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阿瑟·劉易斯經濟發展思想述評*

2016-06-04 14:13:46郭金興
江淮論壇 2016年3期
關鍵詞:經濟模型發展

郭金興 胡 映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天津300071)

?

阿瑟·劉易斯經濟發展思想述評*

郭金興胡映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天津300071)

文章簡要評述發展經濟學主要奠基者之一的阿瑟·劉易斯的主要學術觀點和理論貢獻。劉易斯按照古典傳統,建立勞動力無限供給的二元經濟模型,分析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和過程,形成了完整的經濟發展理論框架;強調制度因素對經濟增長的決定作用,重視政府在落后國家經濟起飛過程中發揮的積極作用,也注意到政府的局限性。劉易斯對經濟發展過程有著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對當代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踐,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阿瑟·劉易斯;經濟發展理論;思想評述

一、引言

阿瑟·劉易斯(W.Arthur Lewis,1915—1991)作為發展經濟學的杰出先驅和重要的奠基人,以其開創性的工作獲得1979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在截至2014年的75位獲獎者中,劉易斯是第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家,也是唯一一位黑人經濟學家。劉易斯出生于英屬殖民地,成年后在倫敦經濟學院求學并獲得博士學位,先后在倫敦經濟學院、曼徹斯特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擔任教職。劉易斯認為發展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關于應用和政策的學科,他本人也親身參與到發展實踐中,出任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的經濟顧問,西印度大學校長,加勒比發展銀行的總裁,為亞洲和非洲眾多的國家提供政策咨詢。[1]特殊的生活經歷,數十年在發達國家著名學府學習、教學和研究的經驗,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積累的豐富閱歷,使劉易斯對經濟發展問題有著全面、深刻和獨到的認識。劉易斯為發展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同時,對落后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遭遇的困境能夠給予“同情之理解”,在研究中傾注了滿腔熱情和深厚情感。[2][3]時至今日,劉易斯開創和發展的二元經濟模型和結構主義分析方法,仍是理解落后國家經濟起飛和經濟發展的主要范式。[4]

劉易斯的學術研究大致分為三個領域,即最初的產業經濟學,1948年以后就放棄了;從1944年開始,始終都在研究的1870年以后的世界經濟史;自1950年開始系統研究的發展經濟學。[1]本文主要評述劉易斯關于經濟發展的學術思想,因為劉易斯在這方面的研究著力最多,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和爭論,也是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主要原因。本文除引言外,第二部分評述劉易斯對發展問題的基本觀點,使用的古典主義方法及其對資本積累的強調;第三部分評述二元經濟模型的主要問題,如剩余勞動、轉折點與兩個部門之間的聯系;第四部分評述劉易斯發展理論的基本架構以及制度發揮的基礎性作用;最后是本文的小結。

二、發展問題、古典模型與資本積累

對于經濟發展,劉易斯的興趣在于探究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這也是其諾貝爾獲獎詞中援引的兩篇文獻的主題。(1)這源于對兩個問題的思考,一是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和發達國家制成品之間的貿易條件,即鋼鐵與咖啡的相對價格是如何決定的,二是工業革命之后的五十年,英國實際工資水平何以保持不變。[1]這兩個問題有著共同的答案,即經濟中存在著具有無限勞動供給特征的維持生產部門,從而在國內和國際上形成了維持生存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并存的二元結構。因此,假定勞動力供給相對固定的新古典模型,不適用于分析勞動充裕、資本稀缺的落后國家的發展問題。凱恩斯模型假定勞動是過剩的,但是,在短期內這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暫時現象,在長期則是由于儲蓄過剩使投資收益遞減,這與落后國家由于儲蓄和資本積累短缺引起的勞動過剩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凱恩斯模型只是新古典模型一個有用的注腳,也同樣不適用于對發展問題的分析。從斯密到馬克思的古典傳統,假定資本稀缺而勞動過剩,資本主義部門可以以生存工資獲得無限的勞動供給,這與當代落后國家的實際情況是一致的。因此,劉易斯對經濟發展問題的分析,放棄了新古典假設,而采用了古典模型。(2)[5]劉易斯不僅借鑒了古典模型,其分析方法也是古典式的,即對經濟問題的研究,置于經濟、社會、政治的宏觀背景之下,強調這些因素對發展與增長的影響[6],因此,劉易斯對發展問題的認識和分析更為豐富和細致。

古典傳統強調資本積累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假定生存工資由社會制度等因素外生給定,資本積累決定了工資基金的規模,從而決定了可以雇傭的勞動者數量。雇傭的勞動者數量越多,市場規模越大,勞動分工越細致,生產效率也越高。劉易斯對發展問題的分析與之一脈相承,與其他同時代的經濟學家一樣,將資本積累作為發展與增長的核心,“經濟發展理論的中心問題是去理解一個由原先的儲蓄和投資占不到國民收入4%或5%的社會本身變為一個自愿儲蓄增加到國民收入12%到15%以上的經濟的過程”[7]15。實際上,在這一時期,無論是羅森斯坦-羅丹和納克斯等人提出的大推進和工業化理論,還是哈羅德-多馬提出的凱恩斯主義增長模型,或者索洛提出的新古典增長模型,都秉承相同的觀點。[3]

資本積累來自于儲蓄和投資,而儲蓄率低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特征。劉易斯利用其發展的古典模型解釋發展中國家低水平儲蓄率的原因,以及增長過程中儲蓄率變動的內在機制。他不同意低儲蓄率是由于貧窮的惡性循環導致的貧困陷阱。(3)他認為任何國家,只要有正確的激勵和動員機制,都可以將儲蓄率提高到實現經濟起飛的水平。根據劉易斯發展的古典模型,“窮國儲蓄如此之少的正確解釋,不是因為它們窮,而是因為它們的資本主義部門太弱小”,“儲蓄率不是由國家貧窮還是國家富裕決定的,而是由利潤占國民收入的比例決定的”[8]239,241-242。由此,與古典傳統相一致,劉易斯強調收入分配對儲蓄和資本積累的影響。儲蓄主要來自于資本主義部門的利潤,在無限勞動供給和工資水平固定的條件下,資本主義部門的利潤不斷增加,利潤形成儲蓄和資本積累,帶動資本主義部門的進一步擴張和利潤的進一步增加,經濟實現自發的增長,這是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一個企業家階層的出現,并且有適宜的制度環境,使其可以利用各種經濟機會,對于增長而言至關重要。收入分配不僅決定了儲蓄的水平,還決定了儲蓄由誰來支配,從而決定了儲蓄是否被用于生產性用途,這一點至少與儲蓄水平同等重要。假定資本主義部門極為弱小,土地所有者占居主導地位,收入和儲蓄主要歸后者所有,并由后者來支配,而地主又將其儲蓄主要用于非生產性用途,如為了維護社會地位和名望,雇傭更多非生產性的仆役,這必然影響資本積累和經濟增長。[8]

除了資本主義部門的擴張引起儲蓄率的提高和資本積累的加速,劉易斯還討論了另外兩種動員儲蓄的機制,即信貸創造資本[5]和國家強制儲蓄。[8]通過銀行信貸可以雇傭額外的勞動者進行投資,由于勞動供給是無限的,這種投資并不需要從其他資本主義部門抽調勞動力,因而現有產出(包括消費品)的數量不會減少,這不同于新古典模型中的“強迫儲蓄”。在消費品產量沒有增加的條件下,工人收入的增加會引起消費品需求的增加,從而引起通貨膨脹。但是,新增投資形成生產能力以后,通貨膨脹會恢復到原來的水平。(4)另一種方式是利用國家的強制力量,動員儲蓄。但是,劉易斯也充分地認識到政府干預的局限性,了解現實生活充斥著政府干預造成惡果的案例。實際上,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政府的低效率才被廣泛地認識到,而劉易斯很久以前就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4]他認為經濟發展過程應是政府正確發揮作用和個人發揮主動性相互結合的結果,僅靠單方面的作用,無法取得成功。(5)本文第四部分將進一步論述劉易斯的這一思想。

三、二元經濟理論

劉易斯開創和發展的二元經濟模型是經濟發展理論中最經典的范式之一,時至今日仍是理解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框架。[3]但是,與此同時,這一模型也引發了廣泛而持久的爭論。(6)其中很多的爭論是由于誤解,比如,后來的學者為了簡化,將二元經濟簡化為農業部門或工業部門,將二元經濟中兩個部門的關系等同于工農業之間的關系,從而將二元經濟的特征和規律直接應用于工農業部門[9],或者將二元模型應用于發達國家[10],都有可能會引發不必要的誤解和爭論。(7)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劉易斯在原文中對模型的適用性進行了清晰的界定和說明[5],此后也反復強調這一點。[7]另一方面,劉易斯構建二元經濟理論的目的,不在于預測,而在于解釋落后國家經濟增長的基本的動力機制,如果糾纏于模型的細枝末節,而忽略模型的整體邏輯,也有可能會陷入不必要的爭論。

二元經濟中的兩個部門,即維持生存部門和資本主義部門,在生產方式、使用的資本和技術、勞動效率和收入水平等方面均存在顯著的差異。維持生存部門生產的目的是維持生計,因此以產出的最大化為目標,使用少量的資本和大量的勞動,以致于勞動生產率低下,人均收入也處于勉強維生的水平。資本主義部門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采用現代管理方式和現代技術,使用大量資本,勞動生產率較高。兩個部門之間的根本差異,在于生產方式的區別,并由此造成勞動生產率的差異。維持生計部門的存在,限制了資本主義部門工資水平的上升,在固定或緩慢變動的工資水平下(8),資本主義部門的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斷增加,利潤又形成新的投資和資本積累,使資本主義部門不斷擴張,吸引更多的勞動者從低效率的傳統部門轉移到效率更高的資本主義部門,這是落后國家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直至越來越多的勞動者離開維持生存部門,改變了維持生存部門資本與勞動要素的相對比例,促使其生產方式轉變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二元經濟轉變為一元經濟,用其他發展經濟學家的話語來表達,即實現羅斯托所講的經濟起飛和庫茲涅茨所講的現代意義上經濟增長。

很明顯,劉易斯所講的兩個部門不局限于,也不等同于工農業部門或城鄉部門。農業中的大種植園可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中廣泛存在的傳統服務業也可能是維持生計部門和剩余勞動的蓄水池。二元經濟也并非適用于所有的落后國家,在一些土地等自然資源豐富而人口相對稀少的拉美和非洲國家,可能適用性較差,而在人均資源數量較少的東歐、南亞和東亞國家,則更為適用。

由無限勞動供給假說引出了剩余勞動這一概念,即“相對于資本和自然資源而言,人口如此眾多,以致于經濟中很多部門勞動的邊際生產率微不足道,甚至為負”[5]140。這引發了大量的爭論,新古典經濟學家否認農業生產中存在勞動邊際產出為零或為負的現象。而森通過澄清勞動力和勞動時間之間的區別,對此進行了解釋,即勞動時間的邊際產出為正值,但是,勞動者轉移出維持生存部門以后,其他勞動者會增加勞動時間,從而使產出保持在原來的水平,這意味著這些轉移出去的勞動力的邊際產出為零[11]。這一解釋也符合劉易斯的原意。(9)因此,在存在剩余勞動的情況下,勞動者由維持生存部門向資本主義部門轉移的過程中,維持生產部門產出可以保持不變,而資本主義部門產出會增加,這將帶來總產出的增加和經濟增長。顯然,二元經濟模型對增長過程的解釋并不依賴于剩余勞動這一概念,因為只要兩個部門存在勞動生產效率的差異,勞動的重新配置就可以帶動整體經濟效率的提高和經濟增長。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劉易斯后來不再使用剩余勞動這一表述。(10)

由對兩個部門和剩余勞動的分析,可以直接得出兩個結論,一是剩余勞動不僅存在于農村的維持生計部門,也廣泛存在于落后國家城市中的傳統部門。這激發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關于非正規經濟和非正規就業的研究。由此可以將二元模型擴展為農村部門、城市正規部門和城市非正規部門的三元模型,或者城鄉均存在正規與非正規部門的四元模型。因此,即使農村剩余勞動已經耗盡,也不一定意味著整體經濟中不再有剩余勞動。落后國家城市中大量的非正規部門也有可能作為剩余勞動的蓄水池,為資本主義部門繼續提供低廉的勞動力。二是二元經濟存在兩個轉折點,即傳統部門剩余勞動耗盡的劉易斯轉折點和兩個部門勞動生產效率相等的商品化點。[9]在達到劉易斯轉折點以后,勞動力繼續轉移出維持生存部門,將引起該部門產出的下降,但是,資本主義部門產出的增加將會超過維持生存部門產出的下降,總產出繼續增加。直至兩個部門勞動生產率相同,二元經濟完全轉變為一元經濟,這被稱為商品化點。

這聯系到兩部門模型中維持生存部門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如果將二元經濟理解為農業和工業兩個部門,有一種觀點認為早期發展經濟學家不重視農業部門的作用,這并非事實。(11)“50年代的經濟學家信奉平衡發展的觀念,認為工業的單獨發展會受到農民貧困的遏制,農業的單獨發展會使貿易條件不利于農業,造成農民破產。”[7]156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尤其是在達到劉易斯轉折點以后,農業部門如果不能通過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提高產量,將會導致工農業產品之間的貿易條件傾向于農業部門,即以工業品衡量的農產品價格不斷上升。由于農產品價格直接影響工人工資,這會導致工人實際工資水平的上升,減少資本主義部門的利潤,影響資本積累和資本主義部門的擴張。[5]因此,工農業部門應該保持平衡發展。[9]事實上,二戰以后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政府為維護自身的各種利益,忽視了農業生產,最終吞下了增長停滯的惡果,這是無視經濟學家的意見行事的結果,而非早期發展經濟學家的誤導。

考察劉易斯將二元經濟模型由封閉條件擴展到開放條件,其對傳統部門的重視,就體現得更為明顯。封閉條件下的二元經濟模型廣為人知,但對開放條件下的二元模型,人們了解得并不多。劉易斯利用下述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了落后國家維持生存部門的勞動生產效率,如何決定了落后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條件和收入分配。考慮一個發達國家A與一個發展中國家B。A國生產糧食和鋼鐵,B國生產糧食和橡膠。假定投入的生產要素只有勞動,A國糧食和鋼鐵的生產效率都比較高,比如每人每小時生產3單位糧食和3單位鋼鐵;B國糧食部門是維持生存部門,每人每小時生產1單位糧食和1單位橡膠,則鋼鐵與橡膠的交換比例為1∶1。在國際貿易中,鋼鐵與橡膠之間的貿易條件不僅取決于兩個部門的勞動生產率,也取決于B國維持生存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如果該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沒有提高,那么,該國出口品部門生產效率提高的成果,將全部被A國獲得。比如,B國橡膠生產效率提高一倍,即每人每小時生產2單位橡膠,則鋼鐵與橡膠的交換比例為1∶2,B國貿易條件惡化。因此,“只有B國提高自己維持生存部門的生產力,B國工人才會得到好處,除此之外,所有生產率的提高的結果都是貿易條件的惡化”,“由此也可以理解為何熱帶生產的產品如此便宜”[5]163。存在勞動無限供給的維持生存部門,是理解發達國家制成品與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之間貿易條件的關鍵。在開放條件下,維持生存部門生產效率的提高對于經濟增長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發展理論的框架和方法

劉易斯以1954年發表在曼徹斯特大學學報的經典論文而聞名,該論文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經濟學文獻之一,也是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重要原因,但實際上,劉易斯在1955年發表的《經濟增長理論》一書對經濟發展理論的貢獻要重要得多。1955年的著作不只是對1954年論文的補充、擴展和深化,涵蓋的內容遠遠超出論文所述,涉及增長與發展的所有重要方面,構建了完備的經濟發展的理論框架。劉易斯此后數十年的研究,可以視為對這一理論框架的擴充和完善。簡要地考察這部專著的構架和特點,有助于理解劉易斯對經濟發展問題的深刻見解。

發展不是僅發生在經濟領域中,由要素投入和技術進步所決定的孤立事件,而是涉及經濟社會中觀念、制度和結構變化的復雜過程。全面論述這一過程超過了多數經濟學家的能力范圍,因此,他們更多的是專注于其中的某一方面,但是這不利于理解經濟發展的全貌,而劉易斯在本書中嘗試勾畫出一幅藍圖,促進學術界和政策制定者對發展過程的認識。類似的努力還要追溯一個世紀之前約翰·斯圖亞特·穆勒所寫的《政治經濟學原理》。[8]1

劉易斯論述的起點是個體的行為、觀念和意愿,將觀念與制度作為發展理論的基礎,并使用大約三分之一的篇幅全面而深刻地論述觀念、制度對增長與發展的決定性作用。他認為,只有當人們的傳統觀念發生改變,具有致富的意愿時,個體經濟行為才有可能發生改變,原本停滯的經濟才會起飛。(12)而對此起決定作用的,是經濟社會制度,這取決于制度能否為有利于經濟增長的各種經濟活動提供適當的激勵和約束。“除非能夠確保努力的成果歸于自己,或者歸于那些對成果提出主張并被認可的人,否則,人們不會付諸努力。”[8]66因此,恰當的行為和制度是決定經濟增長的最為基本、最為關鍵的因素。“在一國資源既定的條件下,其增長速度是由人類行為和社會制度決定的,比如思想的能量、對物質生活的態度、儲蓄和生產性投資的意愿,或者制度的自由度和靈活性。”[8]47制度的成長與變革本身就是發展的重要內容,并決定長期中經濟增長的績效,這一觀點現在已經逐漸成為共識。[12]

劉易斯接著討論了影響經濟增長的三個直接因素,即知識、資本和資源。落后國家可以利用自身的后發優勢,學習和引進先進工業化國家的技術,但應注意由資源稟賦的差異所產生的技術適用性問題。資本是古典理論中決定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因素,經濟起飛的過程就是落后國家將儲蓄率由5%提升至12%,甚至更高水平的過程。包括人口在內的自然資源,當然也會對經濟增長產生重要的影響,但是,不同人口數量和自然資源豐缺不一的國家,都有可能實現增長。過多的人口和自然資源的匱乏,并不會必然導致經濟停滯。

劉易斯最后論述了不同的政府形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強調了政府在增長過程中必須發揮關鍵作用,但是,也指出政府經常成為經濟停滯和衰退的根源。比如,在創建正式的制度方面,“在經濟增長的早期階段,立法機構總是有很多工作要做,以努力使土地交易的法律制度,即使還沒有辦法實現井然有序,至少也要變得足夠確定”[8]271;在資本積累方面,“政府貸款發揮的作用是努力填補私人資本市場留下的缺口,至少彌補私人貸款的不足,而不是取而代之”[8]275。在發展中國家,政府可能要承擔更多的工作,因此,劉易斯反復強調,自由放任不是發展中國家應當采取的策略。(13)但是,劉易斯也清楚地認識到了政府的局限。“絕大部分政府都是腐敗的,且一直如此,創建一個清廉的政府,是一個緩慢的學習過程,至今也只有少數國家做到了這一點。”[8]83劉易斯列出了政府有可能危害經濟的原因,即不能維持社會秩序,掠奪民眾,促進一個階層剝削另一階層,為國際貿易設置障礙,忽視公共服務,過度自由放任,過度管制,政府花費過多,發動戰爭。[8][13]

劉易斯的理論與分析方法具有一些鮮明的特點。一是結合邏輯演繹和經驗歸納。劉易斯在構建經濟發展理論中,有著清晰的邏輯脈絡,雖然沒有使用數理方法,但以清晰精準的語言闡明了整個體系及各個部分的理論前提、核心變量和邏輯結論。同時,基于作者自身多年豐富的經驗和閱歷,以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驗和案例作為證據,豐富了研究的內容和結論。根據自己的經驗,劉易斯認為發展經濟學更加依賴歷史、統計和人類學等方面的知識。[14]二是結合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作者不僅強調在當前靜態條件下,經濟增長的條件和障礙,更重視在動態的、長期的演變過程中,經濟增長與觀念、行為和制度之間形成的復雜的互動關系,而這可能更為貼近增長的現實。三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劉易斯對發展問題有深刻了解,并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這使其理論體系和經濟思想與60年來經濟學的發展深度契合。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從要素投入、知識創新和制度等方面,刻畫和闡釋增長的一般規律,這與劉易斯在該書中構建的體系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劉易斯將行為和制度作為經濟增長的基礎,這一思想也越來越被當代研究經濟發展的學者所認同。

自發展經濟學誕生以來,一直面臨新古典經濟學家的質疑,即是否有必要成立一門獨立的學科,研究發展中國家的問題。作為這門學科的主要奠基者,劉易斯認為“發展經濟學研究的是人均產出低于2000美元(按1980年價格水平)的經濟的結構和行為”[14]1。是否需要獨立的發展經濟學,這取決于在發展中經濟體中,經濟結構和行為是否與發達國家有所區別,從而是否需要發展不同的概念和工具,以理解這些經濟體獨特的功能與運行。實際上,在短期的資源分配中,發達國家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特例,可能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相對價格與實際社會成本的偏離,價格機制的功能不完善,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都面臨類似的問題,但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這些問題要嚴重得多。而且,在發展中國家,社會和政治等非經濟因素對經濟運行的影響更大。因此,理解發展中國家具有特殊性的行為和結構變化,需要發展經濟學不斷地發展。

五、小結

劉易斯以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政策實踐,形成了完備的經濟發展理論體系,對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方法,有著深刻的認識,對經濟發展的洞見在其論著中隨處可見。本文限于篇幅,只對其中一些最為主要的內容進行了簡要的評述,如果想要更為全面地了解劉易斯的經濟思想,可以參考Findlay[2]、Ranis[4]、Kirkpatrick and Barrientos[15]、Becker and Crairgie[3]等學者的回顧性文獻。

劉易斯所處的時代,發展經濟學剛剛勃然興起,理論體系和分析方法尚未成熟,劉易斯對發展的一些認識,也需要作進一步更為深入細致的研究。比如,劉易斯以人均收入的提高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同時,他也認識到財富積累并非發展的根本目的,只是提高人們幸福程度的手段,財富與幸福并沒有必然的聯系。但是,財富的增長可以擴大人們選擇的范圍,這是其意義所在。[8]發展的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關系,還有待森[16]在多年以后從自由和可行能力的視角所作的更為深入的探討。

另外,劉易斯似乎并未理解市場機制除了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以外,還是實現經濟自由的具體形式,從而本身具有一定的價值。從這個角度來講,計劃經濟通過強制的方式實現資本積累,進而推動經濟增長,與市場經濟通過經濟主體的自發行為實現資本積累與經濟增長,兩者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差別。而劉易斯似乎并未深究兩者之間的區別。可能正是由于在類似的觀點,使劉易斯的理論遭到一些秉承自由主義傳統的經濟學家的激烈反對,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礙了劉易斯經濟理論的傳播與發展。但是,無論如何,劉易斯一些重要的經濟發展思想如果更早地被人們認識和理解,那么很多落后國家的發展可能會少走許多彎路。

注釋:

(1)即《經濟增長理論》(劉易斯,1955)和《無限勞動供給條件下的發展》(Lewis,1954)。

(2)Ranis(2004)正確地指出,劉易斯采用的模型實際上與傳統的古典模型并不完全相同,在古典模型中,農業部門采用的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依靠利潤來驅動的,而不是像劉易斯模型中那樣,以產出最大化為目標。

(3)貧困陷阱被歸納為“之所以貧窮,是因為貧窮”,即由于貧窮導致儲蓄率低下,資本積累水平低,人均資本數量少,從而收入水平囿于貧困陷阱之中(Nurkse,1953)。

(4)這一邏輯與熊彼特(1990)關于經濟發展的論述非常類似,區別在于熊彼特強調的創新,會從原來的生成過程中抽調出勞動和資本等生產要素,從而使原來部門和產業的產出下降,出現“強迫儲蓄”的現象。因此,熊彼特雖然以經濟發展為題,但以資本與勞動均相對稀缺為研究背景,這更接近發達國家的狀況。

(5)“政府最好去激勵私人部門,而不是去控制它們,因為控制它們所需的數據和人才都是匱乏的,很多控制措施導致的結果都是阻礙了增長,而不是促進了增長。”(Lewis,1965,第5頁)

(6)“1954年發表的那篇關于二元經濟的論文,帶來大量贊譽的同時,也激起了同樣多的憤怒。此后的25年,其他學者出版了5部著作和無數論文,爭辯這一模型的意義,分析相互沖突的數據,應用這一模型去解決其他的問題。這些爭論仍在繼續。”(Lewis,1980,第4頁)

(7)“如同其他絕大多數模型,這個模型要么被引申,要么未被充分闡明,這兩者都與它本來的含義不同。”(劉易斯,1983,第149頁)

(8)Ranis(1997)正確地指出,工資水平可能會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因此,勞動供給曲線不是水平的,而是呈階梯式上升的折線,但這不會損害劉易斯模型的結論和解釋能力。

(9)“剩余勞動力是指,不增加資本和技術,使用更少的勞動力也能達到目前的產量”(劉易斯,1955,第209頁);“我不相信農業、家庭服務業、小商業、手工業或其他非資本主義蓄水池中的每人每小時邊際生產率是零,我只是看到,在印度或埃及,人們可以調動譬如說10%的非資本主義部門不熟練勞動力,而不會明顯減少調出了勞動力的部門的產量”(劉易斯,1983,第110頁)。

(10)“本文不再使用‘勞動力過剩’這一字眼,因為它會引起感情上的痛苦。如同以往,我所要表達的思想是,在現行工資下,對現代部門的勞動力供給彈性是無限的。”(劉易斯,1983,第149頁)

(11)“今天,一種不符合事實的經濟思想泛濫一時,認為50年代的經濟學家只注重工業,忽視了農業。實際并非如此。”(劉易斯,1983,第156頁)

(12)“社會生活中真正重要的轉折點,不是始自尊重財富的時候,而是始于尊崇生產性投資及其帶來的財富的時候。”(劉易斯,1955,第22頁)“從基于地位的關系向基于契約的關系的變革,都是革命性的,舊的價值規則仍然有效,但社會在道德層面分崩離析,直到新的傳統形成,并贏得尊重。”(同上,第41頁)

(13)“對于落后國家而言,擁有一個主張自由放任的政府是不幸的。”(劉易斯,1955,第415頁)“在落后的條件下,自由放任不合時宜。”(同上,第419頁)

[1]Lewis,W.A.Autobiographical Note.Social and Economic Studies[J].Special Issue in Honour of Sir William Arthur Lewis 1979 Nobel Laureate,1980,29,(4):1-10.

[2]Findlay R.On W.Arthur Lewis'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s[J].TheScandinavianJournalof Economics,1980,82(1):62-79.

[3]Becker C.M and T A Craigie.W.Arthur Lewis in Retrospect[J].The Review of Black Political Economy,2007,34(3-4):187-216.

[4]Ranis G.Arthur Lewis’s Contribution to Development Thinking and Policy[J].The Manchester School,2004,72(6):712-723.

[5]Lewis W 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the Manchester School,1954,22,139-191.

[6]Figuetoe M.W.Arthur Lewis’s Social Analysis and theTransformationofTropicalEconomies[J]. Social and Economic Studies,2005,54(4):72-90.

[7]威廉·阿瑟·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梁小民,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8]威廉·阿瑟·劉易斯.經濟增長理論[M].郭金興,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9]Fei.C.H and Ranis G.Development of the Labor Surplus Economy:Theory and Policy[M].Richard D.Irwin,Inc,1964.

[10]Kindleberger,C P.Europe’s Postwar Growth:The Role of the Labour Supply[M].Ann Arbor Michigan:Books on Demand,1967.

[11]郭金興.剩余勞動的理論發展,估算方法與中國經驗[J].中國農村觀察,2008,(5):70-80.

[12]Acemoglu,D,JohnsonS.,RobinsonJ. Institutions as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Long-Run Growth[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4.

[13]Mosley P.Institutions and Politics in a Lewis-Type Growth Model[J].The Manchester School,2004,72(6):751-773.

[14]Lewis W.A.The State of Development Theory[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4,74(1):1-10.

[15]Kirkpatrick C,Barrientos A.The Lewis Model after 50 Years[J].The Manchester School,2004,72(6):679-690.

[16]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任賾,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17]Lewis W.A.A Review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5,55(1/2):1-16.

[18]Nurker,R.Problems of Capital Formation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M].London:Oxford,1953.

[19]Ranis G.The Micro-Economics of Surplus Labor[R].Economic Growth Center of Yale University. 1997,No.772.

[20]Schultz T W.Nobel Lecture:The Economics of Being poor[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88(4):639-651.

[21]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何畏,易家祥,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責任編輯吳曉妹)

F092.7

A

1001-862X(2016)03-0033-007

本刊網址·在線雜志:www.jhlt.net.cn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事實、形成機理與應對策略研究”(14BJL025)

郭金興(1976—),河北棗強人,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經濟發展;胡映(1992—),四川南充人,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經濟發展。

猜你喜歡
經濟模型發展
一半模型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今日農業(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重要模型『一線三等角』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重尾非線性自回歸模型自加權M-估計的漸近分布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與打包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黄片在线永久|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国产精品女主播| 毛片在线看网站| 欧美a在线看|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天堂av综合网| 精品91在线|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网址|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欧美成一级|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五月激情综合网| 久久香蕉国产线| 亚洲精品图区|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aa视频|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综合五月天网|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亚洲不卡网|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97在线国产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午夜毛片免费看|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日日拍夜夜操| 午夜综合网|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国产黄色免费看|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AV老司机AV天堂| 欧美激情第一区|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无码在线激情片|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欧美在线国产|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久草视频精品|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精品久久777|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天天色综网|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自拍欧美亚洲|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欧美亚洲网|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主播|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日韩精品毛片|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熟女视频91|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 婷婷色丁香综合激情|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