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秀梅
摘 要:河北傳統音樂文化蘊藏豐富,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重要資源。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河北傳統音樂文化遺產正面臨著消亡,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搶救、保護和開發利用,激發其生命力,實行現代轉型。
關鍵詞: 傳統音樂文化; 功能價值; 利用途經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4-0220-57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01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音樂文化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得到較大彰顯。利用傳統音樂文化資源,增強本土文化競爭力的認識漸趨加深。如何認識傳統音樂文化遺產功能價值,如何加以開發利用,早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問題。本課題研究對河北傳統音樂文化功能價值加以科學分析,提出開發利用的多種途徑,為河北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一、河北傳統音樂文化價值分析
河北傳統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大眾所喜聞樂見,對滿足群眾物質、精神文化需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
(一)品牌價值
要打造文化品牌不能走精英文化的路子,傳統音樂文化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缺憾。近年來,張家口蔚縣舉辦了系列民俗或旅游文化節,將秧歌、打樹花、拜燈山、民間社火等傳統民俗活動,打造為吸引游客的旅游品牌,全方位展示蔚縣的民俗文化,提高了蔚縣的知名度,傳統音樂文化品牌價值得到很好體現。
(二)經濟價值
傳統音樂文化的經濟和開發價值是客觀存在的,對當地經濟會產生相當的影響。自古以來,蔚縣百姓愛看戲,因為愛看曲人們將戲曲故事以剪紙形式表現出來。2010年舉辦了“中國剪紙藝術節”之后,蔚縣全城百姓學剪紙,剪紙作坊如雨后春筍般,剪紙產量不斷翻倍,從業人數也成倍增長,蔚縣迎來剪紙藝術發展的春天。
(三)環境價值
傳統音樂文化與自然協調發展,是一種能使人口、資源和環境良性循環的文化體系。蔚縣的拜燈山從明朝嘉靖年間開始盛行,人們在燈山樓前敲鑼打鼓、歌舞祭拜,寄托平安的愿望,有著較高的藝術品位和民俗文化內涵。這對于城市化、經濟化高度發展而造成的生態失衡、環境惡化而言,不啻是一劑醒腦的良藥。
(四)認識價值
傳統音樂文化是地域的標識,地域音樂有著各自獨特語言、服飾。如承德清音會、定州子位吹歌、正定常山戰鼓永年鼓吹樂、唐海唐山花吹等等,代表了各地區的歷史文化。在經濟全球化今天,本土文化在與西方文化的碰撞沖突中,我們更要加強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凸顯傳統文化的認識作用。
(五)教育價值
民族精神植根于歷史文化傳統的土壤,是凝聚本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傳統音樂文化中的愛國主義、頑強勇敢、誠實守信等倫理規范,無疑是重要的文化和教育資源。從河北各地民俗事像看:節慶、祭祀、婚喪嫁娶等習俗儀式,記載了人們的傳統美德和價值觀念,為道德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在社會形態和生活方式不斷變化的今天,“孝、悌、忠、信”的做人原則不能丟棄,這些傳統美德仍然是家庭幸福、社會祥和的重要保障。
二、傳統音樂文化遺產開發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傳統音樂文化因無法適應環境而日趨衰落。為搶救傳統音樂文化遺產,我省有關部門、社會各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搜集、整理和推廣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一)取得的成績
政府重視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在培養人才、資金投入和提供平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國際吳橋雜技節”是我國目前舉辦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國際性雜技藝術節,先后有30多個國家的180多個節目參加了比賽演出,推進了中外雜技藝術的交流,擴大了經濟效益和影響,為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起到了較好的示范效應。
(二)文化媒體的形成
經過多年發展,河北已形成以市、 區、縣為中心的文化工作體系。以市群眾藝術館、 區縣文化館和鄉鎮文化站為中心的群眾文化輔導體系如網狀遍布,各級音樂藝術創作體系、各級電臺、電視臺、圖書館、博物館和影劇院等傳播體系,有力地推動了各地區傳統文化事業的建設和發展。
(三)搜集整理成績顯著
有關部門對民歌、戲劇、曲藝、民間舞蹈等的傳承進行了系統的普查,編輯整理出了一批批藝術集成,搶救了許多瀕臨滅亡的傳統音樂文化遺產。如石家莊學院崔曉娜博士,十幾年來收集各地十番音樂、佛教音樂及民歌500多首,并編輯整理成教材講義,用于傳統音樂文化課程講座。河間縣詩經村七旬老人李瑞林歷時18年,走訪5個縣市600多個村莊,搜集整理出360多首冀中廣為傳唱的抗戰歌曲,出版了歌曲集《抗戰歌曲集》。
三、河北傳統音樂文化利用模式探索
(一)記錄保護
以筆記、錄音、攝像等手段,將民間節慶、禮儀、宗教等音樂語態,加以記錄整理為書籍、音像等資料以便保存和傳承,這也是傳統音樂文化保護中較簡便可行的方法。如“冀中小曲”,傳承基本是家族式的口口相傳,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有關專業人士曾多次為傳承人苑振發先生錄音,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冀中小曲”在2005年編入《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河北卷》《中國民間音樂集成》記載。
(二)展覽保護
在各地區投資建立民俗博物館,系統收集音樂服飾、樂器、道具、古譜等物態實體或照片、圖片,集中收藏和陳列??筛鶕枰M行專題性的展覽,直觀地展示陳列品的主題與意義。 近日,由京津冀三地收藏家協會聯合主辦的《首屆京津冀民間收藏文化季——民間收藏文化展及奧運藏品展》在河北博物院展出。展出了500多件藏品的實物照片,年代跨度從清代到新中國解放前,展現了幾百年來京津冀三地民生的變遷,搭建起京津冀三地奧運收藏交流的平臺。
(三)演示保護
對傳統音樂文化中具有可觀賞性、可參與性的民俗儀典等行態文化,可經過適當規整,移植到特定的演示場,進行演出或展示,吸引民眾的聚觀和參與。今年春節前,河北曲藝家協會在石家莊人民會堂舉行了河北梆子、京劇、評劇等戲劇文化展。京、評、梆迎春大戲《秦香蓮》邀請了京津冀三地專業院團等著名戲曲藝術家同場獻藝,三個劇種分工合作,共唱一出戲,讓廣大市民享受了戲曲文化的魅力。
(四)教育式保護
傳統音樂文化面臨的最大危機是后繼乏人,其根本辦法就是要滲透和提高他們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親和力與認同感。目前,中小學音樂教材中融入了民族民間音樂教學內容,各地學校在選材上還可以突出地方文化特色,選用本土優秀民間音樂,開啟學生傳承本土音樂的意識。
(五)商品化保護
傳統音樂文化要發展,就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既不喪失藝術個性,也不失去特色內涵。有的地方組織劇團或歌舞隊在喜慶日進行收費演出,在商品化保護方面已有所行動。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張家口康保東路二人臺,一直活躍在河北北部城鄉的舞臺上。劇團工作者們創作了一批貼近百姓生活的小戲,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給康保二人臺藝術帶來了新發展機遇。
參考文獻:
[1] 張瑩瑩.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美術課程資源系統的研究[D].首都
師范大學,2013.
[2] 王天穎.淺談中國傳統音樂在教育發展方面的開發利用[J].音樂
時空,2013,(13):105.
[責任編輯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