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王建永
(1.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四川成都 610072;2.成都工業學院學報編輯部,四川成都611730)
?
職業核心能力視野下“交流溝通”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
楊揚1,王建永2
(1.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四川成都610072;2.成都工業學院學報編輯部,四川成都611730)
摘要:交流溝通能力是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內容。高職院校對交流溝通能力的培養還存在諸多不足。從課程培養目標與思路、課程內容重構、項目教學方法改革、過程型評價考核、擴展教學資源等方面對“交流溝通”課程進行改革實踐,為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提供借鑒。
關鍵詞:職業核心能力;交流溝通;課程
王建永(1974-),男,四川仁壽人,成都工業學院學報編輯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職業教育。
隨著全球科技飛速發展、產業升級換代加快以及職業崗位及崗位內容要求變動日益頻繁,職業核心能力這一概念被提出并越來越得到全世界認同。溝通交流能力是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內容,對學生擇業、從業、就業、創業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交流溝通”課程應開展有效的交流溝通能力培養,滿足行業企業及學生自身成長的需求。
1.1職業核心能力與交流溝通能力
1989年,蔣乃平引入德國人梅騰斯(D.Mertens)的“Key Skills”一詞,翻譯為“關鍵能力”[1],又稱為“職業核心能力”。“關鍵能力”由梅騰斯于1972年提出,后將其闡述為:組織和執行任務的能力、交往與合作能力、學習技能和思維能力、獨立性與責任感、承受能力[2]。職業核心能力有許多相近或相關的提法和分類,如英國與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6種核心技能,美國2000年提出3個基本素質、5項基本能力和8項“軟技能”(基礎能力)測評標準,澳大利亞提出8項關鍵能力,新加坡提出10項基本技能,等等。1998年,我國原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提出“與人交流”、“與人合作”等八項核心能力。21世紀以來,國內專家學者和職業院校開始大量理論研究和實踐培養,“職業核心能力”這樣概念逐漸被認可并廣泛使用。2007 年10月,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委托教育咨詢公司組織開展職業核心能力項目(自我學習、信息處理、數字應用、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解決問題六個模塊)崗位示范性培訓。2010年5月,教育部推廣全國職業核心能力認證項目(CVCC項目),包括職業溝通、團隊合作、解決問題、自我管理、信息處理、創新創業等[3]。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的指標體系以及《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等文件中,均對培養職業核心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4]。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加快,尤其“中國制造2025”的到來,產業智能化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培養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明確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因此,為了適應未來工作需要以及自身的發展,提高職業核心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交流溝通能力是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內容。它是指在與人交往活動中,通過交談討論,當眾講演、閱讀并獲取信息,以及書面表達等方式,來表達觀點、獲取和分享信息資源的能力[2]。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溝通能力在學生從業、就業、創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備受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各國職業核心能力分類基本都將交流、合作放在重要位置,原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也把“與人交流”放在“8項核心能力”的第一位,教育部CVCC項目將“職業溝通”放在第一位,可見交流溝通能力對職業適應及發展的重要性。
1.2交流溝通能力的培養情況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職教育在國家導向下迅速發展,目前學校數量和在校生規模均已超過普通本科院校。由于長期受“技能本位”思想影響,高等職業教育“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被漠視,急功近利傾向嚴重。表現在人才培養上則為片面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對溝通能力的培養更是如此。對大多數高職院校而言,由于重視不夠、條件有限等原因,對溝通能力的培養還停留在口頭上,沒有全面鋪開。當前高職院校交流溝通能力培養的主要問題有:1)由于條件限制,對溝通能力的培養主要還是通過課堂。2)部分學校開設了“人際溝通”“實用口才”“商務談判”等相關課程作為公共選修課或專業限選課來完成能力的培養,且大部分是選修課程,覆蓋面不夠寬,針對性不強,實際效果較差[5]。3)通常選用相關相近的教材,學科體系、偏重知識性,操作性、針對性系統性不強,實效性差。4)課堂教學方法單調,以知識傳授為主,與專業教學和學生實際需求脫節。5)缺乏較為獨立、科學、完善的評價標準。6)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或者教育部CVCC項目測評認證替代能力培養,且學生自愿參加,覆蓋面不寬。
鑒于當前高職院校培養交流溝通能力的弊端和不足,確定“以能力本位構建課程體系,以行動導向組織教學活動,以綜合性任務的完成為評估依據”的課程改革理念,開展了提高學生交流溝通能力的實踐研究。
2.1確定課程目標,創新培養思路
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突出實踐性,進行了課程資源的整合與重構,充分體現了高職教育“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要求。如表1所示,采用“兩段式”遞進目標,兩段課程分別安排在第一、三學年。第一學年是聽說讀寫等一般溝通能力培養,面向所有專業學生,具有普適性;第三學年,在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和職業認知的基礎上,面向不同專業大類,通過與其專業及崗位活動相密切關聯的活動設計來強化學生交流溝通能力。

表1 交流溝通課程培養目標及思路[6]
2.2優化教學內容,進行課程重構
整合“實用口才”“心理學”“職業禮儀”等課程內容,編寫項目化課程講義,突破原有學科體系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狀況。如表2所示,構建了包括3大模塊9個專題的項目體系。項目課程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由普適到專業,系統地培養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第一階段課程為“人際溝通”,第二階段大部分專業都開設“客戶溝通”課程。

表2 “交流溝通”課程內容設計(僅例舉“能力培養”部分)[6]
2.3完善實踐條件,實行項目教學
借鑒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建設了“客戶接待”“客戶溝通”“客戶信息反饋與處理”“職業素質綜合模擬”等素質能力培養類實訓室,為學生提供了多種職場情景模擬,豐富了本課程的實踐教學環境。如表2所示,設計了相關實訓項目,制定了完善的實踐訓練體系。在第二階段課程的實訓項目的開發中,任課老師與專業老師溝通,了解各專業的工作要求、流程及崗位特點,共同制定本專業學生溝通能力的標準,根據專業崗位特點和工作流程進行模塊設計,經專業確認后再進行授課要點的詮釋,從而實現在內容選取、時間分配、實訓活動上合力制定適合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訓項目方案。
由于課程體系基于項目化構建,因此項目教學成為教學組織形式,教室和實訓室成為主要教學場所。項目教學的優點有:一是項目教學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主動地位加強,能有效地激發其學習熱情和主動性;二是項目教學大都以學生團隊的形式來進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溝通合作意識;三是打破學科體系的教學內容能夠更直接地作用于學生的職業能力形成,培養學生的職業習慣與技能,讓他們感覺更有效;四是項目教學的形式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創新能力的發展。
在教學組織上,借鑒基于職業活動、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活動項目為載體,以行動導向教學為核心的職業核心能力OTPAE五步訓練法,即:目標-任務-準備-行動-評估。五步訓練法是一種強化訓練方法,在綜合能力培養方面有一定局限,所以在教學中只能根據情況合理采用。
在教學形式上,堅持“學生為主體”和以“實踐教學為主”的理念,強調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高。淡化純理論的講解,以實踐訓練貫穿整個教學活動,通過講授、自學、討論、情景模擬、游戲、角色扮演、演講等教學活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練之以志,導之以行,以提高教學效果[6]。運用案例、錄像、多媒體和網絡等現代教學技術,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操作、觀察、語言等多方面素質的培養,力求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逐步提高溝通能力,用以解決工作中的具體問題。
2.4注重能力培養,落實過程考核
以過程性考核為主,注重考核學習過程和運用能力。如表3、表4所示,兩個階段的考試成績均由平時實訓表現(40%)和考試成績(60%)構成。平時成績由課堂訓練、校內訓練、企業實踐和社會服務4個部分組成[5]。課堂訓練考核主體為任課教師和團隊伙伴,而課外訓練的考核主體為專業課教師、企業指導老師、輔導員甚至社區工作人員。

表3 “人際溝通”課程考核方案

表4 “客戶溝通”課程考核方案
如何對學生課外訓練的情況進行核實、考評、認證是考核工作中不能回避的難點。制定了《溝通能力課外訓練實施要求》,在交談、當眾發言、閱讀獲取資料、書面表達等方面都詳細列出了考核的能力點,指導學生課外訓練。在課外訓練的實施過程中,要求學生在完成一個中型項目的各個階段中,綜合運用以上能力點,并在整個項目的完成過程中,收集整理能反映業績成果的實物、文字資料、圖片、音像或電子資料等,由一位第三方(客戶、同事、上司、指導老師)提供評價,對學生項目任務完成情況的真實性、有效性作證明,最后本表經學生誠信承諾后提交任課老師,做最終評價審核。
另外,課程還針對未參與課程的學生進行能力考核(測評)。課程團隊有多名老師獲得國家勞動部職業核心能力培訓師、測評師資格,可以組織輔導學生參加國家勞動部職業核心能力測試的資格,鼓勵學生參加核心能力培訓認證,學生可在核心能力6個模塊(與人交流、信息處理、數字應用、與人合作、自我學習、解決問題)中選擇一個相應模塊按規范進行測評,達到要求者可申請獲得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統一頒發的相應模塊、相應等級的《職業核心能力水平等級證書》(OSTA證書)[8]。
總之,考核方式應多元化,注重規范考核程序,力求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
2.5服務自主學習,豐富教學資源
立項建設了市級精品課“人際溝通”課程網站,為學生提供了特色課件、參考教材及書籍、自編實訓資料、小測試、小游戲以及考核標準等資料,供學生擴展閱讀使用。
1)實現了課程重構,建立了“能力本位”的模塊化課程項目體系,推行了項目教學,實行了過程性考核,體現了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養要求。
2)借鑒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在公共素質類實訓基地(有別于素質拓展中心)的建設尤其是內涵建設方面有一定突破。職業綜合能力實訓基地成為項目教學的主要載體。
3)實現公共過程與專業課程“你中有我,我中由你”的無界化合作。在溝通課程里,能力訓練與專業崗位情景緊密結合,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客戶溝通能力,以適應復雜的工作需要,能解決實際工作問題。同時,在專業課程和訓練中,任課老師也可與專業老師以多種形式進行合作,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溝通能力培養和考評。
4)實現了培養途徑立體化、多元化。課堂(教室、實訓室)教學為主陣地,校園訓練和活動強化補充,企業實踐實現能力內化,社會服務培養習慣意識[4]。充分利用了校內外實踐教學資源,為實踐教學提供了多種載體,溝通能力培養與專業人才培養渾然一體,實現學校課堂與企業崗位相銜接,學生的溝通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課程以實踐教學為主線。
職業核心能力的研究與培養在我國還處在開放性探索實踐期。理論研究百花齊放,培養實踐形形色色。總體來講,真正著力進行深度的、系統化培養的高職院校還很少,交流溝通能力培養亦是如此。目前,行業和個人對核心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參與的積極性也不高,還沒有形成校企合力,方法途徑上還比較有局限。應強化意識,統一思想,在完善能力培訓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將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意識滲透到專業課程教學甚至是整個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之中,不斷深化探索實踐,從而更好地實現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蔣乃平.寬基礎、活模塊的理論與實踐[M].寧波:寧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安平.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及其培養途徑研究[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14,(4):61-64.
[3]全國職業核心能力網.職業核心能力與CVCC[EB/OL].http://www.cvcc.net.cn/ contents/90/2424.html.(2015-03-14)[2015-10-12].
[4]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EB/OL].http: //www.edu.cn/zong_he_ 870/2012 0 723/t20120723_ 813704.shtml.(2012-07[2015-10-12].
[5]楊揚.高職學生溝通能力培養實踐[J].華章,2011(22).
[6]楊揚.高職院校《人際溝通》課程改革的探討[J].當代職業教育,2010,(1):37-39.
[7]徐國玲.《社交心理學》公共選修課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4):79-81.
[8]中國職業核心能力培訓認證網.什么是職業核心能力[EB/OL].http://www.hxnl.cn/a/hudong/ peixunzhinan/ 2011/1029/345.html.(2011-10-29)[2015-10-12].
責任編輯:鄧榮華
Ont he Reformof“Communi cat i on”Course fromt he Perspect i ve of Professi onal Core Compet ency
YANGYang,WANGJianyong
(Departmentof Basic,Chengdu Polytechnic,Chengdu Sichuan610072;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611730)
Abst ract :Communicative competency is the key content of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y.There are still many shortag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y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Thereformofaimsandway,content,teachingmethodology,processevaluation and teaching materialsofthecoursecanprovidereferenceforimprovingstudents’professionalcorecompetency.
Keywords: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y;Communication;Course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2094(2016)01- 0126- 04
收稿日期:2015-10-25
基金項目:四川高職發展研究中心重點項目《高職院校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基地的功能發揮及實證研究》(編號:GZY11A04)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揚(1978-),女,四川成都人,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溝通能力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