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俞新寶 李太東
?
佩秋德才山高水長
■文、圖|俞新寶李太東

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馮國勤看望陳佩秋
日前獲悉,當代中國畫壇泰斗級人物陳佩秋和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著名書畫家、龍華古寺方丈照誠將在京城舉辦“山高水長——陳佩秋、照誠書畫聯展”,以此慶賀陳佩秋先生九十五壽辰。漫長的人生,迎來雨后彩虹。陳佩秋一生與慈善結緣,善良是伴她一生的品質。
照誠方丈說,陳佩秋先生充滿愛國情懷和關愛眾生的慈善情懷,她義無反顧地傳承和守護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強烈的時代責任感和使命感。照誠說,他與陳先生20多年友誼的根基是中國傳統文化。他們在關懷困難群體、熱心公益事業、熱愛祖國文化上,心有靈犀一點通。
著名書畫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龍華古寺華林書畫院執行院長茆帆說,陳佩秋先生與佛寺有緣,早在兒時,母親常帶她去寺廟敬佛。陳先生與龍華寺的緣分亦源遠流長,1950年代,她常來寺里寫生牡丹等,幾乎每次都畫到天黑才回家。龍華古寺照誠方丈舉辦的書畫慈善義拍活動,陳佩秋先生積極參與并捐贈不少書畫佳作。茆帆介紹,去年2月8日,龍華古寺成立上海大慈公益基金會,致力于助學、助殘、救災、扶貧和宗教文物古跡保護,是日首筆善款募得3732余萬元,其中龍華古寺捐贈2000萬元,靜安寺捐贈100萬元,現場義拍獲1632余萬元。在現場慈善義拍中,照誠方丈的書法《如意吉祥》、著名書畫家韓敏的國畫《三陽開泰》,畫壇巨匠陳佩秋的青綠山水畫《大地春滿》三件拍品籌得1632余萬元,其中陳先生捐贈的《大地春滿》以1000萬元成交。時任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馮國勤,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名譽理事長陳鐵迪等千余人在場。據茆帆介紹,為這幅佳作陳佩秋畫了好幾個“通宵達旦”。這位今年95歲的慈善老人真正做到了嘔心瀝血。茆帆說,陳先生畫作行情不斷看好,一幅少則幾十萬,多則百萬乃至上千萬,供不應求,但只要是慈善捐贈,她總是義不容辭地傾力支持。這種超然境界在時下顯得特別珍貴。據不完全統計,在2006年至2015年連續九屆龍華古寺慈善祈福藝術品義拍中,龍華古寺向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捐贈善款8357萬元,其中陳佩秋先生捐贈善款達1709萬元。
談到陳佩秋先生與照誠方丈的緣分,茆帆說,陳先生對照誠方丈很尊重,稱“大法師”。她可以放下其他事,替照誠方丈的畫作加色、補景、題字,這是“破天荒”的。而照誠方丈亦十分敬重陳先生,他認為陳老的人品、畫品在當今畫壇中是一面光輝的旗幟,跟著她學做人、學作畫,是一種緣分。茆帆說,照誠方丈的畫風很像陳先生,兩人合作的作品天衣無縫,可謂心有靈犀,形神相通。


陳佩秋先生書寫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請柬
陳佩秋在龍華古寺舉行過兩次收徒拜師儀式,茆帆當司儀,按中國傳統拜師儀式進行敬茶、拜貼、奉束脩等程序。學生奉束脩表示尊師重道,但陳先生有約在先,凡學生送給她的禮品禮金,一如既往捐給慈善事業。她曾當場將禮品禮金全部捐給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并接受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馮國勤頒發的捐贈證書。僅2014年6月9日的收徒拜師儀式上,陳佩秋向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捐贈人民幣7萬元。陳佩秋先生多年來在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書畫善會”慈善拍賣、“點亮心愿”慈善義拍中,在每逢遭遇地震、水災、災后重建時,以及支持上海市老年基金會、僑界義拍等社會公益活動中,多次捐贈其書畫作品參加慈善義拍,為貧困人群籌集善款獻愛心。據不完全統計,陳佩秋累計向社會捐贈善款1300余萬元,加上向龍華古寺的慈善捐贈,共計3000余萬元。陳佩秋常對青年人說:“要學會感恩,要知道自己的一切均來自社會,應盡其所能回饋社會。”
2013年7月5日,新民晚報社聯手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上海書畫善會等,舉辦“藝林善匯——2013上海書畫善會首屆慈善義拍”。在近三小時的拍賣中,陳佩秋、周慧珺、施大畏、照誠、茆帆、韓敏、張雷平、邱瑞敏、陳家泠、樂震文等海派書畫家的52件拍品共拍得善款673.5萬元,全部捐贈給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用于幫助本市高校貧困學生。當時的一號拍品,由上海書畫善會會長陳佩秋創作的青綠山水名作《春山晴靄》,被著名書畫鑒藏家、上海嘉禾拍賣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魏輝以165萬元競得,成為這次義拍之冠。魏輝說:“嘉禾拍賣公司2011年入駐上海,深深地被上海的慈善氛圍所感染。一個新企業在起步發展階段是十分艱辛的,但如真誠地融入崇高的慈善事業,說明起點和境界與眾不同。2014年和2015年,我們又分別為由中國首屆范長江新聞獎得主俞新寶發起成立的‘俞新寶與您同行’專項慈善基金和由著名慈善家、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黃菊同志的夫人余慧文發起成立的‘美滋潤心’關愛兒童專項慈善基金,舉辦了‘馨香一瓣’慈善義拍專場。三年來,我和公司全體員工累計共向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捐贈了338萬元善款。我們做了慈善,盡到社會責任,員工精神振奮,也促進了公司各項工作的飛躍發展。目前上海嘉禾拍賣公司在全國拍賣行業的業績排名為第七名,被稱為上海拍賣行業的翹楚。去年12月上海嘉禾拍賣公司五周年慶拍賣中,僅潘天壽大師的《鷹石圖》就以1.15億元第一個突破了上海書畫拍賣史上的億元大關。這些成果我們視之為得益于慈善的正能量,為此我們將一如既往地熱心于慈善,為上海的和諧美麗奉獻一份愛心。”
“陳佩秋先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熱心慈善公益,是從骨子里透出來的......”這是新民晚報社黨委書記、總編輯、原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發言人陳啟偉的評價。他說,作為當今海派書畫家的領軍人物,陳佩秋先生可謂“身先士卒”。為了創作《春山晴靄》,九十多歲高齡的陳佩秋先生不僅在下筆前反復構思,而且在繪畫過程中,由于反復敷色而導致宣紙出現小洞,她都不肯茍且,每次執意重畫,并最終獻出了這幅精品力作。從《春山晴靄》可以窺見陳佩秋先生的爽利性格:她的用色閃亮鮮明、飽滿清晰,闊筆淋漓、揮灑自如,仿佛青綠山水的藝術新風撲面而來。

陳佩秋.國畫 《春山晴靄》
照誠方丈說,今秋他將與陳佩秋進京舉辦書畫聯展,屆時誠邀陳啟偉遣筆畫冊前言。當談及陳佩秋與照誠二十余年的情誼,陳啟偉說,他們堪稱珠聯璧合,友誼中不僅有佛學因素,更有慈善公益情懷,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極力傳承和守護的社會責任感。陳啟偉祝愿這兩位大師聯袂進京的書畫聯展取得圓滿成功。
說到陳佩秋和陳啟偉的友情起源,是一個有趣的巧遇故事。15年前的一天,時任文匯報社部主任的陳啟偉與同事在南京東路朵云軒剛采訪完出門時,見一旁有書畫展,便湊趣觀看,正巧遇上陳佩秋先生也在觀展。此時陳佩秋發現有冒自己名字的假畫,于是鄭重指出:假畫是害群之馬,必須嚴打。第二天,《文匯報》以《陳佩秋打假!》重磅新聞見報,社會反響強烈。那年正值陳佩秋先生八十華誕,精力充沛,筆力雄健。她極力主張不僅打市場上的假畫,而且要打深藏在名博物館內的假畫。陳佩秋坦率地說:“目前鑒定界隨意之風蔓延,學術氛圍不正常,水平日下,縱容以假亂真是對藝術和后輩不負責任,我要為真作品被打假而大鳴不平,也要為假東西被珍藏而無情揭露,盡己所能還以真實!”陳啟偉說:“我敬重陳先生不畏權威、不襲前賢、不帶偏見的精神。工作之余,我先后出版了《名畫說疑》《名畫說疑續編》兩本著作,如實地記載和闡述了陳佩秋先生對早有歷史地位的閻立本《步輦圖》重新的鑒審;對董源的《瀟湘圖》《夏山圖》《夏景山口待渡圖》等反復的研究和質疑。陳佩秋這種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守護的高度負責精神是幾代人也學不完的。”

2014年9月,陳佩秋先生受托為即將在北京召開的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創作書畫并書寫請柬。21個APEC成員經濟體的領導人將收到東道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發來的一張珍貴請柬。這張米黃緞面、云錦圖案的請柬,正面以行楷體書寫的“請柬”二字,正是出自年逾九旬的書畫大師陳佩秋之手。在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會場,古色古香的骨瓷宮燈引人注目。國畫大家陳佩秋先生為布置這次重要國際會議的“國畫漢唐宮燈”創作了兩幅國畫:一幅是穿梭于搖曳竹中的小鳥,另一幅是非常具有陳佩秋風格的青綠山水。畫面色彩蔥郁,一片欣欣向榮,呈現亞太地區無比興旺繁榮的經濟景象,同時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
謝稚柳與夫人陳佩秋,俱為書畫大家。謝稚柳是蜚聲中外的書畫家、鑒賞家、詩人。而陳佩秋也是20世紀末海上畫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她的藝術成就并非仰仗謝稚柳,全憑自身努力。20多年前,有電視臺為謝稚柳拍紀錄片,導演希望也給陳佩秋拍幾個鏡頭。不料她婉言謝絕了,沒有陳述過多的理由,只是淡淡甩出一句:“謝先生歸謝先生,我歸我。”用她自己的話來說,誰畫得好,誰就應該在畫壇上占有一席之地。
陳佩秋,字健碧,齋名秋蘭室,當代杰出藝術家。1922年她出生于河南南陽,成長于昆明,出身大戶人家,她父親是蔡鍔將軍的親信幕僚,為其掌管軍機、財政。陳先生雖精通數理化,但更酷愛繪畫,1944年考入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受業于黃賓虹、潘天壽、鄭午昌等大家。當時校長為林風眠。
陳佩秋先生早年曾以山水畫為起點,從臨摹珂羅版五代趙干的《江行初雪圖》入手,由宋元直至清六家、四僧。1950年代后專攻花鳥,取崔白、呂紀、徐渭、陳老蓮、八大山人、惲壽平諸家。畫風濃麗秀美,格調委婉含蓄。1990年代她探索細筆青綠山水,吸收西畫光、色的表現技巧,別開生面,形成流派。她的書法初習倪瓚,后醉心于懷素,其草書具有大丈夫氣魄。

陳佩秋.書法《李白詩》
陳啟偉說,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中強調,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陳佩秋確實是活到老、學到老、創新到老,用自己的行動譜寫出藝術高峰。
陳佩秋德高藝精。十幾年前,她主動推介中國當代著名書法藝術家周慧珺,不少藏家向陳佩秋求書法墨寶,她總是說,建議你去覓周慧珺的書法,大有收藏價值。陳先生認為術有專攻,文化市場應該是共同繁榮。何等崇高的境界啊!曾當過插隊知青,后擔任過江西上饒縣副縣長、上海鳳凰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總裁、上海財經大學客座教授的張雅明,是周慧珺書法藝術的粉絲,也非常敬仰陳佩秋的藝術風范。著名書畫家、篆刻藝術家、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一聞,2007年9月27日在《解放日報.朝花版》載文評論說:“也許由于畫名太盛之故,當今藝壇,人們似乎只知道陳佩秋先生是一位名滿天下的大畫家,而往往忽略她的同樣可稱登峰造極的書法藝術。”陳佩秋的書法,曾受潘伯鷹啟發,從臨摹宋代書法家蔡襄入手,達到了形似的程度。后感到蔡襄的書體與自己的繪畫不協調,轉而專攻倪云林。苦練智永草書,又潛心遍臨唐代草書一座豐碑懷素的狂草精髓。“文革”期間,其書法醞釀了一次突變,1970年代末初展新容,形成了后來的面目。一種以智永為基礎,以懷素為精神,又摻以蘭竹畫法的書體逐漸地形成了,這就是今人看到的陳氏草書:具有筆走龍蛇、跌宕起伏的姿態,吞吐騰挪、拍天割地的氣勢,在當今藝壇獨樹一幟。陳佩秋確實是中國現代藝術史上的又一座藝術高峰。
曾在2007年冬,陳佩秋聯手時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周慧珺,成功舉辦了“海派書法進京展”,那時盛況空前!黨和國家領導人吳邦國、陳至立和文化部等領導都來觀展。翌年春,在上海展出時,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來觀展。陳佩秋陪同習書記觀賞展覽作品時,習近平親切地談及謝稚柳、陳佩秋夫婦與習仲勛夫婦的源遠情誼。陳佩秋事后常說,習書記為人謙和念舊情,傳承了習仲勛同志平易近人的品格。
陳佩秋這位跨世紀藝術家幾經人生風雨,見多識廣。她感慨地說,鄧小平同志“南巡”后,給了上海大發展的機會,選拔了吳邦國、黃菊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的、當時年輕有為的領導干部。尤其在黃菊同志主政上海的13年里,上海的經濟、文化、社區建設、慈善事業等各方面有了全面大發展。2014年6月16日,彭麗媛母女專門向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美滋潤心”關愛兒童專項基金發來賀信并捐款,特意表示支持該基金創辦人、黃菊同志的夫人余慧文致力于關愛全國貧困家庭先心病兒童的崇高事業。陳佩秋先生知悉后感慨地說,這是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成立20年來,收到的慈善賀信和捐款中,非常珍貴的一筆!一個剛從大學畢業的學生就和母親一起關愛病患兒童,支持慈善事業,這真是德高望重之家。這說明我們的國家很有希望,必將開啟實現“中國夢”的歷史新篇章。

陳啟偉回憶說:“不少文化人士向我提議,浙江有西泠印社,上海何不成立海上印社?我邀請陳佩秋先生擔任社長,她一口應允,還親自揮毫,為海上印社題寫了社名。”在陳先生的傾力支持下,2014年海上印社正式成立。當年7月,新民晚報和海上印社聯合上海市精神文明辦公室、上海市文聯聯合發起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篆刻創作公益活動。海上印社組織了韓天衡、吳子建、童衍方、劉一聞、徐云叔、陳茗屋、陸康等40余位著名篆刻家,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字核心價值觀為內容進行篆刻創作。在古猗園舉辦的觀摩展上,展示了由海上印社社長陳佩秋先生領銜全體社員創作的98件篆刻精品,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