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明算
摘 要:數學教育應該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收獲一種自主思維的能力,應該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在小學階段可以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給學生的學習留有一定的懸念引發學生思考,留有一定的空白讓學生去想象去填補,這樣才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
關鍵詞:思維;素養;懸念;質疑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4-0220-7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61
數學教學的總目標應該定位于培養一個懂得數學思考、有數學思維的良好素質的人,讓學生成為更好的思考者和問題解決者。而在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中,可以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幫助學生有效發展思考能力。解決問題既是學生探索知識的起點,也是激發和維持學生進行探索的動力。因此,“問題解決”是小學階段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然而,解決問題的教學一直是數學教學中的大難題,如何在解決問題中提升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發展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做法。
一、創扣人心弦的懸念,引學生深度思考
當學習材料缺乏思維的挑戰性,研究的目標是顯而易見的時候,學生探索的興趣和動力就不會太強,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得不到鍛煉和提升的空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通過一系列的沖突事件,創設扣人心弦的懸念,激發起學生的挑戰欲,讓學生進入緊張的思維狀態,當探索成為一種需要時,才能促進學生主動思考,這樣的學習效果才會是好的。
如我聽一位教師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運用表內乘法口訣解決問題”這一教學內容時,這位教師是這樣處理教材的:課一開始,教師沒有過多的談話,直奔主題:“解答問題時我們一般要怎么做?”以此來喚醒學生的記憶:“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在學生回答完這固有的三步驟后,教師順勢一說:“老師有一個問題需要你們來解答行嗎?”利用學生喜愛幫教師解決問題的心理順勢引出問題。
懸念一:只見教師將問題呈現在黑板上:“有56元可買幾個地球儀?”
這樣的問題一拋出,剛剛還信誓旦旦可以幫教師解決問題的學生一下子安靜了下來。忽然有一個小聲音打破沉靜:“不能解答,少了一個信息。”經過這位學生的輕聲點撥,教室先是一陣安靜,接著肯定的聲音發出:“老師,缺少一個信息,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是啊,缺少一個信息。”應和的聲音越來越多。
在這一小陣的安靜中,激發了學生的思考。這樣矛盾沖突的創設,引人深思的懸念,讓學生體會到:解決一個問題,必須要有兩個信息。無須強調、無須強加,自然滲透。
懸念二:“缺少了一個信息,那好,老師再給你一個信息:1只玩具小熊6元。”聽到教師要再給個信息,學生拿筆躍躍欲試,結果一看到這個信息出來,卻又停筆了。“老師,還是不能解答。”“為什么不能解答,不是有兩個信息了嗎?”“這個信息告訴的是小熊的錢,可是不知道地球儀的錢。”
于是,在一陣的討論交流中,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解決一個問題,不僅需要兩個信息,而且必須是兩個相關聯的信息。
懸念三:最后教師出示了:“一只玩具熊6元、1個地球儀8元、一個皮球9元、一輛玩具汽車7元。”
多則信息并列呈現,讓學生在較復雜的信息中學會篩選信息,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學會用有用的信息揭示事物的本質。縱觀整堂課,教學樸實無華,簡單卻極富實效,教師不是牽著學生走,而是創設了三個扣人心弦的事件懸念,引發學生去思考、去交流、去質疑,在看似平靜的氛圍中,我們清晰地感受到學生活躍的思維,是什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是在扣人心弦的懸念中,引領學生領悟于無痕中、思考于深刻中。
二、留無限遐想的空白,促學生多元思考
作為教師,一定要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改變例題情境圖的呈現方式,給情境圖留有無限遐想的“空白余地”,讓學生有想象、思考的空間,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播下思維的種子,促進學生的思考力。
如教學一年級下冊求被減數的實際問題時,由于這是屬于逆向思維的問題類型,對習慣于順向思維的學生來說,本身就有一定的難度。如果還是按部就班地以書中情境圖進行教學,學習效果總是一般。這是很多教師一直困惑的問題。于是,我大膽地調整了一下教學方法,將情境圖留有“空白”:把另一個條件“還剩下40條”隱去,卻得到了意外的收獲。
教材如下圖
課堂“留白”設置如下圖
師:請小朋友們想一想,一共釣了多少條魚呢?生1:我們吃了8條魚,那一共就有8條魚。師:有沒有可能是7條魚呢?生2:不可能,都已經吃了8條魚了。可能是8條,也有可能于8條。生3:應該不止8條魚。生4:對啊,都吃8條了,應該比8條魚多。師:為什么應該比8條魚多?生5:因為吃了8條魚,有可能還有剩下沒吃的。師:剛剛大家提到了有“剩下”的,說明如果要解決一共有多少條魚這個問題,除了知道我們吃了8條魚,還需要知道什么條件才可能解決?生6:還要知道剩下幾條魚
于是,教師順勢出示完整的情境圖。
師:現在這個問題你能解決了嗎?請你動手試一試。
逆向思維的問題,在教材中經常出現,這種類型的題目,學生經常出錯,原因在于一直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算理。于是,我改變情境圖的呈現方式,把其中一個條件隱去,留出情境空白留出思維空間,讓學生在充分交流、思考中發現了“不止8條、比8條多,有可能有剩下”這些想法后,再順勢引出“還剩下40條”這一條件,讓學生在交流中思考,并掌握了“總量”與“吃了和剩下”這幾個量之間的數量關系,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
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教給學生思維方法,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是責無旁貸的事情。因此,教師在進行預設時,也需要給課堂留有沖突和懸念、給情境留有空白和空隙,才能有學生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學生才能擁有更多的成功,唯有給學生留有余地,才能促思提升空間,才能產生“未曾著墨處,自有勝境出”的韻味來。
[責任編輯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