摘 要: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其祖先希伯來人所創的《圣經·舊約》一直被奉為猶太民族的法典。美國猶太作家雖旅居異國,但其作品一直以來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圣經》的影響,從而表現出鮮明的猶太性。本文通過對“最有猶太味”的美國猶太作家馬拉默德的小說《伙計》主題的研究,探尋這部飽含猶太性的經典之作與《圣經》在主題上的關聯。
關鍵詞:《伙計》;《圣經》;主題;苦難;救贖
作者簡介:王菲(1992-),女,滿族,吉林長春人,碩士,吉林大學,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7-0-02
二十世紀的美國文壇異彩紛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猶太作家開始以獨特的姿態活躍在世界文學史的舞臺上。雖然美國猶太作家們的風格和選材因人而異,作品也各有特色,但他們在創作時卻有一個共同的大主題,即在苦難中得到救贖并探尋自我本質。伯納德·馬拉默德于1914年生于美國紐約布魯克林,是戰后最重要的美國猶太小說家之一,在美國猶太文學史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為俄國猶太移民的后代,他對美國猶太人民的生活境遇有著切身的體會和感受。馬拉默德筆下的人物多為猶太人,他以平易近人的筆觸,刻畫了美國猶太百姓的生活百態;用樸實低調的表達和恰當的圣經元素,描摹出鮮明的猶太性,揭示了深刻的主題,創造了極大的文學價值,被人們稱為“最有猶太味”的美國猶太作家。小說《伙計》一經出版,即在美國乃至世界文壇獲得了極大反響。馬拉默德成功地刻畫了他心目中當代美國猶太人的道德典范—莫里斯·鮑伯。小說通過描寫莫里斯一生甘于受苦、樂善好施,闡述了馬拉默德對“猶太性”的定義,鮮明地突出了“苦難與救贖”這一主題。《伙計》的這一主題可以追溯到《圣經》中。猶太人的祖先希伯來人創造的《圣經·舊約》是他們世代信奉的法典,也是猶太律法的來源。猶太人被流放的歷史是《圣經·舊約》中一再復現的主題。每當猶太人背離上帝的誡命、動搖對上帝的信仰時,就會惹怒上帝,并被一次次地從其精神故鄉逐出,無家可歸。猶太人只有篤信上帝、歷盡苦難、虔心悔過才會得到原諒,實現救贖。本文將從《伙計》的“苦難與救贖”這一主題入手,探尋其與《圣經》的主題關聯。
1.《圣經》及其主題意義
《圣經》是一部卷帙浩繁的文學巨著。基督教《圣經》主要分為兩部分:《圣經·舊約》和《圣經·新約》。《圣經·舊約》實際上是一部猶太人早期生活的百科全書,它完整地再現了猶太民族的發展史,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猶太人民的生活,詳細地記載了他們在各個領域的杰出成就,深刻地反映了他們的道德與價值觀,為后人了解和研究古代猶太人社會提供了珍貴而豐富的史料。《圣經·舊約》以《創世紀》為起點,講述了世界、人類以及希伯來民族的起源、希伯來民族的發展、上帝與他的選民以色列人立約及以色列國的興衰史,旨在告訴人們,人類所受的一切苦難皆是因為行了上帝眼中的惡,人類應當為此接受上帝的懲罰。人類要虔心信奉上帝,聽從上帝的訓誡,不崇拜異邦的神,行上帝眼中為善的事,這樣才會得到上帝的寬恕和救贖。作為與上帝立約的“選民”的后代,猶太人自然而然地接受并堅信這一說法,并將其作為宗教信仰世代傳承。受苦于猶太人,就是獲得救贖的必經之路,因此他們甘于受苦并安于受苦,甚至樂于受苦。因為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他們是在為使全人類獲得救贖而受苦。他們的受苦,閃耀著使命感和自豪感的光芒。雖然猶太人對基督教的原罪說不以為然,但二者對“要贖罪必須先受苦”的這一說法都很認同。《圣經·舊約》中記載著猶太人所受的苦難:比如雅各后代在埃及飽受法老的壓迫、以色列人隨摩西出埃及,卻因行了上帝眼中的惡事被罰在曠野流浪四十年、以色列人抵達迦南地后又多次因違背上帝誡命,崇拜他神而遭受大災等等。而近代以來,猶太人更曾多次面臨生存危機和毀滅性的災難。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國家,大多數時候都過著居無定所、飽受歧視、受盡排擠的生活。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反猶狂潮,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希特勒為首的法西斯勢力對猶太民族實行的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政策,猶太民族飽經滄桑、歷盡磨難。這一連串的苦難經歷無疑使猶太民族對 “受苦”有了更為切身的體會和認識。他們堅信,只要堅定信仰、吃苦耐勞、多行善事,總有一天會贖完所有的罪,苦難終將過去,猶太民族終會回到上帝許給他們的精神故鄉,重建家園,世代安居樂業。
2.《伙計》及其主題意義
莫里斯·鮑伯是個雜貨店老板,一家三口是居住在非猶太社區的地地道道的猶太人。“他遵照上帝在西奈山上賜給摩西并且吩咐他帶給人民的律法”,為人老實厚道,做生意誠實守信,從不多收顧客一分一毫。在隆冬時節,他冒雪奔過兩條馬路,只為了還回一位意大利太太忘在柜臺上的一枚鎳幣;他每天堅持早早開門營業,只為了讓一位波蘭婦女能及時買到三分錢的面包;他經常賒賬給一個醉婆娘,卻從不指望她歸還。在周圍的猶太人朋友順應潮流開了酒吧、賭賽馬贏錢時,莫里斯仍然堅守著小店,堅守著猶太律法。“他是誠實的化身。叫他去騙人,他會大發脾氣。”他樂善好施,極富同情心,為別人的遭遇難過不已,并竭力相助。“人人都在受罪。他痛苦萬分。”莫里斯像極了《圣經》里為實現全人類的救贖而受難的耶穌基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對意大利異教徒弗蘭克·阿爾派恩的救贖。小說中當弗蘭克搶劫莫里斯后,第一次以窮困潦倒的落魄形象出現在小店時,不知情的莫里斯熱情地接待了他,并為他的凄苦身世唏噓不已。隨后莫里斯不顧妻子的反對,毅然決然留下這個異教徒做他們的店員,即使小店的微薄收入已經承擔不起雇傭店員的費用。在發現弗蘭克偷店里的錢后,莫里斯仍然檢討是否是自己給的工資太少并提高了弗蘭克的傭金。然而,一向寬容的莫里斯在得知弗蘭克就是打劫自己的嫌犯之一時,卻不顧弗蘭克的哀求解雇了他。小店的生意隨著附近一所大型超市的開張而每況愈下,莫里斯又染上肺炎去世,母女二人面臨著無法生存的窘境。這時,被解雇的弗蘭克重回小店,用他的辛勤勞動供養著母女二人,甚至拼命打額外的工賺錢想幫莫里斯的女兒海倫完成大學夢。苦難使弗蘭克的品德得到升華、變得越來越像生前的莫里斯。小說的最后,弗蘭克行了割禮,“這痛楚激怒了他,卻也激勵了他。逾越節后,他成了猶太人。”莫里斯拯救了弗蘭克,正如耶穌拯救了世人。莫里斯的肉體雖死,他的精神卻在弗蘭克身上再生,這正與耶穌的死而復生相呼應。《伙計》通過對莫里斯和弗蘭克這兩個經典形象的刻畫,印證了馬拉默德的“人人都是猶太人”這句話,充分揭示了“苦難具有救贖作用”這一主題:莫里斯通過受難實現了心靈的凈化、道德的升華,同時也救贖了異教徒弗蘭克,并使其皈依猶太教;弗蘭克通過受苦洗清了曾經的罪惡、蕩滌了靈魂,脫胎換骨,最終成為了猶太人。受苦不單能救己,還能救人。莫里斯通過受苦既救贖了自己,又救贖了弗蘭克;而弗蘭克通過受苦既挽救了自己曾經墮落的靈魂,又供養著莫里斯的遺孀和女兒,救贖著她們。他們為自己受苦,也為對方受苦;他們救贖了自己,也救贖了對方。這就是莫里斯說的“我為你受苦,你為我受苦”的意義所在。《伙計》的這一主題與貫穿《圣經》始終的墮落、受苦、救贖的主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見《圣經》對猶太作家的影響之深。
3.結語
《伙計》的主題與《圣經》的主題幾乎是一致的。《伙計》通過對莫里斯和弗蘭克的刻畫,回答了猶太人為什么要受苦以及為誰而受苦的問題。猶太人受苦是為了獲得救贖、重返上帝許給他們的樂園。他們不僅為本族人受苦,也為全人類而受苦。作為“上帝的選民”,猶太人應自覺成為其他民族的榜樣,要有耶穌那樣為全人類受苦和犧牲的覺悟,實現“彌賽亞社會”,實現天下大同。但在此之前,人類必處于苦難之中,“受苦”是他們獲得救贖的必經之路。《伙計》通過對平凡卻偉大的猶太平民的刻畫,深刻地體現了《圣經》“苦難與救贖”的主題,顯示了猶太人民對上帝的虔誠及對生活的樂觀與信心。猶太民族的明天將更加美好,“彌賽亞社會”終會到來。
參考文獻:
[1]伯納德·馬拉默德.伙計[M].葉封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8.
[2]喬國強.美國猶太文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3] 魏嘯飛.美國猶太文學與猶太特性[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