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安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肺癌已經成為人類的第一癌癥殺手。肺癌也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癌癥,年發病率為35/10萬(即每10萬人中就有35人患肺癌)。而且肺癌起病隱匿,70%的患者在診斷時已發展至晚期。
近年來,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在臨床應用上頻頻出現諸多新概念,有望成為精準醫療這艘世紀巨輪上的一面旗幟。CTC檢測對于健康人群能從源頭上減少“患癌率”,對于腫瘤患者能夠提供最科學有效的“一對一”個體診療。
簡單抽血就能檢測
現代醫學已將惡性腫瘤與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定義為一種慢性疾病,但是我國的腫瘤死亡率和帶瘤生存期都遠落后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為此,國內腫瘤領域不斷提出“精準醫療”理念,即以大數據為基礎,以新技術為工具,為癌癥患者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醫治。
精準醫療=精準診斷+精準治療。傳統腫瘤分子診斷技術,需要通過手術或穿刺獲取組織樣本,不但對病人產生創傷,而且無法進行動態監測。隨著分子診斷市場高速發展,CTC、PDX、CtDNA技術迎風而起,不用組織穿刺,通過血液、尿液這類非侵犯性取得的標本進行診斷和評估,無侵入性,可頻繁多次檢測,有助于醫生精準地針對不同病人選擇治療方案,開出不同耐受、吸收和療效程度的藥物。
CTC技術就好比在血液高速公路上,攔下“癌癥運輸車”來找疾病信號,只需簡單抽血就能檢測完成。隨著實體腫瘤的生長,在周圍微環境發生了特定變化時,一部分腫瘤細胞將獲得異常的活動能力。這些細胞如同“邪惡的尖兵”,從原發腫瘤上脫落,在身體里尋找新的落腳點。搭乘“血液快線”的脫落腫瘤細胞被稱為循環腫瘤細胞(CTC)。CTC檢測技術不僅僅能夠用來評估已被診斷的癌癥患者,還有可能幫助未察覺到患有癌癥的病人檢測出癌癥。國外研究發現,CTC檢測技術有助于肺癌、轉移性胰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的診治。
腫瘤的診療不可否認有一定模式,但是不能照搬,應該“因人施治”。目前,CTC技術可用于判斷預后以及復發檢測;對CTC進行單細胞測序,可指導腫瘤用藥、掌握癌癥的動態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從血液中分離出來的活體CTC,還可進一步培養,用于構建腫瘤研究模型。例如有的癌癥病人發現腫瘤很早,陰影也就幾毫米,甚至片子上都看不清,結果很快就轉移。這類患者通過CTC檢測,能夠對早期發現和后期治療提供科學決策。
肺癌轉移的“預言師”
任何治療方案都不能“包治百癌”,我們先通過CTC早期檢測,預測哪些患者是可以獲益的,再進行精準治療。對于那些不能通過現有治療獲益的患者,就要及時更換治療方案。我們所帶領的團隊,已將CTC檢測臨床重點運用于肺癌領域,預測腫瘤的轉移及復發。
肺癌的癌變、發生發展,侵襲轉移和化療、放療抵抗,復發及預后,等,是非常復雜的過程。CTC檢測技術可應用于肺癌患者的早期診斷、靶向藥物的選擇以及動態療效監測等。CTC還能成為“預言師”,讓醫生和患者通過它的檢查結果,判斷能否手術切除及預測預后。研究發現,不能手術切除患者的CTC陽性率顯著高于可手術切除患者;反過來也可以運用CTC檢測結果考慮是否選擇手術。
比如,肺癌病人血液中已經查見循環腫瘤細胞,不管原發腫瘤大小,其“個體化”分子分期為IV 期,不會選擇先為病人做手術,而是先做化療,然后再復查CTC,考慮病人是否適合手術治療;如果化療后血液中沒有發現CTC,技術上又能做到肺癌及受侵的組織器官完全切除,則考慮選擇手術治療;手術后再根據術后的病理分期,補充術后輔助化療或放化療。CTC還可用于快速判斷治療是否有效,如果CTC水平在化療期間降低,則提示治療是有效的。而以往常規的CT掃描,需要在治療后的2~3個月,才能判斷腫瘤生長是否得到了有效遏制。
但是,目前臨床條件下進行的CTC評價數據較為零散,且較少將CTC數據作為肺癌患者手術的“門檻”。筆者建議,應當根據肺癌病人的“個體化”分子分期和分子分型的不同,決定治療方案的個體化精準選擇,合理、有計劃地綜合應用現有的治療手段。特別是在CTC檢測技術用于即時評估腫瘤發展狀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