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公募”
《慈善法》沒有對眾籌亮“紅燈”
《慈善法》禁止“個人募捐”不禁止“個人求助”
借勢移動互聯網+公益更要用好網絡募捐
反思公募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已由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于2016年3月16日通過,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慈善法》共12章112條,其中第三章的內容就是“慈善募捐”。本法所稱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組織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財產的活動。慈善募捐,包括面向社會公眾的公開募捐和面向特定對象的定向募捐。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在作《慈善法(草案)》說明時說,“目前,中國除試點地區,只有少數慈善組織有面向社會公眾公開募捐的權力。《慈善法(草案)》在現行有關規定基礎上適當擴大公開募捐的主體范圍,并明確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取得公開募捐資格。依法登記或者認定滿兩年的慈善組織可以申請公開募捐資格,其內部治理結構健全、運作規范的,民政部門應當發給公開募捐資格證書。
慈善組織通過互聯網開展公開募捐的,應當在民政部門統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臺發布募捐信息,也可以同時在其網站發布募捐信息。”
《慈善法》第三章第二十六條規定,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由該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
騰訊樂捐、輕松籌等網絡公益募捐的形式已日益滲透進我們當下的日常生活中,同時,大家也經常會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上,收到朋友或者朋友轉發的請求救助的公開募捐的信息。在本次出臺的慈善法中,對于這種公開募捐作了明確的規定,要求必須由公開募捐的慈善組織才能發布募捐信息進行募捐。
那么,一旦個人救助或不具有公募資格的組織提供救助是否涉嫌非法集資或其他違法行為呢?私力救助的空間是否會被嚴重擠壓呢?“個人募捐”和“個人求助”是一回事嗎?如果兩者有區別,那區別又是什么?圍繞“公開募捐”,關注多多,疑問多多,讓我們一起更加深入地了解“公開募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