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東波
摘 要:見危不救行為導致受害人在完全可以獲救的情況下,在眾目睽睽之中走向死亡等惡性事件不斷發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法學界和社會公眾之間,將見危不救行為作為犯罪予以懲治的呼吁一直不斷。與此同時,反對上述主張的聲音也不絕于耳。筆者認為對見危不救行為的法律規制應該是多層次多角度的。
關鍵詞:見危不救;法律規制;簡單化
最近幾年來,見危不救行為導致受害人在完全可以獲救的情況下,在眾目睽睽之中走向死亡等惡性事件不斷發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法學界和社會公眾之間,將見危不救行為作為犯罪予以懲治的呼吁一直不斷。與此同時,反對上述主張的聲音也不絕于耳。我們認為,上述討論,存在著把見危不救行為簡單化的傾向。對見危不救行為的法律規制應該是多層次多角度的。具體而言,主要應當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視情節輕重將見危不救行為予以違法或犯罪化
將一些情節嚴重的見危不救行為規定為違法甚至犯罪行為予以懲治,尤其是將情節惡劣、后果嚴重的見危不救行為犯罪化,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首先,這是公眾的一項普遍要求。立法應始終反映和體現國民的意愿和要求,否則將損害國民善良的感情,降低國民對法的認同感,從而不利于法秩序的穩定。其次,雖然救人于危難首先是一種道德義務,但道德義務和法律義務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從當前的社會狀況來看,有將救人于危難這一道德義務上升為法律義務的必要。就目前見危不救行為不斷發生且經常導致本可避免的災難最終發生的態勢看來,道德的約束顯然已經不足以有效地遏制見危不救行為,以法律手段對這類行為進行規制就顯得十分必要。再次,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且刑法之外的手段不足以有效懲治和防范,是刑法是否將某種行為規定為犯罪的重要標準。情節嚴重的見危不救行為不僅致使本可避免的嚴重危害后果發生,而且極大地破壞了社會公序良俗,傷害了廣大公眾的善良情感,如果任憑這種自私冷漠的行為蔓延,勢必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冷漠、充滿隔閡和猜疑,而整個社會也必將缺乏凝聚力,這對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是十分有害的。無論是從行為人的主觀惡性來看,還是從行為所導致的危害結果來看,那些性質惡劣、后果嚴重的見危不救行為與許多被我國刑法規定為犯罪的行為相比都毫不遜色。因此,某些見危不救行為的危害性已達到了需要作為犯罪予以懲治的程度。
有人認為,對見危不救行為,甚至情節惡劣、后果嚴重的見死不救行為,都不能考慮用刑罰方法加以制裁,因為這樣的立法缺乏現實基礎,而不具有可行性。我們認為這種觀點不能成立。首先,從刑法理論上分析,將見危不救行為犯罪化是完全可行的。見危不救在法律上屬于不作為行為,不作為構成犯罪的前提條件是行為人負有作為的特定法律義務,一旦法律將救助處于危難中的人規定應承擔法律義務,見危不救這種不作為就可能構成不作為犯罪。其次,查中外立法和司法實務,可以發現對見危不救行為加以刑法規制的立法例為數不少,并且在司法實務中完全可行。例如,現行德國刑法典第三百二十三條c款規定:“意外事故、公共危險或者困境發生時需要急救,根據行為人當時的情況急救有可能,尤其對自己無重大危險且又不違背其他重要義務而不進行急救的,處1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根據該條規定,任何人對已經發生且需要急救的意外事故、公共危險等,如果能救助而不救助,就構成犯罪。現行俄羅斯聯邦刑法典第二百七十條也規定,船長對在海上或者其他水路上的遇險人員不提供救助,如果能夠提供這種救助并對自己的船只、船員和乘客沒有嚴重危險的,對船長應當給予刑罰制裁。這些有關見危不救的立法在司法實務上并沒有遇到不可行的問題。我國刑法典雖然沒有關于見危不救罪的專門規定,但對某些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員(如警察)的見危不救行為給予刑罰制裁的法律依據(如以玩忽職守罪進行追究)和實際案例都存在。可見,將具備一定條件的見危不救行為予以犯罪化在刑法理論上和立法、司法的可操作性上均不存在任何障礙。
當然,在將見危不救行為犯罪化時,在理論和司法實踐中還需要解決一些問題,如應當對何種見危不救行為規定為違法或者犯罪(毫無疑問不能將所有見危不救行為都規定為違法,更不要說規定為犯罪)?見危不救行為構成犯罪應當具備那些要件?公共安全或他人的人身面臨危險需要急救的判定是依據主觀標準還是客觀標準抑或是其他標準?怎樣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救助能力?在什么樣情況下才能認為救助行為不會對本人和第三人的權益造成損害?如何證實行為人在危險現場而不予救助?在不予救助涉及到眾多人員的場合(如圍觀)怎樣處理?等等,都是需要認真加以探討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通過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經驗總結并非不可解決。因此,只要我們謹慎而合理地把握將見危不救行為違法化和犯罪化的尺度,法律制裁和刑罰制裁就是一種有效而銳利的規制那些極為惡劣的見危不救行為的手段,上述問題不應成為阻止將見危不救行為犯罪化的不可逾越的障礙。
二、以制度和立法加強對見義勇為行為的引導和鼓勵
要有效遏止見危不救行為,僅僅借助法律制裁的威懾力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公共安全或他人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時是否予以救助,畢竟首先是一個道德調整的問題,法律的規制代替不了道德的教化。因此,在齊之以法的同時,還應當注重導之以禮,即從正面引導、鼓勵見義勇為行為,使公眾主動地參與到救助危難者的行列中去,發自內心地以救人于危難為榮,以見危不救為恥。在這方面,除了加強輿論宣傳外,法律所具有的引導與鼓勵作用不可忽視。具體而言,就是應當在設立見義勇為獎勵基金的同時,制定有關基金籌措、運作方面的法律,確保對見義勇為者給予有一定力度的精神和物質方面的獎勵,確保對那些在救助過程中遭受人身傷害或者英勇獻身的人員及其親屬給予充分的救助或者撫恤,以防止特別令人心寒的英雄流血又流淚的事情發生。還應當指出的是,這些工作固然離不開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在其中發揮充分的作用。因為政府所具有的管理職能使得它在有關制度的創設、法律的制定和實施、人力和財力的投入等諸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充分發揮政府所具有的職能優勢,增強政府工作人員的責任感,還應當制定有關法律,規定對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這方面的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行為給予從紀律處分到追究刑事責任的制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