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豪杰
摘 要:我國歷經三十余年的國企改革基本上是在經濟學指導下推進的,法學缺位,法律缺位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改革過程中因過分考慮效率而抹殺公平的現象出現。當國企改革進入到產權改革領域時,法律缺位的一個最直接后果就是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雖然關于國企改革的路徑選擇和制度設計無論是經濟學界還是法學界都存在很大的爭議,但是改革過程中國有資產流失嚴重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關鍵詞:網絡盜版;法律保護
一、網絡盜版概述
1.網絡盜版的概念
對網絡盜版的概念作一個科學的界定。是探析其形成原因與解決對策的基礎,而要對網絡盜版的概念作一個科學的界定,首先應了解盜版的概念。盜版是指未經正當授權、為了個人或者集體牟利、擅自復制井傳播已出版作品的行為。根據盜版的概念,結合互聯網的特有屬性,筆者認為,對網絡盜版的概念可以作如下界定:網絡盜版是指未經版權所有人同意或者授權的情況下。對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出版物等擅自在網絡上以不正當方式進行復制、傳播的行為。
2.網絡盜版的特征
網絡環境下的盜版是傳統盜版行為在網絡媒介中的延伸。區剮于傳統盜版行為,網絡盜版除具有一些傳統盜版的基本特征外,還具有其自身的特征:
(1)無形性。在傳統盜版中,盜版作品通常通過一些有形物質承載著,如書籍、光盤等,而在網絡環境下,所有被盜版的作品無論是文字、音樂還是圖片等都表現為數字化作品,所有作品都可用二進制數字編碼表現出來,所有作品都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處理、存儲并通過互聯網傳播。盜版物在網絡環境下被無形化。
(2)易復制性。只要是在網絡上公開運行的知識和信息。全球用戶就可以通過網絡下載作品,網絡作品的復制極其容易。與傳統盜版不同,網絡盜版脫離了有形栽體具有無形性。使得網絡作品可以無限制地復制,網絡盜版物可以無限制地傳播。而且,由于國際互聯網不分地域和國界。網絡作品的復制和傳輸都是瞬間完成,使得盜版行為隨時隨地可能發生。
(3)可變性。由于網絡盜版物的無形性、極易復制性及數字產品的特殊屬性,網絡作品的內容很容易地被修改,如在網絡上轉載時擅自刪除作者署名、破壞作品完整等,這種對網絡作品內容上的改變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侵犯了網絡作品著作權人的權利。
二、網絡盜版現象的原因分析
網絡盜版現象愈演愈烈,不僅在中國,世界各國紛紛舉起打擊網絡盜版,保護網絡著作權的大旗,網絡盜版現象的猖獗不是偶然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計算機與互聯網的普及
在數字技術普遍應用的信息化社會中,計算機與互聯網走進了千家萬戶。已經滲透到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自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以來,中國互聯網市場持續增長,2005年,中國互聯網用戶首次突破1億,2009年底中國互聯網用戶數達到3.84億,比上年同期增長28.9%,互聯網用戶位居全球第一,互聯網滲透率迭到全球平均水平。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已日漸成為中國人溝通、娛樂、咨詢和交易的主要媒體,越來越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并對人們生活、企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巨大影響。
2.利益謗使盜版者駛向網絡
網絡為盜版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容身之地,網絡盜版者既不需要向所有權人交付版權費,也不繳納各種稅款,卻可以付出極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時間獲取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利潤,況且目前我國網絡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健全。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樣低成本高利潤的行業當然會有很多人冒著低風險來賺取高收益。
3.消費者權利意識淡薄
消費者權利意識淡薄,不僅體現在對自己的權利不重視,在知識產權領域,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時他人權利的不重視,對知識經濟價值的不重視。這種潛意識里的不重視無形中影響了人們的消費心理,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劉春田教授曾說:“每個人都知道面包、饅頭是有價值的,對于物質產品知道用錢去買,認為物質產品才是商品,總覺得文化產品與金錢搭不上。”
4.被盜版者缺乏維權積極性
在網絡環境下,受到侵害的知識產權權利人。要單獨地一個個地去將盜版者訴至法院,付出的成本太高。首先訴訟成本高,受到侵權者在承擔大量費用的同時未必能夠勝訴;此外時間成本高,執行成本也高。這就導致了被盜版者得不到適當的補償,最終缺乏維權的積極性。
三、網絡盜版現象的法律對策分析
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以技術手段來保護網絡著作權可能很快又會被新的技術而攻克,而法律手段則更為穩固和有效。打擊網絡盜版,法律手段是保護網絡著作權的根本。
1.建立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
《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人和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可以授權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行使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由于網絡的開放性,權利人很難向使用自己作品的人逐個地去許可、收費,這就使得權利人無法實現對自己作品的有效監控及保護。
2.明確網絡用戶相關責任的承擔
只要作品放在網上就可以隨意取用的錯誤觀念不僅深入中國,世界各國的網絡盜版案件也是屢禁不止,為此法國、韓國等國家在著作權法中增加了“斷網條款”。這樣的條款對目前我國社會發展情況而言可能過于嚴格,但我們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來明確網絡用戶的相關責任,及對非法下載影視、音樂、游戲作品的網絡用戶,在經過兩次警告后,仍不聽勸阻的,第三次警告時,將可以通過賠禮道教、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途徑給予受侵害人相應的救濟。使網絡用戶承擔一定的責任。
3.設立專門治理網絡盜版的行政執法機構
網絡盜版較傳統盜版而言專業性極強,范圍廣且數量多,非專業的執法機構由于專業技術知識的欠缺很難公正合理地執法。所以應在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下設立專門的治理網絡盜版的行政執法機構,該機構專門負責網絡盜版活動中著作權的行政保護,針對網絡盜版侵權行為的特點,憑借專業的網絡技術和豐富的網絡資源進行執法,實現對網絡盜版及時、有效的打擊。
打擊網絡盜版需要法律這一強有力的手段,但法律不能解決所有的網絡盜版問題,目前我國網絡盜版現象猖獗,其原因有歷史、經濟、社套、文化、倫理、法律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才能有效打擊網絡盜版,保護網絡著作權。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進一步完善,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法制觀念的深入,筆者相信盜版現象將越來越少。
參考文獻:
[1]段維.《網絡時代的版權法律保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P97.
[2][美]約翰·岡茨,杰克·羅切斯特著,周曉琪譯:《數字時代,盜版無罪?》.法律出版社,2008年1月,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