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祥芝
[摘要]19世紀至20世紀的美國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如繼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之后的西進運動、1861年的美國內戰、1929年的經濟危機,這些事件使美國開拓了西部的大片土地,使其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工業強國,同時使當時社會的民眾陷入了貧困的深淵,弱肉強食的社會一步步地摧殘著人們心中那純凈自然的美德。而此時的美國文學界也逐漸地從浪漫主義時期過渡到了現實主義時期。歐·亨利和約翰·斯坦貝克作為美國當時現實主義作家的代表,分別在其著作《二十年后》和《人鼠之間》中,通過兩對朋友之間的友誼來描述人性中的美,同時透過作品中主人公最后不幸的命運來抨擊當時美國社會的冷酷與險惡。
[關鍵詞]歐·亨利 約翰·斯坦貝克 友誼 人性之美 社會之惡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2-0102-02
一、19世紀至20世紀的美國社會
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后,英國政府廢除了其頒布的禁止移民向西進的敕令,隨之而來的是有名的“西進運動”,許多來自東部沿海地區和歐洲的移民,還有失業的工人、失去土地的農民紛紛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涌向西部,開拓了美國西部的大片土地。(常耀信,2008)
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后至內戰爆發前,北方工商業資本主義經濟和南部種植園經濟沿著不同的方向得到了迅速發展。然而,南北卻出現了大量矛盾,其主要表現在于對西部新拓展土地的爭奪和奴隸制的存廢問題上。(常耀信,2008)首先,雙方爭奪西部土地,一方面為了發展各自的經濟,另一方面他們還想增加自己在國會的議席,進而影響聯邦政府的政策;其次,由于南方奴隸主采用奴隸制,占用了大批的勞動力,而導致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缺乏大量廉價的“自由的”雇傭勞動力。(常耀信,2008)19世紀中期,南北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黑人奴隸制的存廢。隨著矛盾的不斷激化,1861爆發了極具影響意義的美國內戰。此次戰爭歷經四年,最終北方勝利并且鏟除了沒落、腐朽的南方奴隸制。(常耀信,2008)此后,美國資本主義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自由高速的發展,為其后來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工業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繼美國內戰之后,1929年,美國爆發了資本主義史上最大的經濟危機。這使得美國金融界幾近崩潰,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危機期間,由于生產過剩,消費緊縮,導致大量商品積壓,大量美國人失業,缺衣少食,生活日益貧困,對未來失去了信心。(常耀信,2008)美國社會道德進一步淪喪,盜竊、斗毆、兇殺案件屢屢發生。
此時,美國文學逐漸從浪漫主義時期過渡到了現實主義時期。文學家們紛紛拿起手中的筆桿,力求最真實地描述美國民眾的生活,揭示人性,抨擊當時黑暗社會。本文試圖通過對歐·亨利的代表作之——《二十年后》中鮑勃對吉米以及約翰·斯坦貝克的代表作之一——《人鼠之間》中佐治對李奈的友誼以及主人公各自最后的命運進行分析,探究美國現實主義作家對19世紀至20世紀美國社會之惡的抨擊及對人性之美的贊揚。
二、人性之美與社會之惡
(一)歐·亨利筆下的鮑勃
作為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亨利通過其新穎的構思、詼諧的語言和懸念突變的手法再現了20世紀初期的美國社會,他的作品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王仲年,1987)《二十年后》是歐·亨利的一部短篇小說,其故事情節并不復雜,然而卻留給讀者一種無以言表的感受,它使我們既感動于鮑勃對友情的珍視,又使我們惋惜于鮑勃的“罪行”。
小說中,鮑勃以通緝犯的身份出現,這使我們聯想到了當時的美國社會——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西進運動,歐·亨利以此新穎的構思讓我們看到了西進運動的一個側面。在歐·亨利心目中,美國西部草原和東部城市大相徑庭,在像紐約這樣的東部大城市,社會中充斥著資產階級唯利是圖、虛偽狡詐的惡習。在西部,資本主義的壓迫卻不那么明顯,人們淳樸、正直、勇敢,充滿著朝氣。(王仲年,1987)然而,西進運動時期,西部人們盡管身處在看似自由的環境中,他們也不得不在刀光劍影間苦苦地生活。鮑勃的生活歷程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詮釋。
鮑勃等待吉米時,從口袋里掏出了一塊小巧玲瓏的金表,表上的寶石在黑暗中閃閃發光,可見鮑勃確實在西部得到了財富。然而,得到財富的同時他也承受了很多苦難——他的右眼角附近有一塊小小的白色傷疤,并且是名通緝犯。這樣的描述從側面反映出了:在美國,人們向往追求財富;然而,當時的美國社會結構卻沒能為人們提供一種合法的、制度化的手段,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追求,進而導致了一些人采取不符合社會規范、違法的手段來獲得財富。(于永鳳,2006)鮑勃恰恰是那個時代的冒險者和犧牲者之一。
為了赴二十年前與朋友吉米的約定,鮑勃不惜冒著被警方逮捕的危險,這是一份多么真誠的友情和篤定的信任!經歷了二十年的風風雨雨,鮑勃仍堅定地信任著自己的好朋友。文中鮑勃在向“警察”描述自己的好朋友吉米時,多次用了“最要好的”“親密無間”“情同手足”“最信得過的”等詞語,這充分反映出吉米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是他至今仍引以為豪的好朋友。(周莉薇,2009)近夜間十點,街上的人寥寥無幾,然而當“警察”問鮑勃,如果他的好朋友沒有準時趕來赴面的話,他是否會離開這兒,鮑勃卻毫不猶豫地回答說不會,并且起碼還要再等他半個小時。“但我相信,只要吉米還活著,就一定會來這兒和我相會。”(田艷,2005)“如果吉米還活在人間,到時候他一定會來的。”(田艷,2005)鮑勃兩次強調吉米一定會來與他相見,可見鮑勃對朋友足夠的信任!二十年未曾謀面,鮑勃卻對二十年前與吉米分手的時間記得清清楚楚:“9:57了,我們上一次是10點整在餐館門口分手的。”(田艷,2005)對朋友的身高和容貌也依舊記憶清晰:“我從未想到你會長到這么高,高了兩三英寸呢。”(田艷,2005)鮑勃冒著危險按時赴約,對友誼的忠誠,對朋友的信任溢于言表。歐·亨利把鮑勃身上散發著的純凈天然的人性之美描述得淋漓盡致。
鮑勃既有對朋友的忠誠與信任,也有在西部二十年來爾虞我詐的生活中犯下的“罪行”,人性之美與社會之惡都體現了出來。從側面也反映出了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美國社會對人性的摧殘和扭曲!
(二)約翰·斯坦貝克筆下的佐治
約翰·斯坦貝克是美國當代現實主義作家,他寫過反法西斯、并具有社會抗議性質的小說,也寫過輕松幽默的喜劇;寫過富于濃厚鄉土氣息的作品,也嚴肅地思考過社會道德面貌的變化。(董衡巽,秦似等譯,1989)他最優秀的作品發表在30年代,以經濟大恐慌為背景。那個時期的美國,由于工業資本家及其代理人——銀行的巧取豪奪,使得失去土地和家園的佃農和季工不得不背井離鄉,只能通過打短工艱難度日。(常耀信,2008)
《人鼠之間》便是以經濟大恐慌為背景而著的一部催人淚下的小說,書名寓意著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小說描寫的兩個季工佐治和李奈是一對相依為命的朋友。佐治是個矮小精明的人,李奈是個力大無比,但智力不全的人,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等全得由他的朋友佐治來照顧。當李奈彎下腰去喝碧潭面上的水時,佐治尖聲叫道:“李奈,你會像昨天晚上那樣病倒的。”(董衡巽,秦似等譯,1989)李奈是個低能兒,會經常忘記之前發生的事情,而佐治卻會耐心地提醒他、告訴他,細心地照顧他。當李奈忘記把自己的工證和汽車票放在什么地方,沮喪地發愣時,佐治說:“你不會有的,你這白癡。兩張工證都在我這兒。你想想,我會把你那張教給你自己帶嗎?”(董衡巽,秦似等譯,1989)朋友間真摯的情誼,在佐治對李奈自然、真情的流露、無私的付出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對于佐治而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李奈是他生活的一大累贅,盡管佐治嘴上常嘮叨李奈妨礙他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內心卻十分關心他,不忍棄他于不顧:“天啊,你真惹麻煩,要是沒有你這條拖在我后頭的尾巴,我會把日子過得多舒服,多快活。我會過得很愜意,說不定還能找到個姑娘。”(董衡巽,秦似等譯,1989)“天,要是我一個人,我活得多舒服。我總能有個活兒干,又不會出亂子。什么岔子都準不會出,一到月底,拿到我的五十塊錢,就進城去,愛什么買什么。”(董衡巽,秦似等譯,1989)簡潔的描述,字里行間卻流露著佐治對李奈的關愛。也正是因為這種關愛,將他倆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在絕望的生活中,佐治為了鼓勵李奈,他總是像贊揚小孩一樣贊揚李奈。只要佐治說上一句“好小子”“真不錯”等類似的話,李奈就會自豪得連氣都透不過來。為了讓李奈高興、快樂地活著,他常說這樣一個故事:“我們將來有一大塊菜地,有一窩兔子,還有好些小雞……”(董衡巽,秦似等譯,1989)就這樣,在佐治的照顧下,單純的李奈靠著這樣一個夢想賣力地干活,快樂地生活著。人性中那份純凈天然的美在李奈和佐治身上得到了體現。
由于李奈并非出于本意而扼死了農場主的兒媳,農場主的兒子顧利宣揚要對李奈處以殘酷的私刑。佐治為了不讓李奈忍受他人的欺辱和傷害,選擇了自己承受心如刀割的痛苦,含著眼淚親手打死了李奈。或許對于李奈來說,那是一個過于殘酷的人間,在另一個世界他才有可能擁有幸福。在打死李奈之前,佐治再一次講述了有關他們擁有土地和兔子夢想的故事,李奈在對夢想憧憬的快樂中離開了那個冷酷的世界。(楊愛英,2014)“這時,佐治舉起槍,并且把槍穩住了,槍口不偏不倚地貼近著李奈的后腦勺。手抖得十分厲害,但他沉著臉,穩住了手。”(董衡巽,秦似等譯,1989)那一槍,充滿了他的愛與恨,他愛李奈,恨社會的殘酷與不公。“這是一個令人震撼的故事,它以一個人親手殺死好朋友來證明了友誼的極致,也證明了當時美國資本主義社會對人性的扼殺,揭露了社會的險惡!”(楊愛英,2014)
(三)美國批判現實主義的杰作
歐·亨利在《二十年后》中描寫了鮑勃對吉米的真摯友誼,突出了那種純凈自然的坦誠人性之美,然而作為警方通緝的罪犯,鮑勃又是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犧牲品,他沒有回天之力來改變美國社會大思潮給予的命運沖擊,其結局只能是置身于污泥渾水中,染上一身的罪惡。
約翰·斯坦貝克由于受到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他一貫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人性和命運,并且將人描寫得如同動物一樣。因此,在《人鼠之間》這部作品中,他筆下的佐治是矮小機靈的,如同老鼠一般,而李奈卻是高大笨重的,如同熊一樣。故事的結局更是對美國當時社會中那種弱肉強食的映射。佐治為了不讓李奈遭受他人的侮辱與折磨,同時也為了自己的生存,他不得不親手打死了自己最忠實的同伴。約翰·斯坦貝克筆下的人性之美與社會之惡在佐治的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三、結論
19世紀至20世紀的美國社會既經歷了工業快速發展的時期,也經歷了經濟墜入低谷的時期。然而,無論當時的美國社會多么輝煌抑或萎靡,貧苦民眾的生活在這弱肉強食的社會中仍得不到保障,人性中的美被社會中的惡慢慢地侵蝕,貧苦人民如同行尸走肉,處在道德淪喪的邊緣。
【參考文獻】
[1]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M].天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歐·亨利著,王仲年譯.歐·亨利短篇小說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3]田艷.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4]約翰·斯坦貝克.人鼠之間[M].董衡巽,秦似等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5]于永鳳.《二十年后》只能“含淚”無法“微笑”——由《二十年后》看歐·亨利短篇小說對社會的批判內涵[J].沈陽大學學報,2006(12).
[6]楊愛英.《人鼠之間》的孤獨主題[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4(02).
[7]張莉,吳宇.歐·亨利《二十年后》對人性矛盾的揭示[J].芒種作品研讀,2012.
[8]周莉薇.如此抉擇——從《二十年后》看歐·亨利筆下的復雜任性[J].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2009.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