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強飛
摘 要:本文是對傳統形態書法和現代形態書法創作機制的一個探討。形式構成分析和視覺張力解讀,是我們理解傳統形態書法的一條新的路。而視覺張力的極端追求正是現代形態書法和傳統形態書法的一個分水嶺
關鍵詞:情緒;張力;張力表達
一、傳統形態書法以書家的情緒為重要展開線索
1.情緒是傳統形態書法的內在線索
蔡邕《筆論》討論“散懷抱”是書寫的準備,是創作前的一個過渡和精神狀態調試;“散”是一定程度上的拋去,或者擱置,在佛教里是“放下”;形象的比喻,就是我們在用杯子喝水前,要將杯子里原有東西倒掉,讓它處于空間容量最大、最通透的狀態。“散”而后才可以“任情恣性”,在這里是調動和準備情緒的過程,有了充分準備的情緒,可以持續伴隨書寫行為從最初起筆到最后收筆的全部過程。
以蘇軾的《黃州寒食詩貼》為例子,書自作詩兩首。全貼的情緒整體上是先抑后揚,由瀟疏到奔放的流動過程。具體看,前面三行情緒比較抑郁,但也有第二行的“年”作為該段的情緒高峰,這個高峰也是“自我”詩中的最大的一個情緒波動?!白晕摇闭w情緒比較抑郁,甚至好像是有節制的為后面的書寫加壓一樣?!按航遍_頭即高調的表現出一種情緒宣泄和迸發,這種迸發到“破灶”的“破”字變現得淋漓盡致?!捌圃睢币彩侨N情緒的最高峰。“年”那一處的情緒高峰,表現為失意中的自得其樂的拖筆,帶有抒情爛漫的意味,仿佛舞場上一位紳士邀請佳人共舞霓裳遭到拒絕時,轉身的那一瞬間,跟著身體而瀟灑一甩的燕尾服。“破灶”的高峰,則是情緒高度激動時的那種電光火石和蓄勢而發,所以“破”整體上呈現的是一個丑的極端體,“石”字旁黏在一起,“皮”那一邊也不成形狀,是以“意”到而不求“形”到最好的例證。
2.通過視覺分析我們可以解讀傳統形態書法
當我們面對“骨氣”“法度”“流變”等等這些傳統的書法解讀體系時,經常會覺得無所適從、一頭霧水。傳統書論和書法賞析的用語都極其抽象和不確定,但每一件書法作品中,筆墨的黑白形象卻是十分具體和穩定的。而運用形式構成分析的方法就可以跨越這個鴻溝,形式構成分析,是視覺分析中比較普遍的分析。
視覺分析源自阿道夫·阿恩海姆的《藝術與視知覺》,而將其引入到書法領域肇始于邱振中的《書法形態與闡釋》,邱振中認為,從視覺分析的角度入手,憑借書法作品表面的筆墨形象,通過三個層面的逐步深入步驟,可以順利進入到書法欣賞和解讀。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當我們面對古代書論中非常抽象和虛無的形容和比喻時,常常無所適從,所以我們不能用古人的語言描述來進行書法欣賞,也不能用其進行書法創作。
邱振中的形式分析分,有很多非常具體的切入點,比如“軸線”“搭接”“組合”“對齊”等等,其實是在西方的形式構成法則和中國書法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使得我們可以經由形式分析,通過傳統書法作品的不變的視覺形象,進行書法家情緒波動的分析,從而去理性的進行創作經驗的學習與借鑒。
二、現代形態書法強調對視覺效果的執著追求
書法由傳統形態到現代形態轉化最重要的標志之一是,我們在對待書法作品時,可以運用視覺分析的方法去理解和解讀。書法現代形態出現的另一個明顯的標志是,無論是創作還是鑒賞,現代形態書家不像傳統形態書家那樣注重文字內容和書法的文字信息表達功能,而是注重如何自由、獨特的用一定的創作方式來完成自己的思想表達。
另一個變化是書法欣賞由書齋把玩走向展廳懸掛,放置和展示環境的改變,決定了現代形態書法創作對視覺效果的追求。傳統書齋里的書法所追求的書卷氣和雅玩已經不具備吸引力,很多書家自覺的轉向對新的書寫效果的追求。因為只有具備強烈視覺刺激的黑白構成,才能在眾多視覺資源中取得立足之地。
三、張力表達的方法和可能
張力表達是通過藝術手段創造具備一定運動傾向的視覺形象。對一些成功現代形態書法作品分析,我們可以窺視到張力表達的方法和可能。
在視覺藝術中,線通常是點運動的形成的軌跡。書法徒手線,是筆尖在紙上運動后留下來的痕跡,天然就具備運動感。但在藝術創作中一般還要加強下筆的速度,甚至是飛快的砸筆觸紙,做出飛濺的效果,制造張力。這個我們可以在邵巖的一件書法作品中得到印證。左邊上端的兩組飛濺的點起到了加強張力表達的作用。
有意識的制造線條張力,首先是制造比例落差。比例的差別可以造成遠動性,制造張力;比例落差的通俗表述是變形和夸張,這是黃山谷已經運用的一種制造視覺張力的手法。如果線條要以幾何形狀的形式出現,那么外形接近圓形的線條更加具備運動張力。相對于而言,外形呈倒梯形或者是楔形的線遠動感要勝過方形和三角形的線條。
其次是制造傾斜,造成動感。如果想讓書法作品上的視覺形式含有傾向性的張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加強主干線條的傾斜?!皟A斜被眼睛自覺的知覺為從垂直和水平等基本空間定向上的偏離,這種偏離會造成緊張感,偏離了的線條,看上去似乎是要努力恢復都水平或者是垂直的靜止形態上去”。書法中傾斜的線條總會借助周正的裝裱邊框,來獲得比較,使觀眾和受眾能夠很直接的感受到緊張感和張力。同樣我們在邵巖的一件作品中,可以領略傾斜帶來的視覺沖擊。
張力表達還有很多形式和制造方法,這有待書家的大量實驗和實踐。追求視覺張力,是現代形態書法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書法在現代視覺資源泛濫時代的一個機遇和挑戰,更是書法在當代煥發生命的一個契機,值得廣大書家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邱振中.《書法形態與闡釋》P162,重慶出版社,1993年;
[2]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P563,騰守堯、朱疆源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3]陳振濂.《線條的世界》P142,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