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沙鄉年鑒》是美國著名環境保護主義者奧爾多·利奧波德一生觀察、經歷和思考的自然隨筆和環境哲學智慧結晶,被譽為綠色經典。本文將從生態批評的視角分析《沙鄉年鑒》,希望對當代人正確處理人類與自然的生態關系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生態中心主義;土地倫理
作者簡介:馬園園(1991-),女,山東菏澤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7-0-01
一、 奧爾多·利奧波德與其《沙鄉年鑒》簡介
奧爾多·利奧波德( Aldo Leopold,1887 -1948)美國著名環境保護主義者和環境保護的思想先驅,他的著作《沙鄉年鑒》被認為是環境保護主義的圣經。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 中全面闡釋了 “土地倫理”思想,被學界認為是西方歷史上第一次從道德的角度提出人與自然關系的標準。[1]
二、 生態批評角度下的《沙鄉年鑒》研究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催生了生態批評。中國生態批評家王諾,在總結各生態文學大家的觀點之后,對生態批評給出下列定義:
“生態批評是在生態主義、特別是生態整體主義思想指導之下探討文學與自然之關系的文學批評。他要揭示文學作品所蘊含的生態思想,揭示文學作品所反映出來的生態危機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時也要探索文學的生態審美及其藝術表現。” [2]
作為一種文學批評理論, 生態批評的目的在于探究文學和自然的關系。本篇文章將利用生態批評理論分析《沙鄉年鑒》。
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 中列舉很多社會事實來批判當前社會人類對自然生態的破壞。他指出“每一條河流的生命都在唱著它自己的歌,……過得的放牧,先破壞了植物,然后又破壞了土壤,……公園的建立給很多人帶來了音樂,然而到了很多人把它調到聽得見的時候,那里除了噪音,就幾乎沒有什么音樂了。” [3]這些都是人類中心主義的表現,“人類中心主義是否定的環境倫理觀,體現人類以己為中心,將其利益凌駕于自然萬物之上的環境理念” [4]。人們為了自身利益及喜好,長時期對自然進行無限索取及破壞,影響了生態平衡,也損害了人類自身利益卻不自知。
利奧波德探索生態破壞根源的同時,尋求出路,倡導人類中心主義向生態中心主義的轉變。生態中心主義認為自然是一切事物的中心,人類知識整個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利奧波德呼吁人們對生態進行重新認識,我們對于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有一種倫理的責任感。利奧波德通過擴大人類倫理共同體的界限系統提出了“土地倫理”理論。利奧波德認為:“土地倫理是要把人類在共同體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中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它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敬。” [5]把人看成是土地共同體中的一員,也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利奧波德把自然中的其他成員,動物、植物等都看作自己的朋友和鄰居,他和家人準時欣賞雄丘鶴的空中舞蹈,并與松樹相戀,為鴿子立墓碑。利奧波德通過對共同體的定義,把人類放在共同體中普通的一員,打破了“人類中心論”的禁錮,重新闡釋土地倫理觀念,同時,也給出了衡量土地倫理的標準“當一個事物有助于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它就是正確的,當它走向反面時,就是錯誤的。” [6]這就要求共同體中的每一個成員包括人類都有義務維護共同體的和諧、穩定與美麗。履行義務的同時,每個共同體成員享有共同的權利,“只有當人們在一個土壤、水、植物和動物都同為一員的共同體中,承擔起一個公民角色的時候,保護主義才會成為可能;在這個共同體中,每個成員都互相依賴,每個成員都有資格占據陽光下的一個位置。” [7]
利奧波德通過自身經歷指出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早期的利奧波德是人類中心主義者,機械地看待自然,把自然當成了一種人類可控制的工具。他原先一直以為總認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大肆捕殺狼來增加鹿的數量,直到年輕的他在山中打死一只母狼的時候,母狼臨死前眼中閃現的“那一團燃燒著的綠色火焰”使他難忘,當他“親眼看見一個州接一個州地消滅了它們所有的狼。……看見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樹苗都被吃掉,先變成無用的東西,然后則死去。”[8]意識到“沒有狼的地方是獵人的天堂”的想法是不對的。至此,利奧波德開始轉變為生態中心主義者,認為人類不應該為自己的利益和喜好對自然界中的其他成員生活進行干預,人們應該像山一樣思考,培養生態意識,保持生態平衡。
三、 結論
利奧波德提倡生態中心主義,呼吁人們“像山一樣思考”,即從生態的角度,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保持土地健康的角度來思考,培養一種“生態良心”[9]。正是從利奧波德開始,美國的自然主義寫作才擺脫了人類中心論的桎梏,踏上真正的生態哲學之路。
參考文獻:
[1]侯文蕙:《征服的挽歌——美國環境意識的變遷》,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頁。
[2]王諾: 《歐美生態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7頁。
[4]方紅:環境倫理觀與社會語境——對比研究《老人與海》與《沙鄉年鑒》,當代外國文學,No.4,2010,第61頁。
[3][5][6][7][8][美]奧爾多 ·利奧波德:《沙鄉年鑒》,侯文蕙譯,第 194 頁。
[9]程虹:《尋歸荒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2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