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軍
摘 要:勞動關系是勞動者與勞動力使用者之間在實現勞動的過程中所結成的一種社會經濟利益關系。勞動關系狀況與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聯,與社會的健康和諧休戚相關。本文分傳統階段和轉型階段對勞動關系的特征進行了概述,以后發展將趨向于創建公平的就業環境,對就業歧視進行司法救濟、立法初步對非典型勞動關系進行規范、政策推動集體協商,政府協調集體爭議、完善社會保險,政府促進就業。
關鍵詞:經濟社會;勞動關系;趨勢與特征
勞動關系的發展變化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發生重大變化的領域之一。針對階段的劃分,不同學者有其不同的劃分方法和依據。筆者按歷史發展視角,將我國勞動關系發展變化的階段進行前后延展,劃分為傳統勞動關系時期和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兩個階段。
一、傳統勞動關系的歷史變遷
(一)二元體制分割下“工廠式”勞動關系模式特征
這一時期是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94年開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的勞動關系調整模式形成了一種不同于市場經濟國家個別調整和集體調整的“國家包攬、行政隸屬、身份差別、終身固定”的“國家行政調節型”的勞動關系調整模式。概括地講主要呈現以下特征:①國家采用了統包統配的方式使用勞動力和與之建立固定工式的終身勞動關系。②是一種工廠式勞動組織過程。勞動關系建立在一種僵硬的體制下,對勞資雙方缺乏靈活性調整。二元體制分割下,城市工人享受著完全式的充分就業,而農村工人被隔離在外,體現了制度的不公平性。
(二)市場經濟初期的標準化勞動關系模式特征
這一時期是從1994年頒布勞動法到2008年開始。1994年頒布了《勞動法》,《 勞動法》從法律上確定了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平等的法律地位,確定了雙方在勞動關系中的權利、責任和義務。這一時期的模式就是建立在勞動法的基礎之上。
1.勞動關系權益結構的標準型
政府在市場經濟初期勞動關系調整模式設計中的第一個方面“以勞動合同制度為核心,勞資個體自由合意”已經基本實現,我國逐漸形成了以勞動合同制度、勞動基準制度、勞動監察制度、集體合同制度以及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為主干的勞動法律體系,該體系以勞動合同制度為核心,以個別勞動關系的法律調整為基礎,試圖通過勞資個體自由合意來形成和諧勞動關系但由于企業中工會組織的力量一直受到雇主的控制以及“自上而下”的集體協商推進模式中很少有職工的參與。
2.市場經濟初期的“個別調整”模式具有自由契約式
自由契約式勞動關系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勞動力與資本之間的關系完全建立在市場交易的規則上,建立在自由契約的基礎上,勞動關系主要靠勞動力市場供需關系調節,勞動條件在單個勞動者和雇主(用人單位)之間進行約定,政府對勞動關系不進行或很少進行積極干預,勞動者的集體性產業行動一般不具合法性,同時也缺乏勞動法律法規方面的制度性安排。
3.個別勞動關系協調模式特征
2015 年 3 月國家下發了“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明確提出推行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這一時期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1)勞動契約的干預性強。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我國政府先后頒布出臺了《就業促進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和《社會保險法》等等。
(2)勞動基準剛性增長。勞動基準是國家以強制性規范規定的關于工資、工時、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等方面的最低勞動標準,在全國范圍內為勞動者權益劃定一條不可逾越的底線,以限制勞動關系雙方的契約自由,保障勞動者應當享有的最低程度的勞動權益的一項法律制度。
二、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勞動關系運行趨勢與特征
(一)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勞動關系運行的特征
(1)城市化進程中的流動性繼續催生非典型性就業。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至城鎮,“農民工”群體,在 “身份”上很特殊,按照傳統戶籍管理制度劃分,他們屬于“農民”,沒有城市戶口,卻在城市做著“非農”產業工作。由此滋生了很多非典型性就業崗位。
(2)經濟轉軌中的雇員職業素質再提升愈加迫切。經濟全球化與信息網絡一體化的發展,造成了勞動力市場多樣化,職位,工作內容多樣化,勞動者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職業素質,才有可能適應多元化的職位需求。
(3)企業民主化進程與集體協商的共同推進。以人為本,注重民主化管理是企業和諧勞動關系構建的根本路徑。民主管理的實踐形式包括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廠務公開制度、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制度、民主評議制度等基本制度形式以及實踐中存在的多樣的溝通表達機制、參與管理的機制。
(二)發展趨勢
(1)創建公平的就業環境,對就業歧視進行司法救濟。維護就業公平,是勞動力市場建設的一個重大課題,我國《憲法》《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就業促進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在禁止就業歧視做出了相關規定。對創造一個公平健康的就業環境做出了強制性的要求。
(2)立法初步對非典型勞動關系進行規范。我國制定了《勞動法》《工會法》《勞動合同法》《最低工資規定》《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規定》等一系列勞動法律法規。
(3)政策推動集體協商,政府協調集體爭議。要在中國建立全面的集體協商及談判制度。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勞動力成本具有比較優勢,是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基本特點。
(4)完善社會保險,政府促進就業。社會保障體系,除了其“安全網”和“減震器”,體現社會公平的功能外,也有重要的就業促進功能。強調后項功能,對我國政府就業促進有著特殊的意義:社會保障能化解就業風險;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能夠為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創造條件;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能夠解決“就業公有制偏好”以及靈活就業人員、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尤其是自主創業人員是“體制外人員”的問題,從而達到既體現社會公平,又促進就業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郭捷,馮彥君,鄭尚元,謝德成.勞動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李寶元,董青,仇勇,張靜.百年中國勞動關系演化的基本路徑及走勢.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5.
[3]潘泰萍.新世紀中國勞動關系調整模式的轉型研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2.
[4]胡亞蓮,孫學敏.新時期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探索.中國石油大學學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