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作家埃德加·愛倫·坡以其風格怪誕、恐怖的短篇小說見長。坡寫作風格獨特,打破了當時的陳腐風氣,并試圖在文章中探索人類心理和精神層面。坡的故事中存在許多極度敏感甚至變態的主人公。本文將對愛倫坡短篇小說中主人公的心理和精神狀態進行分析,探索其作為人格分裂受害者所展現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愛倫坡;短篇小說;主人公;人格分裂
作者簡介:王琦(1986-),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學位,齊齊哈爾大學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7--02
埃德加·愛倫·坡是19世紀美國著名詩人、小說家和文學評論家。愛倫坡和惠特曼、迪金森被看做是美國19世紀最有創作力的詩人,愛爾蘭詩人葉芝曾把坡譽為是“美國最偉大的詩人”。他是寫短篇故事的先驅之一,并以神秘故事和恐怖小說文明,被尊為“偵探小說之父”和“后世科幻小說的始祖”。然而,坡也是美國史上最受爭議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說和詩歌的風格神秘、怪誕,以至于他有生之年并不被本國人看好。然而諷刺的是,與此同時其作品卻在歐洲廣為推崇。蕭伯納曾評價說:“美國出了兩個偉大的作家——埃德加·愛倫·坡和馬克·吐溫。”在清教盛行的19世紀,坡打破了死板迂腐的寫作風格,也不志在于宣揚清教條,而是開辟了新的疆土,將寫作的觸角延伸到探索人的心理和潛意識范疇,創作了許多風格怪誕、驚悚的小說。他與霍桑、艾默生不同,因此在美國文壇上取得了獨特的成就。坡通過探索研究精神上的病態開啟了文學史上新的寫作經驗。大多數坡短篇小說中的主人公經常無名無姓,極度敏感,甚至變態。坡意識到了精神世界的黑暗面,加以研究,最終通過文學作品呈現出來。坡筆下的主人公大多表現出人格分裂的特點,是分裂型人格障礙的受害者,如《黑貓》、《泄密的心》、《厄舍府的倒塌》、《威廉·威爾遜》等。本文將對愛倫坡短篇小說中主人公的心理和精神狀態進行研究,分析其所展現的分裂性人格來領略愛倫坡短篇小說在心理層面表現出的獨特魅力。
一、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又可稱為多重人格,是指兩個或多個人格共存于一個人身上,并可以互相轉換。人格分裂患者的整體人格不健全,因此呈現出多個獨立的人格特點。每一種共存的人格都有其自己的獨特品味、習慣、記憶和行為方式。一個精神分裂者身上所體現的人格可以完全不同甚至相反。英語中習語“Jekyll and Hyde”就是指個體身上展現出迥異的行為方式并互相轉換。 分裂型人格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交替性人格,即兩種人格在一個人身上交替出現,然而互相意識不到對方的存在。另一類人格分裂是共存意識的人格分裂,即一個或多個主要人格和一個或多個次要人格并存。當主要人格控制主體的時候,次要人格能夠充分意識到主要人格的存在和舉動,并不時顯現出來。次要人格知道主要人格的存在,并向旁觀者一樣來看待和談論主要人格。然而主要人格往往是意識到現實中次要人格留下的行為證據才逐漸地意識到次要人格的存在。
二、愛倫坡短篇小說中主人公——人格分裂的受害者
(一)《黑貓》中的主人公
短篇小說《黑貓》中的主人公是典型的人格分裂受害者,屬于共存意識的人格分裂。首先,他的身上展現出了兩種完全不同的人格。起初,他是一個溫順善良的人,“從小就以心地善良溫順出名”,“心腸軟得出奇”,“特別喜歡動物”和興趣相投的妻子過著和睦的生活,還養了許多動物和一只貓。然而有一天他卻突然變了,變得“一天比一天喜怒無常,動不動就使性子,不顧人家受得了受不了”,開始無端辱罵妻子,對她拳打腳踢。他飼養的小動物也不得幸免,包括他曾經特別喜愛的貓,先是將它的眼睛挖出來,隨后又將它勒死在樹上。最終,他的妻子也難逃一劫,被他殘忍地殺害了。而這一切竟是沒有任何原因,只是覺得像惡魔附身,怒不可竭,“善良的靈魂一下子飛出了我的軀殼”。這里主人公就展現了兩種不同的人格。一種主要人格是善良、隨和、喜愛動物的好丈夫——大多數時候是這樣的;另一種次要人格是冷血、自大、暴怒的殘忍的殺人狂魔——在酗酒后會顯現。主人公經常會意識到自己酗酒后的暴行和變化,并審視和反省自己。這兩種人格在主人公身上不斷相互轉換,最終,主人公被自身的次要人格出賣,當警察來到他家里搜查尸體無果就要離開的時候,他竟然“一時頭腦發昏,隨心所欲地信口胡說,簡直連自己都不知道說了些什么。”然而,正是他所說的話暴露了自己的罪行,讓警察發現了他妻子的尸體,其實,也正是他自己將藏尸地告訴了警察。這樣的頭腦發昏,可以看作是主要人格和次要人格斗爭的結果。最后,善良的人格戰勝了邪惡的人格,讓一切真相大白。雖然文章是以主人公為第一人稱來敘述的,但是可以看出本文的敘述者應該屬于主人公的次要人格,正是這種次要人格與主要人格的共存,并不時顯現在主人公身上,并且以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自己的主要人格,才形成了這篇文章的獨特的寫作風格。也正是因為兩種人格的相互斗爭將主人公推向了毀滅的深淵。
(二)《威廉·威爾遜》中的主人公
《威廉·威爾遜》是一篇典型的以人格分裂主人公為第一人稱的獨白式的文章。整個文章描寫的就是主人公自己與自己的斗爭。主人公威廉·威爾遜展示出了兩個人格,一個是邪惡、“喪盡天良”、“缺德之至”的人格,一個是“愉快、坦白、慷慨”、勸人向善的人格。文章以邪惡的主人公為第一視角展開敘述,而善良的人格則作為在邪惡主人公威廉·威爾遜眼里同名同姓、同年同月出生、擁有相同容貌并且竭盡全力模仿自己一言一行的同學而存在。兩個人在其他同學眼中像“雙胞胎”一樣。表示出邪惡的人格的威廉從小就開始欺壓同學,進入大學之后利用千術給同學設陷阱贏得金錢。而擁有善良的人格的威廉則每每與其邪惡人格作對,在其要做壞事時出現在他起身邊,“低聲私語”地進行勸阻。當他利用千術欺騙同學時,善良的人格則馬上出現并且揭穿騙術。然而,主人公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自己的兩種人格在彼此斗爭。而是總能看到與自己長相相同,穿著相同的服裝,擁有相同的姓名的人在自己身邊不時地出現,提醒自己不要做壞事。主人公威廉·威爾遜常常覺得自己好像活在幻覺中。這種幻覺就是兩種人格在自身交替出現而產生的記憶上的殘留。最終,威廉·威爾遜的人格分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當邪惡的威爾遜想要再次作奸犯科時,善良的、“打扮得跟我一模一樣”的威爾遜又一次出現在他身邊私語。最終,氣瘋了的邪惡威廉發起了一場劍斗,“眼都不眨一劍刺進他的心窩,一次又一次捅著”。然而,此時在原來不見鏡子的地方卻出現了一面大鏡子。“我嚇得半死,一步步朝鏡子走去,只見自己的影子迎面過來,臉上一片死白,濺滿血跡”。劍斗中,威廉刺死的其實是自己,因此也成為了愛倫坡筆下人格分裂的受害者。
(三)《泄密的心》的主人公
《泄密的心》中之主人公是一名“神經過敏,非常,非常過敏,十二萬分過敏”的人。然而他從不承認自己瘋了,只是覺得“犯了這種病,感覺倒沒失靈、倒沒遲鈍,反而敏銳了,尤其是聽覺,分外靈敏。天上人間的一切聲息全都聽得見,陰曹地府的種種聲音也在耳邊。”他精心策劃將一名老人殺死,不為別的,只是因為他的眼睛像鷹眼一般。在主人公身上不同的人格發生了轉換,而他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如何改變的,也不清楚自己所作所為的原因。他有時似乎認識這個老人,因為“每當清晨,天剛破曉,我就肆無忌憚走進他的臥房,放膽跟他談話,親親熱熱喊他名字?!边@是主人公平易近人的正常人的一面,舉止可親又樂于關心他人。然而有時他會無端地頭疼,耳中不斷能響起嗡嗡的聲音。一到晚上他就會變成另外一種樣子,偷偷觀察著老人,一步步計劃著要將他殺害。這是他另外一種人格,陰險狡詐,殘忍敏感。最終,他把老人殺了,并將老人的心臟埋到了地板下。當警察來搜查卻一無所獲的時候,他耳中又開始不斷響起嗡嗡聲,終于忍無可忍最后自己將埋葬心臟的地方說了出來。耳中的嗡嗡聲,不時地頭疼,這可以看作是兩個不同人格在主人公身上互相爭斗所表現出來的癥狀。最后,也是這種善與惡的斗爭讓作者暴露了自己的罪行,為自己帶上了枷鎖。
三、結語
埃德加·愛倫·坡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除了人們常說的推理、怪誕和恐怖,坡還在作品中創造了許多精神極度敏感甚至變態的主人公,這些主人公大都是人格分裂的受害者,如他的作品《黑貓》、《威廉·威爾遜》、《泄密的心》中的主人公。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受到兩種不同人格的支配。同一主人公往往展現出兩種擁有截然不同的行為方式,性格和態度的人格。兩種人格在同一主人公身上交替出現而使主人公產生幻覺。彼此間的爭斗最終使主人公將自己推向自我毀滅的道路。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提出將人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認為,當本我和自我的平衡被打破時,人的原有的人格就會改變,另一種不同的人格則會顯現出來。弗洛伊德的理論可以作為解讀愛倫坡作品的一種心理學方法。然而,愛倫坡的有關探索人精神領域的作品要早于弗洛伊德至少100年,由此可見坡作品的深度和先見性。本文選取兩篇文章為例,探索了坡作品中主人公的精神世界,領略其作為人格分裂受害者所展現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愛倫·坡,陳良廷譯.愛倫·坡短篇小說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2]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第二版)[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3]常耀信.精編美國文學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4]劉毅.變態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
[5]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文集-自我與本我 [M] 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
[6]徐冰.I Think Where I am Not——The Selfhood in the Grotesque Short Fictions of Edgar Allan Poe[M].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7]葉超.Doomed tragedy: Psychoanalysis of Roderick Usher in Edgar Allan Poe's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M].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8]張牧瀟.The Rationality of Absurdity[M].長治學院報,2008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