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軍,童宗培,潘 龍,顏成杰
(安徽省滁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安徽 滁州 239000)
?
益氣通里中藥煎劑對結、直腸癌術后早期免疫功能及胃腸功能的影響
陸軍,童宗培,潘龍,顏成杰
(安徽省滁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摘要]目的觀察益氣通里中藥煎劑對結、直腸癌術后患者早期免疫功能及胃腸功能的影響。方法將40例結、直腸癌手術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對照組胃管注入9.0 g/L氯化鈉注射液100 mL,治療組注入益氣通里中藥煎劑100 mL,每天1次,連續注入5 d。所有患者術前和胃管注入中藥煎劑結束后第1天分別檢測血漿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并觀察胃腸功能(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胃管總引流量和胃管放置時間)的恢復情況。結果與術前比較,術后治療組血漿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水平顯著升高(P均<0.05);術后對照組血漿免疫球蛋白IgA水平顯著升高(P<0.01)。治療組術后IgA、IgG和IgM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與對照組比較,術后治療組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胃管總引流量和胃管放置時間顯著縮短(P均<0.01)。結論結、直腸癌術后早期胃管注入益氣通里中藥煎劑,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促進胃腸功能的早日恢復。
[關鍵詞]結、直腸癌;益氣通里;免疫功能;胃腸功能
隨著社會的發展,惡性腫瘤患者的發病率在不斷升高,尤其是消化道腫瘤。惡性腫瘤細胞的增殖使機體的營養不斷被消耗,加之厭食及合并疼痛等原因導致腫瘤患者機體存在不同情況的營養不良和免疫功能下降,術后的禁食則進一步加重機體負氮平衡,影響免疫功能[1]。實驗研究已經證明盡早的腸內營養能明顯促進患者腸道功能的復蘇,及時改善機體的狀況,改變機體高分解代謝狀況,糾正腸黏膜缺氧缺血狀況,使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明顯縮短[2]。腫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因此免疫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腸內營養在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近幾年,中藥不但在輔助治療腫瘤方面起到了顯著的作用,而且對提高腫瘤患者術后的免疫功能也有獨特的療效。針對結、直腸癌患者圍手術期機體代謝的特點,本研究在術后早期即給予腸內營養,同時輔以中藥煎劑益氣通里,觀察是否能更好地改善結、直腸癌患者術后的機體免疫力和胃腸功能,進而促進患者恢復。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結、直腸癌患者共40例。所有患者均經腸鏡及病理檢查等確診,手術指征明確,完善輔檢及術前準備,查無手術禁忌證,均行手術治療。術前常規腸道準備,無任何輔助治療, 沒有其他嚴重的器質性疾病或血液系統疾病,無免疫功能缺陷,并排除代謝性與營養性疾病、手術后感染。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0例,2組年齡、性別構成、病理類型、分期和手術方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情況比較
1.2治療方法對照組:單純使用腸內營養,營養劑使用華瑞制藥有限公司的瑞素營養液,先滴注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再滴注瑞素500 mL,每天1次,連續5 d后拔除營養管。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益氣通里中藥煎劑,組方:陳皮5 g,枳實、厚樸、大黃各10 g,當歸15 g,黃芪、黨參、白術各20 g,1劑/d,水煎取汁。通過胃管或營養管連續滴注益氣通里中藥煎劑和瑞素,滴速由40~60 mL/h逐步過渡到100~125 mL/h。液體溫度控制在37 ℃左右(可加溫)。
1.3觀察指標所有患者手術前1 d和腸內營養結束后第1天分別檢測免疫指標,主要為免疫球蛋白(IgA、IgM、IgG),術后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同時記錄2組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胃管總引流量及胃管放置時間。

2結果
2.12組手術前后IgA、IgG、IgM水平比較2組術前各項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組術后血漿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水平均較術前顯著升高(P均<0.05);對照組術后血漿免疫球蛋白IgA水平顯著升高(P<0.05)。治療組術后IgA、IgG和IgM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手術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s,g/L)
注:①與術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治療組術后肛門排氣復常時間、排便復常時間和胃管放置時間均較對照組顯著縮短(P均<0.05);胃管總引流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過去認為,結、直腸癌術后腸麻痹不可避免,術后都予靜脈營養支持治療,而非行腸內營養治療,術后予腸道休息和鼻胃管減壓等措施來解決,直至胃腸道功能完全恢復,這通常已是術后4~5 d。現在研究表明,術后腸道休息和胃管減壓已不屬必需,在加速康復外科中術后鼓勵患者早期少量進食,不僅不增加患者的不適,而且還可促進術后腸道功能的快速恢復[3]。結、直腸癌圍手術期常伴有營養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可增加感染和腫瘤復發的危險性。目前在臨床實際操作中,術后早期營養支持尤其是腸內營養可以盡快改善結、直腸癌術后患者的營養狀況,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保護腸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但普通的腸內營養支持在提高結、直腸癌患者術后的機體免疫力、糾正營養不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早期腸內營養及中醫中藥的參與,是一種安全、經濟、有效的方法。
中醫學認為腫瘤形成是正氣不足,后邪氣踞之所致,而且正氣虛伴隨腫瘤發生、發展、治療、預后全過程。中醫藥治療腫瘤基本法則是扶正固本,其主要特點就是提高機體免疫力,通過扶正固本,誘導、分化、增殖免疫細胞,減輕手術和放、化療引起的創傷及免疫抑制,具有明顯優勢[4]。益氣通里中藥煎劑是根據中醫學理論,結合結、直腸癌術后機體改變的特點而研制的方劑。結、直腸癌術后患者不僅有脾虛癥狀表現,而且還有腑實證候。一方面,有神疲、氣短、乏力、懶言、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細弱等脾氣虛弱之表現;另一方面,又有腹脹、腹痛、嘔吐、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等腑實氣滯之表現。故中醫證型為虛實夾雜,即脾虛與腑實并存。治療應當攻補兼施,補則重在健脾和胃,培補后天之本,使其氣血生化有源;攻則重在通里攻下,蕩滌六腑,推陳出新。
最近幾年提出的“腸內免疫營養”概念,其目的是改善營養狀況,調節免疫功能和炎癥反應,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在術后早期嘗試應用益氣通里中藥煎劑輔對結、直腸癌患者進行免疫營養支持,以期進一步改善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而IgA、IgG和IgM作為體液免疫重要的免疫球蛋白,對于抑制腫瘤細胞的過程中也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常被很多專家學者作為重要的免疫考察指標。現代中藥研究表明,許多中藥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如黃芪等具有白細胞介素2(IL-2)的誘生作用,IL-2可誘導抗原刺激后的CD4+、CD8+T細胞而引起癌細胞凋亡[5-6]。先前的研究證明,益氣通里中藥煎劑對結、直腸癌術后患者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胃腸功能的作用。更進一步的研究顯示,結、直腸癌術后早期胃管或空腸營養管益氣通里中藥煎劑,可通過促進促炎細胞因子mRNA的表達,調節血清抗炎細胞因子恢復正常,對結、直腸癌術后機體免疫功能的恢復和炎癥反應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7]。因此術后早期應用中藥的目的在于促進胃腸動力的恢復,從而達到健脾利溫、通腑泄熱的功能,故在使用腸內營養的時候加入中藥輔助可以取得一舉多得的效果。相關研究也已證實,中醫內服用藥在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瀉下類中藥有攻里通下之效,能促進結、直癌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及臨床療效[8]。本研究發現經過連續的7d治療后,治療組術后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含量較術前顯著升高,而對照組術后改善不明顯,且治療組術后IgA、IgG和IgM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提示益氣通里中藥煎劑能夠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且治療組肛門排氣復常時間、排便復常時間、胃管總引流量和胃管放置時間都較對照組顯著縮短,顯著加快了胃腸道蠕動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結、直腸癌術后早期健脾通里中藥煎劑,能夠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促進胃腸激素的分泌,從而促進胃腸功能的早日恢復,縮短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胃管留置時間,是一種安全、經濟、有效、實用的方法, 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黎介壽. 圍手術營養支持的需要性[J]. 腸外與腸內營養,2006,13(3):129-131
[2]楊貴銀,賞貴華,田方燦. 全腸外營養及早期腸內營養在結腸癌根治術后患者中的比較[J]. 中國衛生產業,2014,12(9):115-117
[3]蘭耀福,屈統紅,陳光. 加速康復外科在腹腔鏡直腸癌保肛手術中的應用效果實用[J]. 醫學實用雜志,2010,26(7):1268-1269
[4]劉春發,胡建新,屈新輝. 中藥制劑對免疫功能促進作用的研究進展[J]. 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8):27-33
[5]肖寒,楊進. 加味四君子湯對大腸癌化療患者的免疫促進作用[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31(2):164-167
[6]許杜娟,陳敏珠. 黃芪多糖的抑瘤作用及其機制[J].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5,25(10):923
[7]于慶生,潘晉方,王漢明,等. 健脾通里中藥芪黃煎劑上消化道腫瘤術后早期應用對促炎細胞因子及其mRNA表達的影響[J]. 中醫藥臨床雜志,2011,23(8):674-677
[8]蔣志,陳其城,曹立幸,等. 中醫藥對術后胃腸功能作用的研究進展[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33(8):1147-1150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03.027
[中圖分類號]R73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8849(2016)03-0297-03
[收稿日期]201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