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譚
【摘 要】我們常常只關注森林中的病蟲對于森林的帶來的傷害甚至死亡,而忽略植食昆蟲和病原物給林木帶來的積極作用,例如在森林的演變、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等方面它們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因此促進了森林的健康生長。并且在森林生態循環中,病蟲的存在更是必不可少的,林木與病蟲的協同進化使生態系統得以正常循環。本文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就林業生態工程的病蟲生態控制進行研究分心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措施,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林業生態工程;病蟲生態控制
森林中的病蟲一旦都被人類徹底消滅,那么森林也會隨之逐漸的消亡,那么為什么病蟲會有如此大的威力呢?究其原因是一定數量的植食昆蟲和病原物的存在會促使森林中的林木時為防止大范圍的病蟲危害,而時常保持高度的警戒性,林木與病蟲的協同進化使生態系統得以正常循環。但一旦病蟲消失,則林木的抵抗災害的能力必然隨之會逐漸退化,因此為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控制林業生態工程中的病蟲生態十分必要,人們必須控制病蟲害的數量在一定效益閥值內。
一、林業生態控制的含義
林業生態工程一項人工復合的生態系統的工程技術,主體是根據林學和生態學進行設計和制造植物,同時面對的不是單一區域而是有著多種種類的區域為研究對象,關注整個林業生態系統內不同物種的關聯協作與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過程。我們國家在平原、沿海地帶、長江黃河上游、太行山區防護林體系等地方都為進行林業生態控制建設啟動了具體目標不同的生態保護工程,但根本上,林業工程建設的目標是保護、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提升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效益,實現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經營。
二、林業生態控制措施
控制病蟲即生態控制的關鍵就是對森林生態系統中的制約因素進行協調控制,達到一種相對平衡狀態,避免出現某種因素數量過大或不足而導致功能失調的情況發生??刂撇∠x害的必要措施不僅包括去除那些直接作用于寄主的有害生物,還要去除間接通過森林的生態環境影響宿主的有害生物,無論直接作用還是間接影響對于森林生態防治的危害都是十分巨大的,只有消除了才會真正抑制病蟲害。在具體的森林成長流程中,森林區位的選擇、造林設計、樹種的挑選、栽植的密度、培育管理等等對于森林的生態災害控制都會有影響。
為了控制生物災害的危害,就必須要把控制病蟲的工作中心轉移到林業生態上來,只有順應了林業生態建設的要求才能有有效控制病蟲,因此,控制病蟲不能僅僅關注病蟲而應該從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為著眼點開展對病蟲生態控制機制的研究。
目前,在我國林業生態建設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如森林生態系統組分大多很單一,單一極易導致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低,引發病蟲在災害的發生。因此在開展工程建設中,林業生態系統林木必要保證多樣化,才能促成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型,積極生態型防護林。林業生態建設中,必須要搞清楚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生態功能是作為森林最重要功能,因此在實踐中也必須要以生態效益為主,但是適當經濟效益的也要兼顧到。其次,森林中喬木、灌木、草的種植比例不可相差過大,保證比例合理,在進一步研究喬木、灌木、草的多樣性和昆蟲和病原物相互關系的基礎上更能確定森林生態控制程度,科學的配置對于森林穩定性的維持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病蟲的生態控制技術標準。在經過了艱苦的調查之后獲得了。
江西贛州馬尾松林中的灌木層植物多樣性指數與馬尾松毛蟲的數據,同時對數據進行了研究分析發現兩者間存在負相關,植物種類越多,毛蟲數量越少;反之亦然。所以我們得出結論,要想保持調查林區馬尾松毛蟲的數量穩定在一定范圍之內,即造不成災,灌木層植物多樣性指數也應在 2.67。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馬尾松毛蟲發生與化防、生防、總防治率關系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它們中間都有關系,總防治率、生防率與發生率成負相關,發生率與化防率成正相關,其中生防率對發生率的效應為-0.2926[6],從分析數據中可得到生防率對馬尾松毛蟲種群數量影響最大,因而生物防治成為目前調控病蟲的主導措施。
另外,對于森林樹種災害的特定閥值的了解也相當關鍵,那么什么又是特定閥值呢?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當有害植物的的密度超過一定數值或非生物有害因素指標達到一定一定程度時,林木的健康成長就會出現問題,會出現慢慢枯萎的現象。將有害植物控制在一定范圍以內,雖然林木不可避免的會受到病蟲的影響,但是不會出現林木的枯梢,仍然能保持良好的生態效益。所以,對與不同生物災害的生態閥值的研究是提高林業生態工程質量和達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的必然選擇。
最后,病蟲的生態控制還要研究病蟲的生態學,根據寄主、生物、環境的相互關系來實現森林的生態系統的調控。生態學的研究主要涉及各種物種的空間分布、數量關系、物種間關系等,通過研究生態學,了解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等物種的參數對于林業病蟲的防范很有用處,由于這些參數會與天敵、總防治率的關系相掛鉤。并且,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調控病蟲的主要措施就是生物防治,所以生態學中的這些影響病蟲的因子的研究會幫助人們了解環境、寄生、生物三者的關系,生態系統更加優化協調。
三、病蟲的生態控制中出現的問題
病蟲的生態控制中有許多需要人們需要關注的地方。首先是疫苗的問題,隨著環境保護觀念的不斷深入,全國不少地方都開展了退耕還林的工作,但是往往由于林農或工作人員缺乏必要的防范措施導致疫苗出現不復檢或是不檢疫,最終森林的生長不如預期,損失慘重。因此,特別重要的是在源頭上防范病蟲;其次是抗性育種的問題,選擇抗病蟲品種可以有效的提高防病蟲的能力,忽視品種的選擇也必然會降低,因此,抗性育種是防范的基礎;第三,檢測的問題,在培育林木過程時全程都要有檢測,一旦監測滯后則會對防范造成大災難,早期問題一般都還讓你容易解決,時間長了記憶失控,難以控制;最后是防治問題,科學、藥物,杜絕過度使用,盲目的使用會病蟲的抗藥性的增強,進一步造成生態控制的難度加啊大。
四、小結
林業生態系統最根本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有利于森林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在森林生態系統中,各種物種可以協調發展,并且真正實現生態效應、社會效應與自然效應有機統一,各因子之間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同時促進林業生態工程的發展過程時也要關注森林病蟲可持續控制措施的運用,其中更關鍵的就是生態控制病蟲。
參考文獻:
[1]歐陽革成, 等. 森林病蟲損害的可持續控制[J]. 中國森林病蟲, 2003, 22(1): 15~16.
[2]王禮先, 等. 林業生態工程技術[M].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
[3]尤德康, 等.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組織與管理[M]. 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 2002.
[4]羅永松. 灌木層物種多樣性與松毛蟲發生相關關系的調查[J]. 森林病蟲通訊, 1997, (2): 34~35.
[5]駱有慶, 等. 楊樹天牛災害可持續控制策略與技術[J].森林病蟲通訊, 2002, (1):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