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樹棟
中醫養生方法很多,但從其本質上來看,不外乎“養神”與“養形”,即“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這兩者是“形神合一”對立統一規律在養生學中的運用,可以使人達到“形與神俱,頤養天年”之目的。
形神合一宜共養
“形神合一”的生命觀,為中醫養生學奠定了非常堅實的理論基礎,并且為現代科學進一步弄清生命的本質,提供了可貴的幫助。
“形神合一”是指心理與生理、精神與物質的對立統一。“形”是指形體,包括肌肉、筋骨、臟腑、血脈等,這些組織器官是物質基礎;“神”是指情志、意識、思維等心理活動現象,以及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是功能和作用。二者之間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響的辨證關系。神生于形,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的物質基礎,神為形的主宰。
現代研究表明,社會心理因素并不是人類情緒變化的唯一刺激因素,自然現象的變化同樣可以引起情緒方面的變化,如四時交替、月之圓缺以及顏色、氣味、聲音、食物等,進而影響人體的生理活動。這就說明了人體的生理、心理活動是能夠互相轉化、相互影響和有機統一的。形神共養就是說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還要注意精神的調攝;形體健壯,精神充足,相輔相成,才能使人健康長壽。
守神全形以調神為第一要務
人的生命活動是非常復雜的,臟腑的生理活動及相應的精神活動(意識、思維、情感等)的協調統一,都是在“心神”主導作用下完成的。神明則形安,所以中醫的養生觀以“調神”為第一要務。
調神養生的內容很豐富,可以從多方面入手。例如清靜養神是使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減少物欲,調暢情志,協調七情活動,使之平和不過極;四氣調神是順應一年四季陰陽之變化,調養精神,使精神活動和五臟四時陰陽關系相協調;氣功養神是通過對身、心、息的調節,對精神、臟腑進行鍛煉;節欲養神是說縱欲過度會傷精耗神,節欲可以保精全神;修性怡神是指通過有意義的活動,如繪畫、練書法、聽音樂等,讓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情操,起到移情養性強身的作用。
保形全神重在保養精血
形體是生命賴以存在的基礎,有生命才能產生精神活動以及生理功能。張景岳說“形傷則神氣為之消”,強調神依附形而存在,形盛則神盛,形衰則神衰,若形體衰亡,生命自然終了。人的形體要不斷地從自然界中獲取生存的物質,進行新陳代謝,以維持人體生命活動。
“保形”的重點是保養精血。《景岳全書》說:“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若陽氣虛損,就要溫補陽氣;陰氣不足,就要滋養精血。
保養身體必須遵循自然規律,生活要有規律,飲食要有節,勞逸要適度,要避免外邪侵襲,堅持體育鍛煉等,才能有效地增強體質,促進身體健康。藥養、食養也是保養形體的方式,不可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