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靜,彭懷晴
(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四川雅安 625000)
?
地方高校教師科研能力影響因素研究
——以雅安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石靜,彭懷晴
(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四川雅安625000)
摘要:高職院校教師科研水平的高低與能力的大小,反映了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與科學研究方面的水平與潛力。文章以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在校教師為調研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獲得數據,然后利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采用因子分析,提取了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能力的影響因素,并依據分析結果提出高職院校教師科研水平提升的建議與意見。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能力;因子分析;影響因素
彭懷晴(1968-),女,四川雅安人,雅安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副教授。
教師科研能力是一種來源于教育實踐而又有所超越和升華的創新能力[1]。教師從事科研活動的能力和從事教學活動的能力一樣,是高校教師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2]。高職院校大力提高教師科研創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是高職院校示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是高職院校持續快速發展的生命力。
通過對近十年我國高職院校教師科研文獻資料整理分析發現,公開發表的論文數量多,但是高級別期刊發表的論文少;低級別期刊、重復性發表的論文多,核心期刊,獨創性論文少。學者對高職院校教師科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師科研能力評價[3-4]、科研能力的培養[5]與提升[6-7],以及青年教師科研能力的培養與提升[8-9]。總體來說,當前高職院校教師的科研能力與高職院校改革與發展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建立一支科研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成為高職院校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為進一步掌握高職院校的教師科研能力情況,分析研究教師的科研能力影響因素,本文利用雅安職業技術學院497名在崗專任教師的抽樣數據信息,運用SPSS21.0統計分析軟件包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最后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綜合性研究,得出相應結論,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部分建議與意見。
1.1數據收集過程
本次調查的對象是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在崗497名專職教師,采用簡單隨機抽樣。調查問卷全部為中文格式,經過調查問卷的試調和修改后,調查問卷分三個階段進行調研,第一階段正式調查時間為2013年12月20日至2013年12月30日,通過實地調研,共發放問卷80份,回收問卷73份,有效問卷58份,有效率為72.5%;第二階段為2014年3月10日到2014年4月25日,通過問卷星填寫問卷,向雅安職業技術學院發送連接,教師通過網絡直接填寫,收回45份問卷份,試卷全部有效。第三階段為2014年9月10日到2014年9月15日,通過向在校教師直接發放問卷70份,收回問卷61份,有效問卷53份,有效率為75.7%。結合三個調研過程,共發放問卷195份,回收179份,回收率91.8%,共收到有效問卷155份,有效率達到79.5%。
1.2樣本描述
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是指對所獲得的樣本基本信息及特征進行描述性統計操作,以頻次、百分比、均值、方差或標準差等形式來反映樣本的結構分布和研究對象的基本信息。就本調研樣本數據而言,主要包括被調查教師的性別、年齡、學歷、職稱和教齡等基本信息。
通過對樣本信息進行整理,利用統計軟件SPSS21.0得出樣本的人口統計特征(詳見表1)。被調查教師男女比例為1:1.98,男性教師占33.5%,女性占66.5%,這和當前高職院校教職工男女比例情況相一致;年齡以26-35歲的教師最多,占比54.5%,其次是36-45歲之間,占30.5%,年齡在26-45歲之間教師共占比高達85.0%,這說明被調查院校教師主要以中青年教師為主;被調查教師學歷背景以本科居多,占49.3%,其次是碩士研究生教育背景的教師,占42.9%,兩類教育背景的受訪教師占92.2%,說明被調查教師大都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教育背景;在職稱統計中,受訪教師具有中級職稱比例為34.5%,初級職稱為27,副高級職稱為14.9%,說明受訪教師主要以初級及中級職稱教師為主。教齡統計方面,5年以下教齡占比38.6%,6-10年占比26.7%,11年以上34.6%。總體而言,樣本結構分布比較科學,能夠很好地反應受訪院校教師整體狀況。

表1 研究對象人口統計特征及所占比例
因子分析是通過研究眾多變量之間的內部依賴關系,探求觀測數據中的基本結構,并用少數幾個公共因子來表示其基本的數據結構的一種多元統計方法[10]。在對調研數據進行因子分析之前,必須對數據進行信度與效度的檢驗,以確定數據的穩定與有效程度,是否可以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研究。
2.1信度與效度檢驗
2.1.1信度檢驗
數據信度反映的是其可靠性、一致性的程度。信度檢驗就是要判斷調查數據受到隨機誤差影響的大小,以保證數據分析結果的有效性。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目前信度檢驗的判斷指標通常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數。這一系數一直是檢驗數據同質性的通用指標,其值越大則說明數據間的內部一致性越好、信度越高[11]。一般認為,Cronbach's Alpha在0.7以上問卷的可靠性較高[12]。根據SPSS21.0運算統計結果,雅安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科研能力影響因素調研問卷(N=155)總體問卷Cronbach's Alpha為0.823,大于0.7,可認為本研究數據比較穩定可靠、一致性較高,可以進行下一步的研究與分析。
2.1.2效度檢驗
效度反映的是數據測量接近事物真實本質的程度,所以效度檢驗就是要判斷測量數據反映出所測事物特質、屬性的程度。通過SPSS21.0對問卷進行效度分析,主要采用KMO側度。問卷的KMO樣本測度,其值愈逼近1,表明對這些變量進行因子分析的效果愈好。當KMO的值大于0.9時,說明因子分析的效果極佳;0.9-0.8時,效果良好;0.8-0.7時,效果還適宜做因子分析[13]。通過運行SPSS21.0軟件,雅安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科研能力影響因素調研問卷(N=155)總體問卷KMO為0.773,介于0.7-0.88之間,說明問卷的效度還好,適合做進一步分析與研究。
2.2提取公因子
利用SPSS21.0對26個雅安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科研能力影響因素描述項進行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采用主成分萃取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Method),常用的特征根(Eigenvalues)大于1的標準提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法(Varimax Rotation)對提取的公因子進行旋轉,以使公因子有較滿意的解釋。提取因子時以因子載荷0.5為基準,并根據如下標準進行指標剔除:第一,在所有因子上的載荷小于0.5的指標;第二,只含有一個指標的因子及指標;第三,同時在兩個因子上載荷達到0.5的指標。最后有1項指標被剔除,最后有24項指標參與因子分析,共萃取出5個公因子,可以解釋總體方差65.503%信息。美國著名的市場營銷專家Malhotra認為累計方差解釋貢獻率最好大于60%[14],。因此,本研究問卷因子分析效果可以滿足要求。

表2 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能力影響因素因子分析
2.3因子命名
本文采用方差最大化對因子載荷矩陣實施正交旋轉,以使公因子更具有命名解釋性,并指定按第一因子載荷降序的順序輸出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通過因子分析的結果,將高職院校教師科研影響因素進行分類、命名及解釋,下面是對因子分析后得出的各種影響因素命名的解釋。
公因子一:學校環境因素,含8個題項,分別是“您認為學校重視科研么”、“您認為學校的科研經費投入充足么”、“您認為學院領導是否支持教師做科研”、“您認為科研活動在學校的地位怎么樣”、“您認為學校科研部門服務管理到位么”、“您認為學校科研信息暢通么”、“您認為學校科研成果激勵力度是否合適”、“您認為學校科研氛圍是否濃厚”。方差貢獻率20.348%,其因子負荷介于0.600~0.720之間。其中“您認為學校重視科研么”、“您認為科研活動在學校的地位怎么樣”和“您認為學校科研氛圍是否濃厚”三項的因子負荷分別達到了0.720、0.700和0.719,屬于較高水平,因此以這三項作為命名的主要依據。持有這種觀點的教師認為影響教師科研能力發揮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學校是否重視,是否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
公因子二:個人科研技能因素,含5個題項,分別是“您知道科研課題的來源么”、“您對科研方法的掌握情況如何”、“您對學術論文的寫作方法的掌握情況如何”、“您知道開展科學研究的基本程序么”、“您所研究領域的核心期刊有哪些”。方差貢獻率15.891%,其因子負荷介于0.632~0.776之間。其中“您對科研方法的掌握情況如何”、“您對學術論文的寫作方法的掌握情況如何”和“您知道開展科學研究的基本程序么”三項的因子負荷分別達到了0.758、0.720和0.776,屬于較高水平,因此以這三項作為命名的主要依據。持有這種觀點的教師認為教師個人掌握科研知識與技能的水平影響了教師科研能力發揮。
公因子三:社會因素,含4個題項,分別是“您認為高職院校教師發表論文會被歧視么”、“您認為高職院校教師申請項目會被歧視么”、“您認為社會對高職教師科研水平缺乏信任么”和“您認為社會對高職教師科研水平存在偏見么”。方差貢獻率12.210%,其因子負荷介于0.662~0.806之間。其中“您認為高職院校教師申請項目會被歧視么”的因子負荷達到了0.8063,屬于較高水平,因此以這項作為命名的主要依據。持有這種觀點的教師認為社會觀念與認識影響教師科研能力的發揮。
公因子四:個人與家庭支持,含4個題項,分別是“您對科研的態度是什么”、“您是否具有做科研的動力”、“您的家人支持您把大量時間投入到科研么”和“您的家人支持您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科研么”。方差貢獻率8.969%,其因子負荷介于0.626~ 0.736之間。其中“您是否具有做科研的動力”、“您的家人支持您把大量時間投入到科研么”兩項的因子負荷同時達到了0.736,屬于較高水平,因此以這兩項作為命名的主要依據。持有這種觀點的教師認為個人和家庭支持教師投入科研。
公因子五:個人態度,含2個題項,分別是“您認為高職院校開展科研活動有必要么”和“您認為高職院校教師開展科研重要嗎”。方差貢獻率8.086%,因子負荷介于分別為0.843和0.834,屬于較高水平,因此這兩項可以命名為開展科研的必要性。持有這種觀點的教師認為高職院校教師有必要開展科學研究。
通過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能力影響問卷數據的分析與整理可以發現,高職院校教師科研影響因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個人因素、學校環境因素與社會的觀點與偏見。
3.1個人因素
教師個人因素是制約高職院校教師科研的主要因素,個人科研技能、個人與家庭支持和個人的主觀態度三個因素對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能力影響較大,三個因素對高職院校教師科研影響方差總貢獻達到32.949%。
3.1.1科研技能
個人科研技能直接影響教師科研項目的申報與開展。正確地運用科學研究方法可以避免盲目的實踐和不必要的失誤[15]。然而,通過調查發現部分高職院校教師尚不清楚科研課題的來源,不清楚本學科核心期刊,導致教師所收集的科研信息資料覆蓋面狹窄;部分教師過分強調經驗和思辨的研究方法,而忽視科學研究方法,最終影響教師對科研成果的精確分析與科研結果的規范總結。
3.1.2科研時間
根據調研統計數據發現,受訪院校師資隊伍結構不盡合理,中青年骨干教師數量不多,高級職稱教師數量稀少。骨干教師、高級職稱教師除完成教學任務外,還擔負著其他管理職責或工作任務,較難抽出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科研。而青年教師大多是應屆畢業生,學歷高,教齡短,教學經驗不夠豐富,實踐能力不夠,缺少科研知識和經歷,科研綜合素質普遍不高,科研工作尚處于初級階段。同時青年教師還要面對著新參加工作,工資待遇水平不高與購買住房以及家庭方面的壓力,所以青年教師進行科研活動很難獲得家庭的支持。
3.1.3科研態度
態度決定我們對待事情的認真與重視程度。其中教師對高職院校開展科研活動有必要性的平均分為4.05,高職院校教師開展科研重要性的平均分為3.95。高職院校教師對開展科學研究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的認識都達到了較高的平均分,教師具有開展科研的良好態度。
3.2學校環境因素
學校環境因素是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能力影響的首要因素,方差貢獻為20.348%,主要內容包括學校重視、科研管理與激勵機制。理想的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機制應該做到組織機構健全,規章制度完備,科研隊伍充實等[16],但實際上很多高職院校科研工作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學院領導和科研管理機構未能敏感地捕捉教師科研發展中的問題;在課題申報與管理上不能有效地對科研課題進行全程的跟蹤、管理;在發動、組織、指導廣大教師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時缺乏策略,科研信息溝通不暢,科研經費和科研成果激勵機制欠缺。科研成為教師課堂之外可有可無的活動,這也就難以調動教師科研的積極性,提高教師科研水平。
3.3社會因素
社會的認識與偏見往往會在同等條件下,對高職院校科研項目申報與科研論文發表存在粗淺的認識,阻礙了高職院校教師科研項目的申報與研究。在問卷統計中發現,高職院校教師發表論文與申請項目會被歧視、社會對高職教師科研水平缺乏信任與存在偏見,平均得分均比較低,在3.22~2.18之間。可以認為,高職院校教師普遍認為社會的認識與偏見影響教師科研項目的開展與論文的發表。
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促進了各高職院校教師對科研能力,科研水平的重視,院校加大了科研經費投入,加強了科研管理力度,更新了高職教師科研理念,在高職院校教師中掀起了高職科研的熱情。某些高職院校可能會滿足于示范建設期間取得的科研提升成績,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善高職院校從中專發展而來,不重視科研,科研水平較弱,科研項目、科研論文層次較低的狀況,僅僅有科研理念、科研熱情是遠遠不夠的,各高職院校還應該創新思路,規范科研管理,以發展為動力、以專業建設為宗旨、以制度創新為突破口從根本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高職教師的科研素質,改善科研條件。
參考文獻:
[1]楊朝霞,董兩省.創新教育與教師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0,(02):31-32+30.
[2]高太光,陳培友.基于粗糙集和群決策的高校教師科研能力評價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1):131-133.
[3]歐陽旻,韓先滿.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0,32:84-86.
[4]向月軍,胡江霞.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能力量化評估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J].職業技術教育,2013,(02): 58-61.
[5]劉明星.高職院校教師科研素質培養途徑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08):28.
[6]王義,任君慶.提升高職院校青年教師科研能力的路徑研究——以寧波為例[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 (02):25-27.
[7]石靜,彭懷晴,肖可.示范性高職院校教師科研素質提升策略[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01): 110-113.
[8]陸穎.高職院校青年教師教科研能力培養途徑探析[J].價值工程,2010,22:178-179.
[9]嶸嶸.高職院校青年教師科研能力培養與提升的策略探析[J].職教論壇,2009,(31):23-26.
[10]楊靜,陳建明,趙紅.應急管理中的突發事件分類分級研究[J].管理評論,2005,(04):37-41+8-64.
[11]方敏.結構方程模型下的信度檢驗[J].中國衛生統計,2009,5(26):524-526
[12]李懷祖.管理研究方法論(第2版)[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259.
[13]陳啟光,申春悌,張華強,符為民,閔捷,王澄淑,酈永平,朱佳,史鎖方,陳江寧,陳曉虎,石磊,徐麗華,朱雄華.因子分析在中醫證候規范標準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4,(08):53-56.
[14]Malhotra NK.Marketingresearch.New Delhi:Pearson Education Asia,1999.
[15]胡幸鳴,郭琳.高職教師科研素養培育與提高的研究與實踐[J].高教論壇,2007,(06):142-144+159.
[16]張年國.制約教師科研素養提升的因素及解決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09,(11):64-66.
責任編輯:鄧榮華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2094(2016)01- 0090- 04
收稿日期:2015-12-13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師教育研究中心資助項目《示范高職院校建設背景下的教師科研素質提升研究》(編號:TER2013-031)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石靜(1970-),女,江蘇泗洪人,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