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廉
《內經》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春回大地,冰雪消融,陽氣升發,萬物蘇醒,天地自然生機勃勃,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春季養生掌握好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節制和宣達春陽之氣,可使新陳代謝更旺盛,身心更健康。
早睡早起精神爽 《內經》指出:“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春天到了,天氣漸暖,生機勃發,人應該適當晚睡早起,多參加室外活動以舒展形體,振奮精神,增強心肺功能,減少困倦。若經常睡懶覺,不吃早餐,不但一天之中精神疲憊,而且由于睡覺時血流緩慢,加之排尿和陽氣上升,汗液蒸發增多,若不及時補充體液,必然會導致血液黏稠,給血栓形成創造條件。
順應自然防風邪 風為春天的主令,然而風亦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若氣候變化劇烈、風邪太盛,則損害人體健康。如易傷肺氣,誘發感冒以及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若侵襲其他臟器,則易引發關節疼痛、面癱等;若兼夾寒邪等侵襲人體,可引發腹痛腹瀉等。因此,春季(特別是初春)養生一定要注意防風御寒,衣服不可頓減,既要寬松舒展,又要柔軟保暖,注意養陽斂陰。
春季宜動健身心 春光明媚,空氣清新,暖風拂面,柳絲吐綠,在這樣風和日麗的環境里,應多到大自然中去踏青問柳,登高賞花,游山戲水,或散步,或慢跑,或打太極拳,或做健身操,采納真氣,吐故納新。但要注意選擇鍛煉地點與時間。中老年人應選擇輕柔舒緩的運動項目,不要進行劇烈運動;鍛煉時間可選在下午,早晨在太陽出來前不宜到綠樹叢中去鍛煉;鍛煉時要用鼻呼吸,不可用嘴呼吸;運動之后要將汗液擦干,忌濕衣冷風吹,以免感冒。
省酸增甘養脾胃 《千金要方》說,春季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春日陽氣升發,人體的新陳代謝也漸漸旺盛,飲食宜清淡而富營養,適當多吃蔬菜、水果,食品宜多選辛、甘、溫之品,忌過于酸澀,忌油膩生冷。酸澀之物容易導致肝氣過旺,斫傷脾胃;常吃些蔥、韭、香荽、大棗、花生、山藥等辛甘之品,有助于陽氣升發。但不宜多食大辛大熱之品(如人參、鹿茸、附子等)和煎炸、熏烤之品,酒要少喝,以免助熱生火,引發癤子、痤瘡、鼻衄等疾病。適當多吃些山藥、大棗、蓮子、薏米、豆芽、春筍、椿芽、菠菜等,則有利于健脾益胃,增進身體健康。
調暢精神須制怒 春應于肝,主疏泄,在志為怒。春季若肝陰不足,疏泄失職,肝陽亢盛,則情緒急躁易怒,大怒則易傷肝。因此,春季應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做到心胸開闊,身心和諧,盡量避免各種不良精神刺激,慎思戒怒,便肝氣舒暢調達,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和抗御疾病的能力。
來點刺激防春困 春季天氣漸暖,循環加快,皮膚腠理舒展,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大腦和各器官的負荷增加,血液供應相對減少,容易使身體出現困倦,民間俗稱“春困”。此時除適當進行健身運動、參加郊游遠足、踏青賞花等室外活動外,最好的方法就是多來點刺激:用自來水洗臉、洗手,刺激皮膚(觸覺),以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用清涼油、風油精等通過聞氣味或擦太陽穴等辦法刺激嗅覺與觸覺;用聊天、聽音樂、欣賞相聲、小品等方法愉悅身心,在笑聲中刺激聽覺;精心設計和安排自己的休息、工作環境,保持其明亮清爽,或在室內添置一些色彩艷麗、富有生機的飾物或花草以刺激視覺,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這些方法均有助于振奮精神,消除春困。
性欲旺盛須節欲 春季隨著陽氣上升,性欲也相對旺盛,切忌因精神興奮而房事過度,特別是在酒后、洗浴后不要馬上進行房事。房事過頻則會耗精傷氣,不利健康,甚至會誘發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導致“樂極生悲”。
疾病流行防傳染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也最適合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繁殖和傳播。特別是在冷暖交替、氣候驟變時,各種致病微生物常會乘虛而入,引發流感、流腦、腮腺炎、猩紅熱等疾病。所以在傳染病流行時節,老年人、兒童和孕婦應少到影院、商場等公共場合,以防被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