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熙


時代在變,食器也跟著在變。如今的食器早已實現了群體化、定制化設計,而且更多新材料的運用也讓食器的呈現有了更多可能,給人不一樣的美感。
不管是誰,生活中總免不了那些只有一個人度過的時光。如何好好享受?從好好吃飯開始。在陳鵬飛的設計理念里,“一人食”的概念被定義得很明確:一個人吃飯,一杯、一盤、一缽、一碗,足矣。
男孩與陶土的故事
在2016“設計上海”這個中國首屈一指的設計盛事上,一組造型簡約時尚、質感樸實溫潤的陶器餐具“一人食器”,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杯、一盤、一缽、一碗,這個組合正好滿足了一人飲食的搭配需求。
“一人食器”的設計師陳鵬飛,是一位畢業于清華美院工業設計專業,卻更鐘情于手工器物創作的大男孩。“我從小喜愛畫畫做手工,但學業卻將將就就。之所以努力考入清華美院,目的就是為了這輩子能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
但是,就跟許多愛折騰的80后一樣,對于畢業后從事的3C產品設計,枯燥刻板的工作狀態讓陳鵬飛的內心很是不滿。直到2012夏天的一次景德鎮之旅,讓陳鵬飛心里那個關于手作器物的舊夢重新復燃。
北京到景德鎮有1 500千米,因為對景德鎮的泥土念念不忘,他隔三差五就跑去景德鎮呆上一兩個月“學藝”,“我已經不記得那段時間往返了多少次。”七八月份時,本該坐在北京的寫字樓里畫設計稿的他,卻在景德鎮的窯洞里滿頭大汗地跟著老師傅燒陶。但因為做著自己喜歡的東西,陳鵬飛沒覺著苦。當年年末,他還在老友戴曦的幫助下,創建了自己的原創家居陶瓷品牌“飛形物”。
每次從景德鎮回北京,陳鵬飛還會給妻子帶很多他做的陶瓷小物件哄她開心。但長期兩地往來,始終不是最好的方式。2015年初,在同為設計師的妻子的支持下,也為了更好的進行新作品的創作和生產,陳鵬飛帶著“飛形物”,舉家從北京搬遷至了景德鎮。
作為陶瓷手藝人,陳鵬飛的“飛形物”卻充滿了現代藝術的腔調,具有中國傳統韻味,又帶著現代設計理念。“我算是找到了夢想和愛好的契合點。”他將現代工業的設計方法和計算機技術,與傳統的制作工藝相結合,融合創造出了許多秉持傳統卻又獨特創新的手作器物。“一人食器”就是很好的體現,這些看似普通卻又充滿新鮮感的器形,融合了現代設計和傳統器皿造型要素,從而進行的再設計。
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
一個人吃飯,總帶著點孤單寂寞的感覺,形單影只,所以許多人會選擇隨便弄點對付一下即可。但陳鵬飛想要表達的生活理念是:隨性不等于隨便,不能因為是一個人,就對生活無所謂。所以,便有了這套專為一個人吃飯而設計的“一人食器”。
“我們的餐桌越來越多地被白瓷、骨瓷占據,不過,這套餐具卻是完完全全的陶器。”陳鵬飛說,之所以選擇用陶器來呈現,是因為陶和瓷就像事物的兩面:瓷器潔白無瑕卻如冰山美人;陶器溫厚樸實卻難免殘缺之憾。“要表現生活本來的樣子,還是陶器要更貼切些。而且陶土的質地捧在手心里,也能給人溫暖踏實的感覺。”
在“一人食器”的套組搭配上,陳鵬飛盡量契合東亞菜肴的特點,符合國人飲食習慣;古樸的釉色源自以礦石為主原料的傳統制釉工藝,黑色來自鐵,紅色源于銅,白色則來自滑石粉和高嶺土;其次是他對器形的追求,所有作品都做到了溫潤如玉、厚重如鐵,看似樸實無華,實則頗有“大象無形”的韻味在其中。
“‘飛形物的每件器皿都采取純手工制作,‘一人食器也不例外。”陳鵬飛說,“一人食器”的每件器物都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純手工的制作過程費工費時且成品率低,但換來的則是更加精細的細節處理。壓坯、取坯、陰干、修坯、低溫素燒、蕩釉、吹釉、高溫燒制……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耐心細致的處理,都飽含了手工匠人雙手的溫度。為此,陳鵬飛專門聘請了一些老國營廠的師傅,他們熟稔傳統的釉和材料特點,由他們來進行產品制作,就能最大程度地發揮他們的專業價值。
因為不是科班出身,陳鵬飛的創作自然也不太受陶瓷傳統工藝的束縛。為了達到目的,什么樣的方式和工藝都會去嘗試。當遇到一些師傅的巧手也難以完成的形態,他也會采用3D打印之類的現代技術。總之,在陳鵬飛的作品里,傳統與現代就在這些日常使用的簞壺里完美融合了。
生活的質感來源于細節
“一人食器”的每一件作品,看似造型簡單,但細節上都下足了功夫。在陳鵬飛看來,對于一個設計師而言,做一個碗的造型和設計一棟樓的外觀并沒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