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潔++劉建璋
[摘要]改革開發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迅速,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但是城鄉之間的差距依然很大,這種狀況同黨和國家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很大差距,影響到農村整體基層組織正常工作的開展。為此,文章通過對我國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困境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村發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1250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戰略方針。十七大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十八大提出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農村組織建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小農經濟現象在我國依然普遍存在,農村個體經濟在抵御各種風險、學習農業新技術等方面的能力較低,無法形成農村規模經濟,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成為了改變這一局面的必然選擇,而當前我國這一組織的發展狀況并不樂觀。
1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困境
11認識不足,合作意識淡薄
對經濟合作組織的認識不足,這是導致我國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滯后的首要因素。首先,小農經濟思想在我國存在數千年,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難以從農民意識中迅速剔除,習慣性發揮家庭經營的積極性,而與集體合作相對立。其次,“一大二公”給農民留下深深地傷害,以為合作經濟會走上人民公社的老路,對合作經濟有害怕的心理。不僅農民本身對合作經濟組織的認識不足,很多農村干部對此也缺乏認識,認為合作經濟組織會影響到原有組織的建設和作用的發揮,也就是“合作組織的發展缺乏領辦人”[1]。所以很多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后缺乏很好的管理及有力的引導。這種農民和農村領導干部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認識的不足嚴重地制約了組織的發展。
12制度安排缺失,管理欠規范
衡量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規范性首先要看它是否遵循合作社的基本原則及遵循的程度。按照經典合作社理論以及國外新一代合作社的實踐,合作社的基本制度安排至少應當包括入社自愿、民主管理、服務社員、利潤返還等原則。[2]而就我國目前來看,大多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只是具有合作社原則某些因素,有的甚至是不符合合作社的基本原則。比如在管理方面,羅虛戴爾原則中的“一民一票”的原則很難真正地貫徹,合作經濟組織的管理和決策權大都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普通民眾作用不大。另外,組織內部沒有建立完善的運行章程,產權制度混亂,職責迷糊,使得組織的民主氛圍不濃厚,活力不足。當發生糾紛時,各自維護自己的利益,嚴重影響了組織的健康運行。
13法律地位模糊
合作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法律的保障,而我國只有在2007年頒布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并沒有其他完善的合作經濟組織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地位模糊,嚴重地影響了組織的發展。為此,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與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關系得不到明確的界定,組織注冊單位五花八門,“身份”也讓人們產生質疑,有的優惠政策得不到應有的落實,使得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規范性、合法性和社會信用度遭到嚴重的損害,迫使很多合作經濟組織去尋求政府或者其他有實力組織的保護,導致自身的獨立性嚴重受影響。注冊單位的混亂導致組織在遇到問題時,部門之間互相推卸責任,使得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得不到應有的保障,發展的路徑障礙重重。
14組織發展緩慢,缺乏政策支持
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前半期發展最為迅速,可是90年代后期就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從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現狀來看有很多不利因素造就了這種停滯的發展狀態。首先,農民的合作意識淡薄。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人民公社化極大地損害了人民的利益,民眾對合作經濟組織的性質認識模糊,使得民眾“談合色變”,而無法真心投入到合作經濟組織中。其次,現有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功能單一。在我國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中大多是進行技術交流,其他的服務功能少,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最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缺乏政策扶持和適宜的環境。由于法律地位模糊,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時的注冊單位都不能確定,有的甚至不具有法人地位使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不能開展活動,很多優惠政策大多是一紙空文,很難落實到實踐中。
2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問題的對策
21加強合作教育,全民要素合作
針對我國農民對合作經濟組織的認識不足問題首先要進行全方面的教育,加強合作社基本知識的宣傳和教育,這其中切勿使用行政手段推動。其次,在準備要開展合作經濟組織的地區,對農民進行基礎知識的教育,使其明曉組織的性質,增強合作意識。在已經開展合作經濟組織的地區,對管理人員進行組織制度和管理經營的教育,增強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運行的規范性。此外,要全民要素結合,調動農村全方面參與到合作經濟組織的運行中,這包括農業生產的初始環節、中間環節和后期環節,也就是說農民要參與到組織運行的各要素中。
22制定具體政策,構建政府扶持框架
雖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以農民為中心的,但是政府要做好保障的功能,要給予一定的政策和經濟的支持。合作經濟組織是社會弱勢群體的組織,有助于實現社會公平,緩解社會矛盾,因而扶持合作社是世界各國的通則。[3]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是整個國家發展的基礎。中國農民為國家的發展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因此,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舉措。政府在制度政策和采取扶持措施時要注意遵循民主原則、協商原則、制度原則和市場原則,一切以農民為中心,以民利為著重點,為民服務,造福于民。
23健全法律支撐體系,做好保障工作
現階段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法律很少,不可避免地是農民參與組織有所顧慮,所以要在現有法律的基礎上加大立法工作,加快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制度建設,使組織的運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首先,國家要制定適合全國的統一性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法律,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法治化、制度化,“提高公務員職業素質,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原則”[4]。此外,各地要在國家法律之下,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適合當地的具體制度,尤其是具體的扶持策略,在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給農民經濟組織切實可行的支持。
24改善內部管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自《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后,我國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數目增長加快,但是很多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使真正的發展緩慢,同時很多組織的內部管理混亂,“農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在采購、銷售、投資、分配積累、負債等方面,要建立十三項內控制度;根據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要求,要設置十三本賬、三個登記簿、五個報表”[5],但是實際上并非如此,所以加強組織的內部管理,整頓民主管理制度,規范財務制度,建立人員任用等配合制度勢在必行。其實,組織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扶持,宏觀上國家要為組織的發展提供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在稅收和金融上給予優惠,探索適合農村發展的金融產品。[6]在微觀上加強教育培訓體系和技術支持,給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提供精神和物質的支持。
參考文獻:
[1]石秀和,經庭如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中的政府行為及制度選擇[J].湖北社會科學,2009(10)
[2]傅晨中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形式與制度變遷[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3]才慧關于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2(15)
[4]曹俊杰,高峰工業化和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2(9)
[5]肖建華財政保障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機制與政策體系[J].宏觀經濟管理,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