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單晨 顧鋒 孫軍 顧佳靜
[摘要]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和公益事業”。因此,培養學生的志愿服務精神和公益精神,對構建和諧社會和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有著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倡導當代大學生的公益精神,是符合時代發展與人文精神培育的迫切需求的,是校園文化內涵建設的核心與價值體現,大學精神則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化表現形式。因此,校園文化在滿足需求、增長知識、發展智能方面增強了對公益價值觀的認識。
[關鍵詞]志愿服務 長效機制 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2-0162-02
一、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建立是體現高校育人以及進行成長成才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可將志愿服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有機結合;另一方面志愿服務活動也是學校重要的育人載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依托志愿服務,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使之成為學生早期接觸社會的重要窗口,發揮社會育人的作用。高校對推動全社會志愿服務事業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是完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構建和諧社會,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推動力量。因此,各高校有責任、有義務根據其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努力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現狀
筆者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隨機抽取的550名在讀學生為調查對象,展開了醫學生志愿者服務長效機制建設的探索與思考。在對回收的536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希望摸索出一套更適合學生成長成才、提高自身素養的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模式。
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類型的調查中,有29.7%的同學參與過社區類的志愿服務,有48.3%的同學參與過醫院類志愿服務,有87.5%的同學參與過校園內的志愿活動。被調查的同學中有74.8%在志愿服務中曾經運用過所學的醫學衛生知識。
由于醫學生相對于其他高校大學生來說,有著醫學知識上的優勢,能更好地服務社會,這也對志愿者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志愿服務的專業性越來越凸顯。醫學院有其自身的優勢,各志愿服務組織能提供大量醫院類志愿工作,一方面學生能將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另一方面在這個過程中也鍛煉了醫學生的溝通能力,以便今后和患者更好地溝通。此外,志愿服務精神與醫護工作者職業素養的要求也是相契合的,有利于醫學生以更高的熱情和更認真的態度投入到醫學事業中去。
在本次志愿服務現狀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在被問及對志愿者活動組織管理的滿意度時,有39%同學認為尚有待完善。
三、當前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前缺少系統培訓
僅26.4%的同學稱在正式開展服務活動前接受過培訓。很大一部分臨時招的募志愿者,缺乏前期培訓,而他們參與志愿者服務的效果也不理想,他們僅僅是簡單地接受并相對完成任務,對組織的服務宗旨、服務內容、預期目標或活動的來由沒有清晰的認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將造成志愿服務質量的下降,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也很難在服務后使志愿者獲得成就感,對服務的長效性造成不利的影響。
(二)志愿服務活動后缺乏反饋與評價
在被問及是否在志愿活動后會收到相關組織方的評價反饋時,有29.1%同學稱從未收到過反饋。在學生志愿者服務過程中,社會、學校、社團的聯動可以建立起依托服務評價與反饋總結的激勵機制, 可以雙向地看到大學生志愿者的真實狀態。在獎勵的同時,也能將服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真實地反映出來,促進志愿者更好地繼續服務社會。因此,志愿者的個人意志與個人價值需要通過社會的認證與反饋。
四、長效機制的探索與對策
(一)加強正面引導, 激發大學生的志愿者精神
建立志愿者服務長效機制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進行宣傳和教育,使學生充分理解和體會志愿者精神,在志愿者服務過程中融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八字理念;通過樹立“身邊的榜樣”,使參與志愿服務的志愿者在服務幫助他人的前提下,接受教育,豐富志愿服務的人文性,營造良好的志愿服務人文氛圍。此外,志愿服務對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有顯著的作用,讓學生感受人生的價值,有利于其成人成才。以本校為例,每學期開展“醫路先鋒”的評選活動,通過答辯人自述志愿服務的經歷與收獲,選出本年度身邊的志愿者榜樣。這種宣傳方式對于個人志愿積極性的塑造和鼓勵學生群體參與志愿服務是非常有利的。
(二)監督機制和激勵機制并重,注重個人價值實現
志愿服務活動中有效的監督機制和激勵機制,對志愿服務活動的長效機制起到促進作用。大學生志愿者所參與的志愿服務工作,大多屬于公益服務,需要志愿者付出大量的耐心、恒心和細心,需要高標準、嚴要求,否則志愿服務的水平和質量很難得到保證。參與志愿服務的學生,大多數都能認真對待志愿服務,能遵守相關志愿者制度和守則。但會有少部分的志愿者行為散漫,無視規則,對待工作馬馬虎虎,敷衍了事。所以,可以通過對服務對象反饋和抽查的方法加強對志愿服務活動的監督,促使大學生養成對服務對象負責任、對社會有擔當的良好習慣。
(三)積極推進志愿服務專業化為主、兼顧多元化的發展策略
醫學生志愿服務者群體在醫學專業性上的優勢明顯,一方面能彰顯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價值和意義,另一方面也能傳播與普及志愿服務的文化理念和行為方式。醫學生通過自身所學的醫學知識向服務對象提供健康護理方面的幫助,并給予他們心理上的慰藉。在志愿活動中,從健康和心理層面上提供幫助,絕大多數人對于醫學生這個特定身份有著極大的信任且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依賴,使志愿者能更有效地服務他們,切實解決他們的所需。將醫學專業知識運用到志愿服務中能提高醫學生的專業素養,對其自身溝通能力、職業奉獻精神的培養有所裨益。此外,醫學生在注重專業化服務的同時,也應兼顧志愿活動的多元化,拓寬視野,更好地走入社會。醫學生更是社會上的一個群體,在志愿活動中還需要運用到醫學以外的知識。這就要求組織方對于志愿者前期培訓更加規范化、系統化,志愿者對于活動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到服務的質量,能有效避免志愿服務流于形式。
(四)提升志愿者自我認同感,推動志愿服務的長效發展
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志愿服務活動,通過服務社會幫助他人來實現自身價值。自我認同感是志愿服務過程中對自己身為志愿者這一身份的認同。只有積極的自我認同才能提升大學生對志愿活動的激情與熱情, 使他們以更加飽滿、熱情、健康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志愿服務活動中, 從而進一步保證志愿服務工作的可持續性與長效性。有研究表明, 大學生能從志愿活動中感受并收獲快樂, 這是同學們積極主動參加志愿服務的主要心理原因之一。因此,志愿組織方可以通過一些途徑使志愿者收獲快樂,增強自我認同感。例如,建立長期的志愿者服務基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在長寧區華陽敬老院建立“社會工作服務基地”,樹立“天使在行動”等品牌志愿者服務隊,還可在志愿服務中營造儀式感,定制活動志愿服務文化衫、徽章的設計發放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認同感,從而推動志愿服務的長效化。
五、結語
志愿精神倡導志愿者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志愿服務的自愿性、奉獻性、公益性、服務性、組織性、紀律性、價值性等,其特性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觀的內在要求。通過開展各類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工作, 可以達到促進和諧社會的目的,同時也可以提高公民服務社會的意識, 更是增強大學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信心和責任感的有效途徑。而如何推動醫學生志愿服務的長效性,則需要通過實踐努力探索出一條最佳的道路,這是需要我們共同面對的課題。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常娜.高校志愿者服務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
[3]張紀花.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激勵機制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2009.
[4]鄭慶秋,王姝.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探析[J].價值工程,2011(08).
[5]唐曦.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構建[D].寧波:寧波大學,2013.
責任編輯:彭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