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大偉 逄麗影 劉永紅
[摘要]《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ICG”三維教學模式主要包含獨學、對學和群學三個維度。探究這種實踐教學模式的績效評估、實踐推廣及豐實完善過程中所需注意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科學可行的解決方案,對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 “ICG”三維教學模式 實踐教學 新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2-0252-01
探索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程課堂理論與實踐教學新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因此,構建融歷史學、政治學及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教學特點為一體的《綱要》課“ICG”三維教學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思索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有關該實踐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結構解析及運行方案等方面的論述可參見拙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ICG”三維教學模式探析》①。本文將進一步探討其績效評估、實踐推廣及豐實完善問題。
一、《綱要》課“ICG”三維教學模式的績效評估
“獨學”階段,教師所設定的擴展閱讀內容必須適應學生的知識背景。制定適合學生群體難度適中的擴展閱讀內容,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作用。使之在課堂展示過程中既不枯燥乏味,又能鞭辟入里,成為教師課堂講述具體內容的背景知識和鋪墊。“對學”階段是知識的“一饋”時期,要完成零散知識點的“初整合”,既可以加深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以小組形式為主的詰問環節可以在知識的碰撞與爭鳴中完成知識的第一次反饋和升華。教師須注意的是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采取欣賞的目光、鼓勵的笑容、充滿激情的話語等多重信息傳遞方式,確保該階段的順利完成。“群學”階段是整個知識的內化及系統化的過程,這一階段教師要真正對自己課堂所要講述和希望達成的教學目的有基本的預設,深化學生對于所設定問題的理論和實踐應用高度及深度,再次反饋和徹底升華,加深學生對全部課堂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二、《綱要》課“ICG”三維教學模式的實踐推廣
首先,必須完成的是對于《綱要》教材體系的改革和教學內容的重組。盡快地將內容整合成對應課程設計課時所要求的相關專題,如將32學時的教學內容整合成30個主要的專題,以確保“ICG”三維教學模式能夠在運行時期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其次,選取個別班級進行試點,在實踐中探索規律和發現問題。開始可以選取人數相對較少的班級作為實驗班,這樣操作起來難度較小,聯合教務管理部門和學生管理部門,嚴密組織和嚴格落實,以保證順利完成和收取良好的試點效果,為最終的結果檢驗和效果提升打下基礎;再次,在全校范圍內推廣《綱要》課的“ICG”三維教學模式,有前期科學而行之有效的運行模式及公正合理的評價與考核制度,推廣階段就可以“變被動為主動”,在實踐中逐步完善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參與,樂學、會學,著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質量。
三、《綱要》課“ICG”三維教學模式的豐實完善
首先,研究“ICG”三維教學模式的內涵和實質。要研究《綱要》課及思想政治理論課高效課堂的共同特點、基本模式、評價體系、課堂要求以及有效管理等理論,創新實踐教學新路徑。將教師在運行“ICG”三維教學模式課堂及教學改革期間所設定的專題及學生對于各個專題的感悟集結成冊,以供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課程改革研究之用;其次,研究教材和教法。“教材和教法的任務在于使特定的個人在特定的時間產生出有教育價值的經驗”②,教材是課程理念的最基本的載體,是新課改的表形物,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探索和創造的理論基礎。學生對教育教學內容的思辨能力、接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學習興趣、動機、意志、情感等因素關乎全部教學過程的進行和教學效果的實現,為此,必須以合理的評價體系為依據,使教學改革真正為教學效果服務;再次,研究學生和學法。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詰問質疑都是典型的自主學習的方式,應該在不斷完善實踐教學模式中大力推廣,在將來占據主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課堂陣地。以“ICG”三維教學模式為載體,舉辦多種形式的學習交流活動,加強教師間、師生間的學習和交流,打造一支愛學習、會研究的教師隊伍,促進學習型校園的創建,積極向上和終身學習的校園人文氛圍的形成。
注釋
①梁大偉.《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ICG”三維教學模式探析[J].現代交際,2014(09):253.
②(美)約翰·杜威著,姜文閔譯.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5.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