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諾
摘 要:縱觀藝術設計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審美、功能設計一直都是設計的核心與靈魂。無論是早期設計的笨拙、樸素,還是中期的趣味各異,亦或現代藝術設計的溫情與藝術,都傳達了人們對于作品審美的期待。完善的功能設計固然十分重要,但也需要完美的形式加以承載。對稱美、形式美在藝術設計作品中的表現不可謂不深刻,因此,本文重點就藝術設計中的對稱美與形式美進行了探討,以更好地滿足藝術設計作品對于審美的訴求,迎合受眾的審美習慣。
關鍵詞:藝術設計;對稱美;形式美
藝術設計依據人們的生理、心理需求,對生活用品、環境、方式等加以設計,試圖迎合人們的審美心理與情趣。作為人類自我意識的結晶,藝術設計凝聚著人們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對人們的創造性思想加以傳達。為滿足受眾對于藝術設計作品精神層面的審美需求,要求作品必須利用一種規律、和諧、流暢、有序的形式美感傳達信息,帶給人們美的享受與愉悅感。
一、藝術設計中的對稱美
明確藝術設計中的對稱美,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對稱藝術形式,對作品文化、精神內涵加以挖掘,促進人們對于作品形式、構成與深層次內涵的理解,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
(一)平面設計中的對稱美
通常而言,平面設計需要通過視覺語言,實現溝通與傳播,因此,視覺符號的運用方式十分關鍵,為了使設計者所表現物象能夠為受眾迅速、準確的理解,必須對此類元素加以設計,將設計信息深深地植入到其腦海之中,達到瞬間傳達信息的目的,在此過程中,視覺元素與圖案創意表現成為吸引受眾目光的關鍵。分析人們的視覺印象不難發現,缺乏內容、審美價值、無意義的圖案很難吸引受眾的興趣,要求所設計內容,如構圖、排版、色彩、點線面等都必須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才能滿足受眾觀賞需求,引起受眾的興趣。而富有對稱感、韻律性、流暢化的“內容”在藝術設計中應用十分廣泛,就心理學視角而言,即格式塔心理學所謂的“力的圖式”,也就是說,要求物體間組合形成均衡的“力的圖式”,這樣才能為人們帶來視覺美感與心理享受,而均衡的對稱性能夠帶給人們美感,并從心理上與受眾產生共鳴。因此,“對稱美”已成為藝術設計的重要審美標準之一,也受到了越來越多設計大師的關注和運用。例如,在平面廣告設計中,有設計師采用軸對稱形式,將現實中難以出現的狀況呈現在觀眾面前,帶給大家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還可以采用左右對稱的美女,引發受眾的興趣,繼而對產品加以關注,實現一種驚異化的美感享受。再如,有設計中利用美女頭部作為整個畫面的視覺中心點,通過兩兩相望,形成優美的構圖,抓住了人們對于美好事物的關注,利用對稱美實現廣告訴求。
(二)建筑藝術設計中的對稱美
在建筑藝術設計中,對稱美的運用也十分常見,傳達了技術、藝術的有機結合,實用、審美的有機統一。建筑也是一種藝術,因此,必須滿足審美要求。因而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們在保持“實用性”特點的基礎上,開始追求藝術對稱美的傳達。特別是在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中,把對稱美展現到及至。例如,中國故宮、印度泰姬陵、法國凡爾塞宮等,無一不是將建筑外形打造成為對稱形式,或以建筑群對稱方式為主,如此設計下,形成了一種完整而均衡、協調而統一的對稱美,帶個大家規整、穩重、威嚴之感,叫人無不肅然起敬。
二、藝術設計的形式美
藝術設計中,形式美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特點之一,其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能夠賦予作品內容的自由與非凡的體驗。無論何種藝術設計,再深刻的內容都要求利用完美的形式加以表達。
(一)形式美的傳達
為了設計出富有美感的形式,要求設計作品必須處理好外觀各結構、色彩、線條之間的關系,把握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全面呈現藝術設計的特征,迎合受眾的審美情操,以賦予受眾獨特的審美享受。例如,對于米蘭大教堂而言,其作為意大利著名建筑,也是米蘭這所國際化都市的中心,其設計為意大利設計增添了濃墨渲染的一筆。教堂采用纖瘦、高聳之形式,向大家傳達基督教的精神,采用垂直向上的形態勾勒整體、局部的關系,使人們體會教堂的空靈意境,傳輸著基督信仰。教堂整體和諧而統一,呈現給大家經久不衰的生命力,獨特的哥特式裝飾激發了受眾內心獨特的情感。
(二)形式美感與蘊含其中的情感
藝術設計中的形式美不僅體現在結構的統一、和諧方面,還體現在色彩的對比鮮明等方面,通過極具韻律感的形式,使人們感受到作品的情緒與情感張力。例如,日本著名設計大師福田繁雄的設計海報作品《The Marriage of FIGARO》,這幅海報中色彩傳達極具沖擊力,以大紅色作為背景,男人、女人的腿采用藍色進行表示,色彩的對比十分鮮明,帶給作品婚禮一般的喜慶,也帶給觀者愛情的甜蜜。畫面中對比鮮明的紅、藍色,構成了整個畫面,而男人的腳、女人的腿所構成的是一個獨特的音樂符號,使人欣賞時感受到其中所傳達的歡快、幸福之感,使人回味無窮。不僅如此,該設計關注純色、原色的排列與組合,使畫面整體形式美感鮮明,從視覺上打動了人們對審美的渴望,激發了其熱情。在藝術設計中,形式的傳達應當注重塑造美感,將設計者所傳達的信息更深刻、更鮮明、更有效地傳達給受眾,使其在探索形式美的過程中體味到隱藏在背后的精神內涵、文化意蘊,也為受眾帶來自由的感官、心理享受。
三、結語
一言以概之,隨著對稱美、形式美與現代藝術設計的有機結合,賦予了藝術設計應有的美學意義,也賦予了作品更深刻的藝術內涵。對于藝術設計而言,不僅要求功能上逐步與時俱進,而且要求形式、審美方面獨具韻味,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務人們的生活,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愉悅大家的視覺感受。
參考文獻:
[1]楊成立.克萊夫·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思想述略——讀克萊夫·貝爾的《藝術》[J].民族藝術研究,2010,24(02):231-234.
[2]黃志華.“有意味的形式”與后印象派[J].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2011,24(04):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