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一夕



許多年前,蔣瓊耳曾經辦過一場名為“傳承與情感”的展覽,她用“盒子”記載了記憶中平凡而珍貴的片段和瞬間,她還計劃每年都要推出一件與文化相關的物品,《盒子》是第一件。她這樣描述心中的理想:它應該是超越物性的,以情感為紐帶。情感,蔣瓊耳不止一次在訪談里提到這個詞,因為不管是藝術品還是產品,她都想要包含深沉的情感。《盒子》只是開始,蔣瓊耳希望借由這次展覽,讓人們留意身邊的物品,記住物品承載的故事和回憶。“‘上下以當代生活需求進行設計,每件手工藝品的背后都含有歷史韻味。我們要讓設計制作出的作品是可用的,可為生活帶來方便與美感的,可為人們帶來情感觸動的。”愛馬仕中式品牌“上下”的創始人蔣瓊耳如是說。
有情感地生活著
蔣瓊耳出身于藝術世家,外祖父蔣玄佁是最早留學海外、最早把西方油畫藝術引入中國的藝術家之一,父親邢同和則參與建造了上海美術館。少年時,蔣瓊耳便師從程十發、韓天衡兩位大師學習繪畫和書法,藝術的種子很早就種在了她的心里。2000年,蔣瓊耳在同濟大學畢業作品展上,展出了一套她用電線、螺絲、彈簧等工業材料設計,具有“工業浪漫”的概念首飾,引起時尚界極大的關注。但她卻避開了這股勢頭,選擇去巴黎深造。“當時,我完全不會法文,法國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家。”但在法國留學期間,蔣瓊耳并沒有受限于語言的不通,而是積極融入當地社會。“人必須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蔣瓊耳說這就是她留學法國的最大收獲:“在法國,各種形式的原創、嘗試和冒險都會受到鼓勵,多種思維都被允許存在。藝術設計的技巧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但當人的內在認識得到提升以后,才能把技術的應用提升一個臺階,并充分體現在設計中。”
而這個收獲,也為她帶來了愛馬仕的邀請。2006年,蔣瓊耳東西方融合的審美,引起了愛馬仕的關注,受邀為愛馬仕在中國的店面設計櫥窗。一年后,蔣瓊耳在一次晚宴上與愛馬仕品牌總裁帕特里克·托馬斯“一見鐘情”。后者正在尋找一位合適的人選打造“中國愛馬仕”,而蔣瓊耳則有想法創造一個高檔的中國風品牌。蔣瓊耳當即關閉自己的創意設計廊,全職投入到品牌的創辦工作中。
“上下”這個名字的由來,源自愛馬仕藝術總監皮埃爾·杜馬,他在紙上畫了一個圓,說世界是圓的,如果傳統工藝在下方,高科技在上方,那么總有一天傳統工藝會到上面來。“我于是想到中國漢字中的‘上下很貼合,而且上是下的倒影。”蔣瓊耳說。“‘上下,承上啟下,承接、傳承和重新演繹東方美學,這也是我們堅持的設計理念。”2010年9月,蔣瓊耳和愛馬仕共同投資創立的高端品牌——“上下”,在上海香港廣場開設了首家零售店。
在蔣瓊耳的觀念里,時間與情感尤其珍貴,因為這兩樣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奶奶傳東西給晚輩,不會說‘這是我最貴的東西。而是會講‘這是我最喜歡的。或者‘這把椅子,我坐了30多年,特別舒服。而不是說‘這把椅子當年賣多少錢。這是‘上下想要傳遞出的價值觀,也是‘上下想要創造的情感、時間價值。”蔣瓊耳說話的聲音很輕很柔,但很有感染力。
《中華手工》×蔣瓊耳
A:許多傳統技藝脫離了時代審美,不符合現代生活的需求,于是很多年輕的設計師開始創新傳統,您怎樣看這樣的態勢?
Q:我非常推崇以創新的方式去延續傳統,傳統手工藝是一種傳承中國文化的方式,目前許多手工藝卻頻臨滅絕,因為沒有合適的市場和需求,就只能變成工藝品,卻無法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我希望通過創新,將日漸式微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保留下來,并以現代美學的詮釋,使它融入今天以及未來的生活。
A:在傳統器物中,也有行云流水的設計,您有特別推崇的傳統技藝嗎?
Q:“上下”四大傳統工藝:竹絲扣瓷、竹絲鑲嵌、薄胎瓷、羊絨氈,都是我推崇的傳統設計。“上下”也將這些傳統工藝結合當代美學、需求、理解、創新,讓工藝找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理由、角色和實際功能,喚醒傳統技藝的生命力。
A:在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的融合上,“上下”做了哪些努力?
Q:“上下”從2014年就與國際藝術品拍賣行佳士得合作,并與漆器、瓷器、木作家具等不同領域最頂尖的工藝大師合作,同時以當代生活需求進行設計,讓每件“當代設計”手工藝品背后都含有濃厚的“歷史”韻味,并結合民族文化背景顯示自己獨特的價值。像“大天地”菠蘿漆系列家具還有蛋殼漆博古架,都表帶了當今社會最高的工藝水平,同時也為這個時代留下了屬于這個時代的足跡。
路漫漫上下求索
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傳統手藝都面臨著這樣的困局:老一輩有扎實的手藝,但卻無法創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設計師可以有超越歷史的設計作品,但卻沒法用手制作出來。所以,從“上下”開始之初,蔣瓊耳就一直在尋找具備深厚功底的傳統手藝人,尋找具有超前眼光的設計師,尋找可以承載設計的技藝。
蔣瓊耳曾經機緣巧合地在四川看到當地的竹編藝術,老藝人幾十年來都用0.15~0.5毫米的細竹絲編制比人還大的動物:大象、熊貓、長頸鹿……“這是工藝的體現,但在今天的生活里,沒有人需要在家里擺放這樣一頭竹編的大象。于是,‘上下和老藝人一起研究,經過兩年多的磨合,最終決定把竹編和白瓷這兩種工藝結合在一起做成茶具,我們給這套茶具取名為‘橋, 意指喝茶是聯系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紐帶,也是人、時間與情感的結晶。”10天時間,才能手工編織一只壺,竹絲工藝在這里不僅僅是純粹為了展現美,它還具有喝茶不燙手的隔熱功能。
“上下”誕生之初,看似并沒有一個主打系列。紫檀、羊絨氈、竹編、薄胎瓷、玉石和瑪瑙……各個工藝門類好像都有涉及,略微顯得分散。但仔細觀察,會發現蔣瓊耳用中國最傳統的文化——茶道,將這些工藝串聯在了一起。一場優質的茶道,上好的茶具是基本,此外還需要讓人放松的家具以及舒適的服飾用以寧心靜氣,自然而然誕生了“上下”各個系列的作品。
蔣瓊耳很有些“另類”,她好似一直在閑庭信步,從不和其他品牌比速度,而是在“品茶”的過程中,不緊不慢地追求自己心中的完美。“當初為了‘上下的誕生,光是籌備就花了4年時間,我也用了4年時間走遍中國,尋訪大師,學習手藝。也許,在商業社會,大家聽到愛馬仕就會蜂擁而來,不愁買賣;但對大山深處的手藝人來說,他們不知道愛馬仕,也不在乎愛馬仕,他們需要的是心靈的契合。”所以,在“上下”,一張搖椅,從設計到制作,會花去近1年的時間去才面市也不足為奇。“中國有豐富又美麗的文化,從大學時,我就開始思索如何讓珍貴的傳統工藝帶給現代人驚喜。所以,每看到一種手工藝,不管是竹絲扣瓷的竹編,還是手工將細羊絨一點點揉搓出來的羊絨氈、薄如蟬翼的薄胎瓷、記錄日月光華變幻的刺繡、榫卯結構的木制家具,都讓我深深感動。手工藝跟機器不一樣,機器和人心沒有關系,手卻和心相連,有情感。”盡管丈夫是法國人,但蔣瓊耳依舊堅持用上海話跟小孩對話,因為她也要把上海話傳承下去。
在延續中創新
“上下”與手藝人一直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系,就像朋友家人一樣相處。因為,只有讓他們打心底認同“上下”、愛“上下”,相互間的合作才能走得遠。蔣瓊耳和她的團隊花費大量時間,在全國甚至全球各地一一走訪手工藝名匠、博物館以及拜訪高校顧問,讓無數散落于民間的能工巧匠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我們做的是一項持久的事業:通過創新與設計,把中國的傳統手工藝、文化與生活連接起來,結合現代設計,將情感、美學在功能上連接。我們希望站在中國深厚的文化基礎上,讓手工藝這項資產被世界看到,創造能為人所用的產品。”蔣瓊耳的團隊里,大部分都是中國人,但幾乎都有留學背景。他們一直在做著“喚醒”與“分享”的工作,喚醒被人遺忘或者不被重視的技藝,注入“上下”的設計,將它們分享到全世界。
“‘上下一直堅持自己是在做服裝設計,而不是時裝設計,就像我們2016年的春夏服裝新品。對我,對‘上下而言,每年要做的主題其實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上下。”對“上下”持續關注會發現,每一年、每一季,每每看到新發布的服裝、作品,都能迅速確定這是“上下”出品,但似乎每次又都有些不一樣。蔣瓊耳說,這就是她一直想要打造的“上下”,既有延續的風格,又能帶來驚喜。就像許多人以為漆韻系列是皮質的,但實際上,它是手工織的絲,然后用橡樹汁一層層漆出來的。“生產這種絲的人家,已經很少,僅有幾戶。如果我們不再采用,那他們或許就不再生產了。”所以,蔣瓊耳堅持每推出一季新品,都會持續使用一些材料和工藝,“只有人類的使用,工藝才會繼續。帶給人們驚喜的,是每一季的設計。”這是“上下”一直在探索的平衡點,也是為什么許多人看到“上下”,會覺得它既東方又西方,外表時尚但骨子里透著傳統的原因。
人們提到“上下”會聯想到愛馬仕,但蔣瓊耳并不希望只是簡單地把“上下”歸為奢侈品。“它更像是一個平臺,因為只靠單純的傳承,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大部分是傳不下去的。只有當一個穩定的、高端的商業平臺來支撐的時候,水才會流動起來,好的手工藝才能傳下去。”中國奢侈品消費近幾年發生的變化,讓蔣瓊耳看到了希望:“今天,中國的社會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定的水平,人們在感受、消費了西方的奢侈品之后,開始逐步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可貴,也開始回歸到自己的文化,嘗試尋找更好的生活方式。我覺得這是一個必然趨勢,生命是圓的,當走到一個階段,一定會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