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德++陽原源++江文亞



[摘要]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全面實施,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已經成為城市規劃領域的重點研究課題,文章以珠海市香洲城區為例,梳理珠海市香洲城區教育設施的現狀,并通過基于人口的設施缺口量和基于空間可達性的網絡分析,確定設施的缺口數和缺口分布,為香洲城區城市更新單元內應配套的設施數量和設施分布提供依據,為也后續的城市更新單元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教育設施專項規劃等相關規劃提供重要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城市更新;教育設施;網絡分析;珠海香洲城區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1063
1引言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加速,“城市病”問題逐漸凸顯[1]。為突破城鎮建設中土地資源的瓶頸,城市規劃的重點已經逐步從“增量擴張”轉向為“存量優化”[2-3],另外,隨著黨的十八大以及中央新型城鎮化工作會議的召開,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布局已經成為當前城市規劃研究的重要課題。但在CNKI文獻總庫中輸入題名關鍵詞為“城市更新+公共服務設施”或“三舊改造+公共服務設施“的文獻僅為2篇[4-5],學術界對于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對于公共服務設施的研究較少。
目前,有關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擴大公共服務設施的受眾;二是實施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全覆蓋,即基于GIS的網絡分析。這兩者都過于片面,筆者認為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布局一方面要考慮設施量的訴求,另一方面也要考慮設施的空間可達性,綜合考慮人口密度、道路網密度等,通過兩者的相輔相成,才能實現更為科學的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
因此,本文以珠海市香洲城區的教育設施布局為例,從基于全口徑人口的數量以及基于道路網密度的可達性兩個角度,分析香洲城區教育設施的理論布局,并結合城市更新規劃,確定更新單元內應配套的設施數量。
2概念界定
21城市更新
所謂“城市更新”,是一種將城市中已經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社會生活的地區作必要的、有計劃的改建活動,是城市資源的重新配置,也是城市眾多階層和社會群體的利益調整。
22公共服務設施
城市公共設施建設體現了一個城市的文明與發展程度,反映著居民的生活質量,按照《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城鄉規劃部分(2013年版)》規定,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包括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商業服務、金融郵電、社區服務、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以及其他八類設施。本文所指教育設施為社區級教育設施,包括中學、小學和幼兒園。
23地理網絡分析
網絡分析是空間分析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依據網絡拓撲關系(實體之間的連結與連通關系),通過分析網絡元素的空間數據、屬性數據,對網絡的性能特征進行多方面的分析計算,通常,網絡分析涉及路徑分析、地質匹配、資源匹配等應用模型。
3研究內容
區域概況:珠海市位于中國南部,珠江口西岸,瀕臨南海,東與香港水路相通,南與澳門陸地相連,西鄰新會市、江門市,北與中山市接壤。香洲城區位于珠海市東部,是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金融中心,陸地總面積300平方千米,全市總人口101萬人。
數據來源:本文所需數據包括空間數據、社會經濟數據,其中空間數據來源于《珠海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2012—2020)》以及香洲城區各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社會經濟數據來源于《珠海市城市總體規劃修改(2015)》。
31教育設施現狀
目前,香洲城區共有社區級教育設施182所,其中:公辦學校共41所,初中14所,總建筑面積約20萬平方米,共514個班;小學32所,總建筑面積約31萬平方米,共919個班;民辦學校15所,總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主要設在中心城區西部的城鄉結合部,前山、上沖等地區;幼(托)兒園共125所,其中幼兒園106所,總建筑面積23萬平方米,托兒所18所,總占地約35公頃,總建筑面積約1萬平方米,合計705班,見圖1。圖1現狀教育設施分布狀況
32基于網絡分析的缺口分析
以道路網絡為載體(包括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通過對道路網絡進行地理分析和模型化處理,構建各類設施的服務區域,并結合人口的分布情況,對中心城區的社區型公共利益配套設施的均等化情況進行考量。按照教育設施相關設置標準:初中服務半徑為1000m;小學服務半徑為500m;幼(托)兒園服務半徑為100m,最遠可服務300m。見圖2。
33基于人口容量的缺口分析
按照平均的思想,假設香洲城區初中均為24班,小學均為24班,幼兒園均為6班。
(1)確定設施配置的標準。本次供給標準的設置綜合考慮《珠海市劃撥用地控制指標》(省標)、《珠海市城市規劃技術標準與準則》(市標)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城鄉規劃部門(2013年版)》(國標)。
用地面積的千人指標配置標準。現狀千人指標與珠海市標準基本持平,但低于省劃撥用地標準,見表1。表1用地面積的教育設施千人指標
教育設施現狀(88萬人)天津杭州青島初中43380414~460836836小學89167650~75014201420幼兒園34112280588730國標1000~2400省標珠海標準630515952857288288
建筑面積的千人指標配置標準。現狀初中及幼兒園低于珠海、杭州等標準,原因是珠海的公共設施容積率、建筑密度、限高等要求較為嚴格。見表2。
(2)缺口分析
據前,香洲城區現狀初中20所,共648班;小學47所,共1332班,幼兒園124所,共705班,缺口分析結果如下表4所示。
34公共設施配套指引
片區配套差異化。老香洲、新香洲配套設施較為完善,重點在于設施質量的提升;拱北、吉大位于城市的核心地帶,重點在于高標準配套各類設施;前山、上沖是未來中心城區重點拓展區域,土地資源較為充足,應做好配套設施先行工作,優先保證各類配套設施的增量。
配套時序互補性。城市更新范圍的用地將陸續列入年度更新計劃,是中心城區優先改造的區域。本次研究預測了各類設施的缺口總量,結合現狀設施服務區分析,優先在城市更新范圍內解決迫切需要設置的設施,其余的設施在更新范圍外解決。
4結論及展望
綜上,筆者以珠海市香洲城區教育設施為例,分析了基于人口和空間可達性的設施缺口,并結合城市更新工作,提出了更新單位內應配套的設施數量和設施布局,為后續的城市更新單元規劃、教育設施專項規劃、控制詳細規劃及相關規劃等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義。
隨著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全面實施,以人為本的規劃被頻頻提及,作為體現人本原則的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工作已經成為當前規劃界面臨的重點任務。另外,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在城市規劃中不斷滲透,利用信息化技術、大數據思維、三維仿真模型,建立科學豐富的基礎數據庫,對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的多模型多方案模擬必將是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研究的重要發展方向,從而為城市管理者提供更為科學和直觀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周曉,傅方煜由廣東省“三舊改造”引發的對城市更新的思考[J].現代城市研究,2011(8):82-89
[2]鄒兵由“增量擴張”轉向“存量優化”——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轉型的動因與路徑[J].規劃師,2013(5):5-10
[3]石愛華,范鐘銘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挖潛”的建設用地規模調控[J].城市規劃,2011(8)
[4]陳兵棗莊城市更新過程中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布局優化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學院,2011
[5]鞏岳基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城市居住空間更新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