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迎
一、刑法公眾認同概念
對于刑法來說,其主要內容就是包含著刑法的基本性原則、任務以及所適用的范圍;犯罪和刑事責任來說,主要是有犯罪的預備、犯罪的未遂以及犯罪的中止;對于刑法自身的種類來說,主要是有拘役、管制、無期徒刑、有期徒刑以及四星等多種,另外對于附加刑來說,主要是由罰金、沒收財產以及剝奪政治權利等。
對于刑法的公眾認同來說,主要是表現在那些和百姓的生活規范以及利益相關的一些方面,當前對于刑法的公眾認同還沒有一個相對具體的定義,以及相對全面地解釋,對于民眾來說,主要就是想讓社會上的正義得到伸張,使得壞人能夠受到懲罰,好人能夠得到保護,不是將這樣的一種法律當成是一種擺設,而是應當有實際的效果。
二、刑法目的的內容
現階段,關于我國刑法目的的內容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認為刑法目的等同于刑罰目的,就是有效地懲罰犯罪和預防犯罪,二是認為刑罰目的只是刑法目的的一個方面,主張將懲罰犯罪和保護人民統一起來作為刑法的目的,三是認為刑法的最終目的在于保護法益。
(一)刑法目的不同于刑罰目的
關于這個問題,張明楷教授在《刑法學》教科書中做了明確的區分。它不僅在刑法該說一章中討論了刑法的目的,還在刑罰的觀念中討論了刑罰的目的,由此可見,張明楷教授并不認同將刑法的目的等同于刑罰的目的。刑法的目的不同于刑罰目的,他們之間的關系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表述:
(1)從結構上看,刑法目的與刑罰目的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以及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而刑罰則是組成刑法體系的重要部分。整體的功能決不等于某一部分的功能(無論該部分如何重要),而是凌駕于部分功能之上,是部分功能的上位概念。因此,刑罰這一部分的目的不等于刑法的整體目的。
(2)從邏輯上講,刑罰是實現刑法終極目標的手段和方式,而刑法目的與刑罰目的的關系也體現為“目的價值”與“手段價值”的關系。刑法本身包含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三個方面。犯罪規定了適用于刑法的行為條件,而刑罰則規定了滿足犯罪的行為條件之后所要承擔的法律后果,刑事責任則是連接犯罪和刑罰的邏輯紐帶。刑罰目的是實現刑法目的的手段,而刑法目的是刑法目的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刑罰目的體現為“手段價值”,而刑法目的則體現為“目的價值”。由此可見,作為刑罰目的的懲罰犯罪和預防犯罪并不可以作為刑法的最終目的存在,它僅僅是實現刑法目的的方式,并應包含在刑法整體目的之中。
(二)不宜將懲罰犯罪和保護人民共同作為刑法的目的
如果從上述關于刑法目的和刑罰目的的論述出發,把懲罰犯罪和保護人民共同作為刑法目的似乎是最合理的,因為它合乎刑法目的和刑罰目的的內在關系。我們既可以把懲罰犯罪作為保護人民的手段,不影響刑法目的的上位性和獨立性,同時又可以把刑罰目的包含在刑法目的之中,很好地體現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這也是現階段關于刑法目的的通說觀點。但是,筆者認為,這里仍然存在兩個問題:
(1)“懲罰犯罪”的說法容易引起對犯罪的仇視,從而不利于保護犯罪人的合法權利。正當的刑法、尊重人權的刑法并不是去仇視犯罪,去把犯罪看作是這個世界上的罪惡而給它殘酷的懲罰,而是建立一個關于權利、義務、責任的體系,使社會永遠處于一個有序的環境之下。刑法并不是要剝奪人們犯罪的權利(犯罪當然也是人們的權利之一,只不過它在法律上并不得到支持),只不過在人們選擇行使犯罪權利的同時就是選擇了去承擔它所帶來的義務和責任。
(2)“保護人民”的說法過于籠統,并且不能很好地體現出刑法自身的特點。“保護人民”幾乎可以稱為一個“完美”的概念。因為它幾乎是無懈可擊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說保護人民是錯誤的,也不可能說保護人民不是刑法目的。但是如果以保護人民作為刑法目的就過于寬泛并且空洞,無法表現出刑法的特殊性,缺乏實際內容和指導意義。
(三)刑法的目的應為保護法益
我國《刑法》第一條規定:“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本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法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幾集體所有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從以上兩條法條可以看出:第一,第二條關于刑法任務的規定是第一條“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的具體化;第二,第一條中的“懲罰犯罪”與第二條中的“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都可謂實現刑法目的、完成任務的手段;第三,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實現目的的過程;第四,刑罰任務的規定就是關于刑法目的的規定,應當從刑法目的的角度理解《刑法》第二條。第五,刑法的任務與目的是保護法益,因為各種犯罪都是侵犯法益的行為,運用刑罰與各種犯罪行為作斗爭就是為了抑止犯罪行為,從而保護法益。
綜上所述,所謂的刑法公眾認同,并不是說一味的去迎合社會公眾,也不也是對社會輿論的趨同,它要求刑法的實踐不僅要具有公正的要求,同時還應當和公眾自身的認同感相匹配,要防治司法的改革過度使得法律本身的意義受到忽視。本文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來對刑法的公眾認同進行分析,一方面是對我國刑法公眾認同的內容進行分析,另一方面對公眾認同給我國刑法所帶來的影響進行探析,這樣的影響包括:公眾認同的引入能夠使得以往比較棘手的問題得到有效地解決,另外對故意認定以及被害者承諾的傷害帶來一定的影響,最后還從實踐的角度對我國刑法公眾認同進行了探討。刑罰的目的是預防犯罪,之所以要預防犯罪,是因為犯罪侵犯了法益,預防犯罪是為了保護法益,這正是刑法的目的。所以,我們更傾向于刑法的最終目的是保護法益這種觀點。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2]【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張智輝.《刑法理性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