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秀蓉
摘 要:個體的誦讀與群體的誦讀,是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的主要組織形式;個體的誦讀必須要有典型性示范性,群體的誦讀要體現群眾性和普及性;在經典誦讀教學中可以分三級層次依遞有序推進,其教學基本方法可確立為“四化”教學方法,即“誦讀化、情境化、開放化、生活化”。
關鍵詞:經典誦讀;引領;形式;長效機制;特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4-0220-19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166
“凡物各自有根本,風云萬變不離宗。”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各學段古詩文閱讀的教學目標中都強調“誦讀”二字,要求在讀中體味作品的內容、讀中體驗情感、讀中感受語言美。優秀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都十分重視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一聽就能引起共鳴,產生興趣。要真正遵循“以讀為本”的理念,達到以“能讀能誦,鑒賞致用”,教師要上承傳統教育之優秀經驗,下接現代教學理論的“活水”,采用各種形式,讓學生在誦讀中理解、誦讀中感悟體驗,更要在誦讀中形成積淀。筆者現就結合我校實施的經典誦讀活動,將自己在教學中總結的一些體會與做法——“一二三四”總結分析如下。
一、構建一支引領隊伍
經典誦讀,教師的引領是首要的。學校要充分發揮語文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 組建一支專業水平高、組織能力強、語言面貌好、以語文教師為主體的經典誦讀師資隊伍,為經典誦讀長效機制打好基礎。經典誦讀離不開語言表現力。一堂成功的誦讀教學課,教師用聲情并茂 、引人入勝的語言,喚醒學生強烈的探究、模仿、創作的欲望,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去汲取經典的營養。師范學院中文專業課程設置,對誦讀發聲的技能、技巧訓練留下了空白(怎樣正確呼吸運氣,怎樣清晰的咬字吐字,如何做到自然圓潤的發聲……)掌握發聲技巧是為了更好地表現經典作品的內在情感,語文教師在長期的課堂教學中除了掌握節奏、重音、語調等語言表達技巧外,更要揣摩和掌握漢語發聲的特點,借此達到用心去讀、用聲傳情的目的。“語言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語文教師的誦讀水平要達到較高的境界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須要靠平時的學習積累和實踐反思,長期修為。
二、做到兩種形式并舉
個體的誦讀與群體的誦讀,是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的主要組織形式。個體的誦讀必須要有典型性示范性,群體的誦讀要體現群眾性和普及性。典型示范和推廣普及是兩種形式的有機融合。對于教師來說,個體的誦讀要富有節奏感,突出有聲語言的音樂美、和諧美和形式美,生動有力地再現經典的思想內容,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群體誦讀也要堅持三原則:堅守全員參與原則——每天有定期的讀誦經典時間,面向全體學生組織集體誦讀活動,推廣普及和典型示范相結合。持之以恒原則—— 古詩文素養的提高是建立在存量基礎之上的,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學校開展經典誦活動,要建立長效機制,整體推進、常態落實,堅持不懈。分層實施原則——按學段循序漸進,分層實施,營造文明和諧的書香校園環境,彰顯中華語言與文化魅力。
三、分三級層次依遞有序推進
(一)班級重在誦讀實效
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誦讀教學活動,其實質就是用經典誦讀的魅力“喚醒學生的個體潛在力,促使其從內部產生一種自動的力量”。教師不但要幫助學生理解經典的意境、寫作背景,還要將經典誦讀與禮儀教育、感恩教育、藝術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更重要的是教師要身先示范,樹立標桿,增強示范性,準確表達詩歌的思想感情。教師要用飽滿的情緒情感感染學生,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范讀啟發學生,使之產生相應的情緒情感并進而影響到學習效果。教師要講解語法停頓、邏輯停頓、感情停頓、結構停頓等,處理停頓上的差異,訓練學生掌握好朗讀節奏的要領,要將誦讀的技巧和方法通過訓練讓學生切實掌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二)校級重在宣傳發動
對于學校來說 ,開展經典誦讀具有“投資少、易操作、普及廣、意義大”的特點,創造性地開展經典誦誦讀工作,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讓學生在活動中熏陶、積累、感悟、領會 ,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在誦讀寫中提升人文素養,、培養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團隊合作意識,啟迪心智,凈化心靈。
(三)縣、區級以上重在影響輻射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語言文字工作部門要定期組織開展經典誦展示和教學研討交流,多形式開展經典誦讀活動, 打造經典誦讀基地,創造性地開展經典誦讀工作,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 推動區域經典誦讀活動形成常態化機制。
四、特色鮮明做到“四化”
經典誦讀課的教學基本方法可確立為“四化”教學方法,即“誦讀化、情境化、開放化、生活化”。
(一)誦讀化
“誦讀化”即誦讀為主,理解為輔。誦讀的定位要高于教學的背誦,它同時具有教育、展示、示范的功能。誦讀活動要設計豐富多彩的聲音表現力,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和強大的現場感。誦讀注重情感體驗,經典作品豐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典雅的語言、深邃的意境在優美的誦讀聲里得到咀嚼,誦讀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 把聲音轉變為有意識的文化儲備,使他們終身受益。
(二)情境化
“情境化”就是將誦讀和音樂圖畫舞蹈等極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融合,形成具有色彩美、結構美、韻律美、意境美的經典誦讀。誦讀的過程其實就是美的陶醉美的享受。從朗讀中感受音樂的旋律美、繪畫的色彩美、書法的線條美,以及舞蹈的靈動,故事的生動……創設氛圍 ,把學生引入情境,誦讀經典,陶冶身心。
(三)開放化
開放化即課堂開放,學科融合。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經典誦讀的課堂當然也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教師嘗試走下講臺,把講臺讓給學生,允許和鼓勵學生有不同的理解、見地。教學中要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融合。學習評價形式多樣,解釋、背誦、默寫,主題研究匯報、朗誦、猜謎、賽詩會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使評價更具過程性和實效性。
(四)生活化
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經典誦讀生活化,讓學生把中華傳統的文化道德、思想智慧內化為一種品質,外化為良好的道德行為,讓學生學以致用,把學誦與學做人聯系起來,使他們“我欲仁,斯仁至矣”。教會學生更好地生活,讓生命更有價值,這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學習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對學生進行文學、思想的“積累和熏陶”,誦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5(2).
[2] 【意】瑪麗亞.蒙臺梭利著.蒙臺梭利叢書編委會編譯.蒙臺梭利
兒童教育手冊[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 2012(4) .
[責任編輯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