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
摘 要:地質災害對人類造成的威脅僅次于地震,成為第二大自然災害,對地質災害的評價有利于對風險進行管理和防治。對于區域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評價結果是否合理,能否用于指導防災減災,將直接關系到區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
關鍵詞:地質災害;風險評價;防災
一、引言
人類對于災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精衛填海、諾亞方舟的神話時代,然而,作為風險學與災害學結合的一門分支學科,自然災害風險評價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僅幾十年而已。因風險評價的結果不易驗證,并且風險預測常使人聯想起古老的占卜等玄學。在概率統計和模糊數學等定量評價方法被廣泛接受之前,對于自然災害風險評價的研究進展得十分緩慢。長期以來在災害領域存在一種偏向,就是把自然災害作為一種自然現象,著重調查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條件、活動的自然過程等,忽視對人類社會經濟的影響以及人類社經濟對自然災害的反作用。因此研究主要集中于對自然災害的自然特征和災變方面,而對于區域承災能力以及受災體易損性的研究則非常膚淺。這種狀況進一步影響了災害損失評估,以致迄今尚未形成比較完善的、普遍適用的災害損失評估方法和成災程度的劃分方案。這種情況,無法滿足防災減災和社會經濟發展對災情的需要。
二、地質災害評價所存在的問題
人們對自然災害風險分析的研究不斷深入,研究方法也日趨豐富,數理統計分析方法的介入以及對災害社會屬性的關注衍生出一系列災害評估方法,如概率統計法、趨勢分析法、聚類分析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神經網絡法、信息量法、信息權法等多種分析方法。而信息技術尤其是GIS的快速發展大大推動了風險評估結果定量化的進程。但是仍然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1)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每一例風險研究中都無一例外地選擇了一些因子作為指標構建評價體系,并且對其合理性進行了分析和說明。然而,今天的學者們在進行區域性有如甘孜州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的時候,仍會不斷遇到這樣的煩惱:因為涉及的因子眾多但又無法全部獲取,或因為各評價單元自然條件和社會狀況不一而難于統一量化與分級。構建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是風險評價中關鍵的一環,評價指標對評價結果具有絕對的控制作用。在風險評價中如何構建指標體系仍需要進一步解答。
(2)由于地質災害本身的突發性和不確定性的特征,加之在進行風險評價過程中無論采用何種模型方法,前提都是基于對未來條件的假設,無可避免地與現實存在一定差距(異),因此需要對評價結果進行驗證。當今的許多研究,有些根本未經驗證,而驗證的方法往往是觀測歷史災情與評價結果之間的耦合程度。這里需要對一個問題進行探討:歷史是否對未來是否具有影響,以及有多大的影響。在風險評價的發展歷程中,結果的驗證曾經是掣肘發展的一個瓶頸,現在仍然是需要突破的一項難題。
(3)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理論指當今在風險評價中被廣泛使用的GIS、RS和各種數理統計和邏輯分析方法。這些新元素一方面促進了學科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一些新問題——對它們的過分依賴。
三、發展方向
通過對國內外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研究情況的總結和分析,可以看到當今存在著4個值得注意的發展趨勢,歸納起來就是“評價手段信息化、評價過程可視化、評價結果定量化、評價目的服務化”。
(1)評價手段信息化指的是在進行風險評價的過程中越來越注重對于信息科學的使用,如利用GIS進行數據的分析與管理,通過網絡進行數據的共享等;
(2)評價過程可視化指的是利用計算機圖形學和圖像處理技術,將風險評價的成果轉換成圖形或圖像,在屏幕上顯示或打印成專門的風險圖;
(3)評價結果定量化指盡量采用數值以便更直觀地對風險進行表達。然而有些指標尤其是易損性評價中人的價值,或是災害對于環境的影響往往是不可直接數值化的,遇到此類問題的解決方案是采用具有相關性的指標進行替代,或用指數代替絕對值,并力求納入統一的信息系統;
(4)評價目的服務化是指風險評價要以指導防災減災為目的,或能夠為區域規劃和災后恢復重建提供決策支持。任何學科和技術最終都要能夠服務于生產實踐才能夠獲得長久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