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詩悅


臨江的外灘廣場上空飛舞著各種各樣的風箏:歐美沙灘旗風箏、蝴蝶空飄風箏、轉環風箏、濰坊工藝風箏……陽春三月,重慶九龍濱江迎來第二屆濰坊國際風箏節,無疑,這是一場風箏愛好者的盛宴。
賞玩風箏文化 傳承匠人精神
山東濰坊是風箏的發祥地,被稱為“世界風箏之都”。今年,濰坊工美風箏團隊來到山城重慶,與數千名風箏愛好者共同放飛寫滿祝福的千米長龍風箏。
天公作美,陰雨連綿一周的山城在周末迎來了一個大晴天。“我們放風箏從來沒有下過雨,因為我們有龍!”濰坊工美風箏的老師笑,滿是自信。他從包里慢慢取出一個龍頭樣式的小風箏,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中,扯出了龍頭后面無數“福”字樣式的小風箏。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千米長龍風箏——由一個龍頭和數百個小風箏串聯而成。老師從最后一個小風箏放起,并不斷放線,春風得意,一個個小風箏乘風而上,飛上青云,串成一條長龍。飛了足足兩個小時,才將龍頭也扯上藍天。看著天上長龍舞空,圍觀的人群忍不住鼓掌、驚呼:“風箏居然能放這么長!”
風箏在藍天白云間悠然舞動、越飛越高。“這條長龍風箏長千米,風大的時候,足有數百千克的拉力,一個人是拉不住的。”放這種長風箏其實很難,是一門學問。老師們通過提線保持風箏的平衡,收放自如,看似輕松,但這一招一式都是多年來積累的經驗。正如風箏大師王永訓總結的放風箏技巧:“風箏要扎制牢固且體態輕盈舒展,線要長收放要有道,擇天時地利迎風而起,才飛得高遠。”
風箏不僅僅要飛得高飛得遠,竟然還可以旋轉、跳躍。在“轉環風箏比賽”上,一對對父子共同拉著一個個轉環風箏向前奔跑。風箏在身后鼓足了風,變成一個圓環風箏,并隨之快速旋轉。轉動的“環”色彩迷離,煞是好看,引得路人紛紛拿出手機拍下這奇妙的一刻。有人感嘆道:“原來風箏還可以這樣玩,有意思!”
九龍濱江風箏節不僅僅吸引了成百上千的風箏愛好者來放風箏,還吸引了一群小畫家來玩涂鴉風箏。將蜜蜂的翅膀涂成藍白條,讓燕子穿上波普風的燕尾服,甚至把老鷹涂成了鎧甲勇士……小朋友的腦洞大開,天馬行空的創作讓天空又多了幾分精彩。
百匠爭鳴 箏箏日上
風箏節上最讓人流連忘返的是百匠爭鳴的揖美市集。陶匠碰瓷吧教你拉坯、玩泥巴;染匠睢人坊像個魔術師,一根橡皮筋就可以扎出千變萬化的圖案;葫蘆匠瓢簞社讓葫蘆娃們變臉、發光、唱小曲;糖人匠一勺麥芽糖畫出龍飛鳳舞寶馬奔馳……
這次揖美市集匯聚了40多個手作品牌,與各色風箏一起展現匠人精神。每個攤主都匠心獨運、才華橫溢,讓人心生傾慕。
“我們的日子很平淡,又很充實,我們聽從內心的安排,專注做點東西,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我們賣的不是貨,是手作的時光;我們擺的不是攤,是匠人的日常。也許我們的手工稍顯笨拙,我們的品牌還很稚嫩,但那顆認真創作、樂于分享的心,但愿你懂得!”這是匠人們的心聲。也許匠人離你的生活很遠,但揖美市集,就是讓普羅大眾走進匠人的世界,去體驗匠人的手作,工匠的精神。
“邀請揖美市集入駐風箏節,是為了配合九龍濱江文藝、時尚的地標特性。”主辦方的江經理說。如今文化產業興起,重慶各大商圈都在舉辦類似的市集活動,但大部分都是以售賣為主,而揖美市集,更注重的是手工體驗。
在揖美市集上,手工攤位也滿是亮點。在外灘廣場中央制作糖人的老師傅眼明手快,幾筆就勾勒出一只蝴蝶或一頭老虎,活靈活現。不斷有人發出驚嘆,也有人懊惱:“從來也沒轉到過龍。”云寺手作的家具初看并無特別,停下來仔細觀察,才發現他們將傳統的圈椅簡化,用極簡的線條輪廓勾勒出既時尚又復古的新中式家具。“雖然這些家具價格不低,但都是我們親自做的設計,親手雕刻、打磨的。”
揖美市集上,不乏因為這次邂逅喜歡上手工的人。“能在快節奏的時代安靜下來做手工,是很讓人羨慕的一件事。”一位來逛揖美市集的女孩說。的確,在大部分人都匆匆前行的時代,能靜下心來研習一門手工藝殊為不易。然而堅守和付出,也總會有人看到,這,就是工匠精神的力量吧!
江畔春暖花開,廣場上放風箏,河畔上烤燒烤,一個休閑愜意的周末就這樣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