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婉迪
摘 要: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夢”,昭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圖景,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的豐碩成果。時代發展不斷證明著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也不斷證明著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科學性。探討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中國夢”的關系,思考在世界歷史背景下實現“中國夢”的機遇與挑戰,是全球化背景實現“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
關鍵詞:德意志意識形態;世界歷史;中國夢;機遇;挑戰
一、前言
“中國夢”作為一種在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事關我國長遠發展、人民幸福安康、世界穩定和諧的理論,具有寬廣的戰略視野、深邃的戰略思考、進取的戰略氣魄。我們必須深刻研究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全面而科學地理解“中國夢”的深邃內涵,正確把握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社會的發展,促進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早日實現。
二、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主要論述了世界歷史理論,其主要觀點有:
第一,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個是生產力的發展,即大工業取代工場手工業而帶來的巨大生產力,“生產力的這種發展之所以是絕對必需的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困、極端貧困的普遍化。”[1]工業化的發展使得資本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流通,正如馬克思所說,大工業“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2]普遍交往的不斷加強則是另一個前提,新航路開辟之后,在工業化的催化下所產生的現代交通工具和交往方式的流行。生產力的發展與普遍交往往往是相伴相生的。
第二,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是一種客觀的物質性活動,是通過經驗可以確定的事實。《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這樣論述的:“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宇宙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怪影的某種純粹的抽象行動,而是完全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證明的行動,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證明這種行動。”[3]這種以物質生產為基礎的世界歷史觀,也根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立足點,即現實生活。
第三,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與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過程相一致的。馬克思堅持歷史向世界歷史的不斷轉變必然導致共產主義,也是共產主義實現的內在要求。共產主義為每一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因為在共產主義社會的聯合體中,“這種聯合可以把個人的自由發展和運動的條件置于他們的控制之下,”[4]“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會獲得自己的自由。”[5]
三、中國夢與世界歷史理論的關系
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閉幕會上,習近平全面、深刻、系統地論述了“中國夢”。他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6]。
“中國夢”是世界歷史的現實反應。當今的世界歷史正出現一種新的潮流,一種由信息化、科技化、現代化所推動的全球化潮流,新的科學技術及技術應用使得全球生產力迅猛發展,世界歷史以一種既兇猛又和善、既充滿危險又帶來機遇的姿態向我們襲來。
“中國夢”是世界歷史的理論回應。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認為隨著歷史不斷向世界歷史轉變,國際交往的模式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各個國家和民族將不再是新的大國和強國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侵略和奴役,而是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實現友好往來。
四、實現“中國夢”的機遇和挑戰
(一)世界歷史背景下實現“中國夢”的機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了一系列關于世界局勢和如何應對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他首次提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共贏”,為時代潮流增添了新內涵。
(二)世界歷史背景下實現“中國夢”的挑戰
縱觀當今社會,世界政治、經濟體系中處于主導地位的仍然是資本主義,盡管中國對于世界的貢獻越來越大、作用越來越明顯、地位越來越重要,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目前的世界體系中,中國還處于相對劣勢,中國在世界歷史的背景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會遭遇著經濟安全、人才安全等方面的挑戰。
1.經濟安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中國經濟在融入世界市場后迸發出了驚人的力量、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但同時,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戰和困難。一方面,因為自身條件等問題,中國在世界貿易體系中整體處于低端水平,不僅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原料、勞動力、能源供應地,而且是他們的商品銷售地,受西方發到國家牽制;另一方面,因為世界經濟體系和規則的不平等,中國在對外貿易中收到很大的歧視,造成了很多的摩擦。
2.人才安全
馬克思認為,交往是人類的一種生活方式,存在于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交往不僅僅包括物質交往,還包括精神交往。我國第一部年度國際移民報告《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2)》指出: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交流的不斷擴大,目前中國正在經歷“海外移民”第三次浪潮,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移民海外,隨著發達國家移民政策有目的性的導向,中產階級和精英人才成為新一輪移民的主力軍。[7]“中國夢”的實現需要一代代中華兒女的共同奮斗,我們必須從世界的角度、國家的角度、人才的角度出發,不斷完善各種制度,積極創造大量優惠條件吸引人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鴻基偉業提供棟梁之柱。
五、結語
“中國夢”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又一重大發現和發展,是面對世界歷史浪潮的機遇和挑戰做出的重大部署,是為世界性大國發展進步提供的一條有別于西方、有別于過去、無愧于時代的康莊大道。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6頁.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4頁.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8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1頁.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9頁.
[6]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
[7]黃秋生,羅成翼.全球化時代中國夢的機遇與挑戰[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5卷第4期,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