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蕾,王沖,賈志永
四川省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度研究
周蕾1,王沖2,賈志永1
(1.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四川成都610031;2.四川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四川成都610101)
通過構建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度評價模型和評價指標體系,從時間序列的角度動態分析2004—2013年四川省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系統的耦合協調發展狀況.研究結果表明,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系統之間存在著耦合關系,不同時期不同發展階段,其耦合協調發展水平不同.2004—2013年間,四川省區域經濟系統綜合指數呈現出總體上升的態勢,而旅游產業系統綜合指數則呈現出波動上升的趨勢,分別在2008年和2013年出現下降.二者耦合協調度則呈現出持續增長的上升趨勢,2013年達到0.680 6,處于初級協調的耦合類型.
旅游產業;區域經濟;耦合協調度
旅游產業作為關聯性較強的新興產業,不僅可以增加國民收入、優化產業結構,還可以提升區域合作,擴大區域就業,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和提升.區域經濟的發展又為旅游產業開發奠定了基礎,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其耦合協調程度也對二者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發展程度如何,逐漸引起學者們的關注.
目前關于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耦合關系的相關研究主要有:生延超等[1]以耦合協調度模型為基礎,對湖南省進行了實證研究,分析得出湖南省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滯后于區域經濟對旅游產業的刺激;賴聲偉[2]以江蘇省為實證研究對象,分析了江蘇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協調度;劉定惠等[3]在分析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相互作用的機理后,通過建立二者耦合協調度的指標體系、模型和計算方法,對安徽省17個地級市進行了實證分析;姜嫣等[4]通過構建耦合協調度模型,對2001—2010年東部地區10省(市)旅游產業系統與區域經濟系統耦合協調狀況進行了實證分析;類似從區域角度研究的學者還有楊松茂等[5]對2000—2010年陜西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發展狀況進行了動態分析;丁紅梅[6]對黃山市2004—2011年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的耦合發展狀況進行了分析;周瑞雪等[7]對河南省旅游產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及協調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韋福巍等[8]以廣西城市為例,對旅游產業、社會經濟、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進行了分析,并得出三者耦合協調發展水平變化特征穩定;也有學者從全國范圍研究,如劉金棟等[9]對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旅游產業和區域經濟的耦合協調度進行了對比分析,并發現國內旅游產業和區域經濟的耦合協調度整體上處于“東高西低”的“兩極分化”狀態;劉燕雨[10]也對全國31個省(市)的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度進行了實證研究;高楠等[11]利用1993—2011年我國31個省(市、區)的面板數據,分析了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系統的耦合協調程度,并發現二者存在明顯的耦合發展特征.
但目前關于四川省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發展狀況的研究還相對較少.而四川省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景區眾多.2013年四川省全省實現旅游總收入3 877.4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4.76%,四川省旅游產業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探討和研究四川省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度發展狀況,更有利于促進四川省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鑒于此,本文以四川省為例,借鑒物理學耦合協調度函數構建四川省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度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并從時間序列的角度動態地分析2004—2013年四川省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系統的耦合協調發展狀況,以期為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四川省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提供理論參考.
1.1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的內涵耦合的概念最早是源自物理學,通常是指2個(或2個以上)系統或運動形式通過一系列的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的現象.耦合度是指用來描述系統內部或外部要素間相互作用影響的程度大小,不分利弊.耦合協調度則是指衡量系統內部或外部要素間在發展過程中彼此和諧一致的程度,即體現協調程度的好壞.從協同學角度看,耦合作用和協調程度決定了系統在達到臨界區域時的走向是有序還是無序,體現了系統由無序走向有序的趨勢[12].本文把旅游產業、區域經濟2個系統相互作用、協調發展的程度定義為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度[13].
1.2耦合度模型及計算方法借鑒物理學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數模型,如果存在多個系統,則測量系統之間耦合度的模型[14]可表示為

式中,Cn表示n個子系統之間的耦合度,u1,u2,u3,…,un分別表示各子系統有序發展的綜合評價指標.假設只有2個子系統,則耦合度模型[14]為

由此,可推導出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2個系統的耦合度模型[15]為

其中,u1=f(x),u2=g(y).f(x)和g(y)分別為旅游產業系統綜合評價函數和區域經濟系統綜合評價函數.各綜合評價函數的計算方法如下:


式中,ai和bj表示權重,各指標權重的賦值采用熵值賦權法計算得出.x'i和y'j分別代表旅游產業系統和區域經濟系統的特征指標,即x'i和y'j為變量對系統的功效貢獻值,均為無量綱化值,是所得的初始數據按照極差標準化的方法進行處理所得,其處理方法如(6)式[15]所示

y'j原始數據的處理方法同x'i.
1.3耦合協調度模型為更好地分析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交互耦合的協調程度,需引入耦合協調度模型,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C為耦合度,D為耦合協調度,T為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系統綜合評價指數,α和β為待定系數.因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一定能夠促進和帶動區域經濟的增長,但區域經濟的發展卻不僅僅是旅游產業作用的結果,而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所產生的效果,故取α=0.4,β=0.6.同時,對耦合協調度進行等級劃分[16],如表1所示.

表1 耦合協調度等級劃分標準Table 1The evaluation of criteria coupled coordination
2.1數據來源、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權重的確定鑒于數據收集的便捷性,本文采用的原始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5—2014》《四川統計年鑒2005—2014》《中國旅游年鑒2005—2014》以及《四川旅游年鑒2005—2014》等相關數據.同時,遵循量化客觀、重點突出等原則,構建了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度評價指標體系.所有數據均為無量綱化值,是所得的初始數據按照極差標準化的方法進行處理所得,同時,各指標權重的賦值采用熵值賦權法計算得出,如表2所示.

表2 四川省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度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Table 2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y in Sichuan province
2.2評價結果及分析以統計的2004—2013年四川省原始數據為依據,并根據前文所述旅游產業系統與區域經濟系統綜合評價函數,以及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模型,計算出四川省旅游產業系統評價指數f(x)、區域經濟系統評價指數g(y),以及2個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T,最后在此基礎上計算得出四川省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度C及耦合協調度D,并劃分耦合協調度等級(見表3).同時根據結果,繪制出各評價指數、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的動態演變過程(如圖1和圖2所示).
2.2.1 綜合評價指數時序分析從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系統綜合評價指數(T)來看:四川省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系統綜合評價指數總體呈現出穩步增長的發展趨勢.在2004—2013年期間,該系統綜合發展評價指數由0.015 5快速增長到0.927 6.對旅游產業系統、區域經濟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二者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其相關系數為0.946 1.這也充分說明四川省旅游產業系統與區域經濟系統之間是互動耦合的關系,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
從單個子系統綜合評價指數時序演變狀況來看,區域經濟系統綜合指數呈現出總體上升的態勢,從2004年上升到2013年的0.966 5;而旅游產業系統綜合指數則呈現出波動上升的趨勢,分別在2008年和2013年出現下降.期間,最低值為2008年的0.264 6,最高值為2012年的0.895 9.2008年旅游產業綜合指數最低,主要是因為四川地震災害造成部分重要旅游景區受到嚴重破壞以及旅游安全問題,國內外游客人數驟減等原因造成旅游產業受到嚴重影響.而2013年,入境游客數量和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從業人員數減少等原因,使該年旅游產業系統綜合評價指數比2012年旅游產業綜合指數下降了0.026 6.
從圖1中還可以看出,旅游產業系統與區域經濟系統之間大致可分為4個發展階段:2004—2007年,f(x)>g(y),表明這一時期旅游產業發展較快,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還不能滿足旅游產業的發展需求,需要進一步提高區域經濟的發展; 2008—2011年,g(y)>f(x),由于地震災害的影響,旅游產業則相對處于滯后狀態;2012年,旅游產業再次超越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即f(x)>g(y),表明通過災后重建的不斷努力,四川省的旅游產業逐漸恢復并得到迅速提升;2013年,四川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又超越了旅游產業,即g(y)>f(x),表明這一時期,旅游產業的發展滯后于區域經濟,旅游產業的關聯效應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應充分利用區域經濟的發展為旅游產業提供良好的基礎支撐,從而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
2.2.2 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時序分析從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時序分析來看,2004—2013年,四川省的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系統的耦合度呈現出先增長后持續穩定發展的態勢,其耦合度指數從2005
年開始,一直處在0.434 1~0.5之間.耦合協調度則呈現出持續增長的上升趨勢,2013年達到0.680 6,處于初級協調的耦合類型.2004—2013年間,四川省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發展水平可以概括為4個發展階段:2004年為極度失調階段,表明四川省旅游產業系統與區域經濟系統之間呈現出無序發展趨勢;2005—2006年為耦合發展的失調低水平階段,表明這一時期,四川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旅游產業發展迅速,旅游產業在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受到相對落后的區域經濟的制約; 2007—2009年為耦合失調向協調發展的過渡階段,表明這一時期,四川省區域經濟增長開始加速,同時受到地震影響,旅游產業發展相對滯后;2010—2013年為耦合協調發展磨合適應階段,表明這一時期,四川省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系統之間良性正向促進的積累效應開始不斷顯現,二者開始進入到良性發展時期.

表3 四川省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系統綜合評價指數、耦合度、耦合協調度及等級評價Table 3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coupling degree,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grade evalu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 in Sichuan province

本文構建了四川省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度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并從時間序列的角度動態地分析了2004—2013年四川省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系統的耦合協調發展狀況,得出以下結論.
1)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系統之間存在著耦合關系.不同時期不同發展階段,其耦合協調發展水平不同.當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綜合發展水平都處于較低時,其二者之間的耦合關系處于各自發展的失調低水平階段.當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綜合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二者之間的耦合關系也逐漸過渡,從失調走向協調,并最終達到有序和諧共生的高水平階段,實現二者的良性循環.
2)區域經濟系統綜合指數呈現出總體上升的態勢,從2004年上升到2013年的0.966 5.而旅游產業系統綜合指數則呈現出波動上升的趨勢,分別在2008年和2013年出現下降.期間,最低值為2008年的0.264 6,最高值為2012年的0.895 9.從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時序分析來看,2004—2013年,四川省的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系統的耦合度呈現出先增長后持續穩定發展的態勢,其耦合度指數從2005年開始,一直處在0.434 1~0.5之間.耦合協調度則呈現出持續增長的上升趨勢,2013年達到0.680 6,處于初級協調的耦合類型.
3)四川省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綜合發展指數都較高,但二者之間卻僅僅處于初級協調階段.這說明并不是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各自綜合評價指數高,其耦合度就高,最重要的是需要二者之間相互促進、和諧共生.同時也表明,四川省旅游產業的關聯效應和拉動作用并沒有發揮到最佳水平,而四川省的區域經濟發展也沒有充分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四川省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協調發展,四川省應堅持市場運作為主,政府引導為輔,開發保護并舉的機制,提升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的綜合實力.同時,加強區域旅游經濟合作,加大旅游基礎設施投入、推動旅游信息化建設,促進四川省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進一步協調發展.
[1]生延超,鐘志平.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協調度研究:以湖南省為例[J].旅游學刊,2009(8):23-29.
[2]賴聲偉.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協調度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1.
[3]劉定惠,楊永春.安徽省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度分析[J].特區經濟,2011(6):188-190.
[4]姜嫣,馬耀峰,高楠,等.區域旅游產業與經濟耦合協調度研究:以東部十省(市)為例[J].華東經濟管理,2012(11):47-50.
[5]楊松茂,任燕.陜西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發展度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3,28(3):76-81.
[6]丁紅梅.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實證分析:以黃山市為例[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3(7):81-87.
[7]周瑞雪,陳玉英,王露瑤,等.河南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耦合水平測度研究[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14(6):30-35.
[8]韋福巍,周鴻,黃榮娟.區域城市旅游產業、社會經濟、生態環境耦合協調發展研究:以廣西14個地級市為例[J].廣西社會科學,2015(3):24-28.
[9]劉金棟,鄭向敏,謝朝武.省域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協調度研究[J].旅游論壇,2013(1):42-47.
[10]劉燕雨.不同區域尺度旅游產業與經濟發展的耦合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14.
[11]高楠,馬耀峰.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耦合關系的時空差異: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2(5):90-96.
[12]范繼剛,王兆峰,楊衛書.四川省旅游產業與信息產業耦合協調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4,30(1):110-113.
[13]劉定惠,楊永春.區域經濟-旅游-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研究:以安徽省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1,20(7):892-896.
[14]丁玲華,張倩男.現代信息服務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發展研究:基于廣東省數據的實證分析[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5,2:013.
[15]張娟.中原經濟區旅游業-土地利用-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分析及預測[J].旅游論壇,2014,7(5):39-44.
[16]廖崇斌.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判及其分類體系[J].熱帶地理,1999:171-177.
[17]KHAN H,PHANG S,TOH R S.The multiplier effect:Singapore’s hospitality industry[J].Cornell Hospitality Quarterly,1995,36(1):64.
[18]LEE C,KWON K.Importance of seeondary impact of tourism reeeipts on the South Korea eeonomy[J].J Travel Researeh,1995,34:50-54.
[19]PIZAIN M.Soeilla impaets of tourism of central Florida[J].Ann Tourism Researeh,1978(2):191-204.
[20]WAGNER J.Eslimating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tourism[J].Ann Tourism Research,1997,24(3):108-592.
[21]康概,申玉銘,柳坤.長三角經濟區城市服務業競爭力評價及時空演變分析[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8(3):452-459.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y in Sichuan Province
ZHOU Lei1,WANG Chong2,JIA Zhiyong1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Sichuan;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101,Sichuan)
This paper construct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y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evaluation model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Meanwhile,it dynamically analyze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y system from 2004 to 2013 in Sichuan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regional economy system.O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in different periods,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levels were different.In Sichuan province from 2004 to 2013,the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 composite index increased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system comprehensive index had a rising trend of fluctuations,while fell in 2008 and 2008,respectively.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llustrated a rising trend of sustaining growth and reached to 0.680 6 in 2013 at an early coordination of the coupling type.
tourism industry;regional economic;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F590.3
A
1001-8395(2016)03-0444-06
10.3969/j.issn.1001-8395.2016.03.025
(編輯李德華)
2015-09-1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3CMZ049)
周蕾(1984—),女,博士生,主要從事宏觀經濟管理的研究,E-mail:zhoulei_20160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