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錦州市松山新區近30年耕地土壤pH值的變化分析
pH值是對酸堿性的量化檢測指標。耕地土壤的pH值直接影響著作物的生長發育,還影響著土壤中的一些化學反應和作物對養分的吸收利用,是評價土壤肥力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錦州市松山新區(錦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農業技術部門十分重視耕地土壤pH值監測分析工作,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和松山新區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檢測數據對全區近三十年耕地土壤pH值變化情況進行對比,分析了影響變化的主要原因,并對相關問題提出解決措施。
從表1可以看出,1980年全區第二次土壤普查時期耕層土壤pH值范圍為5.5~8.5。從分級的標準看,當時土壤pH值為中性的五級耕地面積最大,所占比例為87.86%;其次為弱堿性的六級,占耕地面積的11.36%;弱酸性的四級面積最小,僅占0.78%。這說明第二次土壤普查時松山新區土壤pH值總體良好,適合作物生長。
從表2可以看出,2008年全區耕層土壤pH值范圍為5.22~6.89,平均值為5.78。從分級的標準來看,土壤pH值為弱酸性的四級,其占耕地總面積的比例最大,為49.98%;其次為中性的五級,占31.89%;酸性的三級所占的比例較小,僅占18.13%。
經分析發現,從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時期到2008年,pH處于酸性、弱酸性水平的三、四級耕地面積明顯增加,分別增加了1 522.27 hm2和4 130 hm2;處于六級的弱酸性耕地完全消失沒有;中性水平的五級耕地也大面積減少。耕地土壤pH值總體向酸化趨勢發展,雖然變化速度較慢,也需相關部門和廣大農民引起注意。從目前看,還能適應當地大部分大田作物的生長需要,但如果發展蔬菜和一些經濟作物,作物在酸性土壤中生長狀況會越來越差,產量和品質下降,各種病害頻繁發生,中、微量元素吸收利用率低,植株的抗性嚴重下降。
4.1化肥的大量施用。當地農業生產中化肥常年大量施用,一般玉米年施肥氮磷鉀純量在22 kg/畝以上。大量施用化肥,以肥攻產,作物對養分的吸收量大,從土壤中吸收走了過多的堿基元素,如鈣、鎂、鉀等,導致了土壤中的鉀和中微量元素過度消耗,使土壤向酸化方向發展;硫酸銨、氯化銨、硫酸鉀、氯化鉀、過磷酸鈣等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更會加劇土壤酸化;氮、磷、鉀肥料投入過多,而鈣、鎂等中微量元素投入相對不足,造成土壤膠粒中的鈣、鎂等元素很容易被氫離子置換而酸化。

表1 1980年耕層土壤pH值分級及面積

表2 2008年耕層土壤pH值分級及面積

表3 耕層土壤pH值變化情況分析
4.2施用未腐熟、半腐熟的家畜、家禽糞便。未腐熟家畜、家禽糞便是強酸性肥料(pH值為3.6~4.7),直接施用后分解時會釋放出大量的CO2和有機酸,會造成土壤酸化。正確的施用方法是在施用前采取堆積等方式使農家肥腐熟,降低酸性的同時使農家肥釋放養分,增加肥料中的有效養分,也避免肥料腐熟過程中產生對農作物不利的因素。
4.3土壤有機質的缺失。分田到戶以來,大多數農民只施化肥不施有機肥,秸稈還田面積較少,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引發土壤結構破壞和土壤板結,土壤膠體的緩沖能力下降,土壤理化和生物性質惡化,土壤酸化加劇。
5.1增加土壤有機質。采用秸稈還田、增施腐熟農家肥等措施,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起到培肥地力、增加土壤團粒結構的作用,通過土壤有機質的緩沖作用來減輕酸性對土壤和作物的影響。
5.2科學施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做到按需科學施肥,降低化肥的施用量,保持土壤和作物的供求平衡,能有效的緩解土壤的酸化趨勢。
121013遼寧省錦州市松山新區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苗子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