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賀
摘 要:個人隱私引起人們的重視和法學家的關注,源于人類文明的進步和對人類人格尊嚴的維護。“文明的進步帶來了生活的高強度與復雜性,這導致了某種程度上與世隔絕的必要,而人類在文化的微妙影響下,對公眾變得更加敏感,因此獨處和隱私對個人而言更加重要。”
關鍵詞:網絡隱私權;保護政策;公民意識
一、網絡隱私權與傳統民法隱私權的比較
(一)隱私與隱私權
我國民法學理論通說認為:隱私權一般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對自己的個人秘密和個人私生活進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一種人格權,包括人格獨立、人格自由、人格尊嚴完整意義的權利。隱私權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其內容具有真實性和隱秘性,主要包括個人生活安寧權、私人信息保密權、個人通訊秘密權及個人隱私利用權等。
(二)網絡隱私權
對于網絡隱私權的概念,學術界尚無定論,分歧主要集中在對于網絡隱私權屬性的不同認識上:
第一種觀點認為網絡隱私權是一種財產權,這部分學者認為,將網絡隱私權等同于傳統隱私權,將會給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帶來障礙,網絡用戶應享有對于其基本數據信息的所有權,如果否定了網絡隱私權是種財產權,將不利于對其的保護。
第二種觀點認為網絡隱私權兼具無形財產權和人格權的雙重屬性。這部分學者認為傳統隱私權是一種獨立的精神性人格權,不具有物質性或財產屬性,但在網絡空間中對個人隱私的侵犯更多出于對利益的驅使。所以,這種權利應兼具人格權與財產權的雙重屬性。
第三種觀點認為網絡隱私權是傳統隱私權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是隱私權在網絡環境下的延伸,仍然屬于人格權的范疇。“網絡隱私權”并不是法定概念,也不是顛覆于傳統隱私權的一種完全新型的隱私權,是信息時代人類一項重要的新型人格權利;是隱私權在網絡空間的體現與延伸。
二、網絡隱私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一)侵權行為
按照相應標準分類,目前網絡隱私侵權的主要形式有非法收集個人數據、非法利用個人數據和非法披露個人隱私等。這幾種常見的侵權行為,具有隱蔽性、快速性、技術性、全球性的特點,是在目前技術條件和法治環境下難以防范、難以規制、難以追究的侵權行為之一。
(二)侵害結果
與一般民事侵權的損害結果相比,網絡隱私權遭受侵害并不直接體現在財產權益方面的減損,最主要的后果是精神損害。精神損害是指受害人在受到侵害后精神上的痛苦和肉體上的疼痛兩個方面。但也有學者認為,網絡隱私權遭受侵害也可能間接的產生或者引發受害人財產、經濟利益上的損失。
(三)加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指侵犯他人網絡隱私的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要具有相應的因果關系。具有違法行為的侵害行為與受害人受到的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是任何侵權行為都必須具備的構成要件之一。
(四)侵權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過錯
過錯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無過失即無責任,但法律有特別規定的除外(如特殊侵權)。在歸責原則的適用上,筆者認為,在司法實務中,加害人的過錯十分明顯,其行為本身實施的事實結果已經說明了這些,因此,無需受害人再加以證明。
四、我國網絡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現狀及其完善
(一)我國網絡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現狀
在我國,對網絡隱私權的法律保護,我國目前主要是采取立法保護的模式。例如: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第七條規定:“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規定,利用國際聯網侵犯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2001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規定:利用互聯網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實誹謗他人及非法截獲、篡改、刪除他人的電子郵件或者其他數據資料,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可以構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但上述規定太過于籠統,不便于實際操作,無法為網絡隱私權提供足夠的保護。
(二)完善我國網絡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的建議
筆者建議我國對網絡隱私權采取以完善立法保護為主,發揮行業自律作用與加強技術保護并重的綜合模式。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第一,在為來的民法典中確立隱私權的法律地位。于民法典中確立隱私權獨立權利類型的地位并兼顧現實社會與網絡虛擬社會要求對隱私權的內容做出原則性規定。這是對于隱私權予以保護的前提。明確規定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有利于完善對公民人身權利的保護,對進一步完善我國民事法律制度,保護公民合法權益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第二,制定保護網絡隱私權的專門法律,以實現對網絡環境中隱私權的專門保護。完善立法的路徑應當是專項立法,制定網絡運行和利用的專門法律,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完善的法律體系;專門法律的內容包括明確網絡隱私權的定義、保護原則、法律適用規范、各種利益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商業利用規則、法律救濟措施等等。
第三,完善其他與公民隱私權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使之與一般性規定和專門法律規定相配套,進而能夠更好地發揮補充性保護作用。“在涉及個人隱私權(特別是與網絡上個人隱私權相關)的單行法,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電信法等的制定、修改時,應專章、專節或專條規定隱私權的保護”。對于政策性規定,我們可以靈活地根據實際情況,對不適時的規定進行及時的修改,使它們滿足對合法權益的現實保護需要。
2.行業自律
由于網絡空間廣、信息容量大、傳輸快,單純依靠國家通過立法和司法監督來保護網絡隱私權已不大可能。我國互聯網協會已于2001年5月25日正式成立,可以由其負責制定保護網絡隱私權的行業標準,建立適合國情和網絡自身特點的保護隱私權的自律機制,切實保護公民的網絡隱私權。
3.加強技術保護
技術保護是通過技術手段保護和管理網絡隱私的方式。目前,技術保護被普遍運用于網絡領域,取得較好效果。但加強技術保護,必須促進技術開發和更新,通過不斷更新技術,將凡是未經權利人授權或許可的個人網絡隱私等信息拒之網絡門之外,阻斷個人網絡隱私被侵害的可能性。
總之,加強全民法律意識可以更好的保護個人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張秀蘭.網絡隱私權保護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利明.人格權法新論.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李開國、張玉敏.中國民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李德成.網絡隱私權保護制度初論.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
[5]彭禮堂,饒傳平.網絡隱私權的屬性:從傳統人格權到資訊自決權.法學評論,2006(1).
[6]胡磊.試論網絡隱私權的隱私范圍及其保護.情報資料工作,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