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音++王玉玲
[摘要]文章以習主席《在北京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學習背景,主要總結了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內容,其廣泛、豐富、新穎、燦爛為新文化的重要特點。
[關鍵詞]多元;承續;互補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1156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歷了悠久的歷史發展,形成了當代的燦爛文明,即它是以中華本土文化為主體的厚載儒家、傳承道法的精華。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具有豐富的特點。
第一,文化的多元性。五十六個民族除具有共同傳統文化之外,每個民族又有本民族文化獨到的特點。再者,由于華夏大地廣袤,各地域、水域都有本地文化特色。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中華民族這些條件,這是我們的優勢。
第二,外來文化優秀的部分也融進了中華民族文化中來。現在可以經常看到外來文化的點點滴滴,例如西方的節日文化、餐飲文化、音樂、美術等,亦成為我們社會文化的一部分。
第三,中國古代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們民族的驕傲。從夏商周,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到封建王朝的更迭演化,無不伴隨著文化的發展與更新。因此我們這個民族被稱為人類四大文明古國之最。如今,世界上已上百個國家開辦了孔子學院,作為學習和研究中國文化的基地,可見我國民族文化對人類的影響之大。
第四,“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的文化事業快速地發展起來。改革開放后,隨著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文化事業更是與日俱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復興中華民族的交響樂章,全國各族人民在這雄渾的時代交響曲中精誠團結,共筑中國夢。遍布全國城市鄉村的新穎繁榮的大眾文化成為我國當代文化的重要元素。
上述幾個方面,交相呼應,互相補充,形成了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多元性。似大江滾滾匯成巨大的洪流,演繹著中華現代文明。
首先,社會主義新文化是多樣性的文化。
多元性文化必然產生多樣性文化。文學界、藝術界、哲學界等各領域都出現了百花爭艷、絢麗多彩、百家爭鳴的和諧局面。用各種形式各種體裁給人民以精神營養,促進民族素質提升,哺育表現時代最完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改變落后的,培育和扶植先進的,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促進和帶動現代化的建設。
其次,社會主義新文化是具有承續性的文化。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的精神活動是以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以及社會制度的性質為轉移的。作為上層建筑的精神生產是以物質生產方式的生產決定的,它決定著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全部過程,也決定著文化向更高級境界邁進的過程。因此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發展著的現象。基于這樣的理論,不難看出我國當代文化是從歷史文化的發展演繹過來的。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新生事物層出不窮,文化事業既繼承了民族文化的優秀遺產,又隨著時代脈搏的波動,大量的新形式、新氣象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這就是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新文化仍然有所承傳,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已經過去的歷史過程中產生并發展過來的,而不是從天而降的。所以,繼承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是自然和必須的。并且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有較長的發展過程,改革開放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都豐富創造了一些新的文化內涵。因此,社會主義新文化是有繼承性、連續性、銜接性的,并且還會將有益的文化內涵傳承下去,保持中華民族文化的先進性。
最后,新文化是互補性的文化。
前述已看出,社會主義新文化是多元性,多樣性的,既有本土的,又有外來的;既有古代的,又有現代的。這樣多彩的文化現狀主觀上自然會產生互相補充,互相借鑒,取長補短,促進發展。縱觀當今的文化領域,開拓創新,洋為中用,各種形式的作品已很常見。芭蕾舞搬上中國舞臺,歐洲的美聲唱法與中國西北民歌的混搭串燒,交響樂為京劇伴奏等都獲得成功。甚至非洲文化,美洲拉丁系列的文化,也亦在中國出現并且受到廣大青少年的青睞。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互補過程中必須遵循一個前提,那就是要傳播中國價值觀,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精神。防止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及崇洋媚外的悲劇。
其他幾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第一,普及與提高的話題。
普及,無疑是讓文學藝術大眾化。民間的也好,文人創作的也好,如魯迅先生早就說過的,最重要的是大眾至少能夠看。倘不然,即使造出一個大眾語來,也還是特殊階級的獨占工具。這里說的是大眾文化。目前各地流行的文學的,藝術的,曲藝的大眾化的東西不少,或有一些舊瓶裝新酒的,也還是大眾化。重要的是把大眾化的東西繼續推廣,擴散到連舊瓶裝新酒的大眾化都沒有的地方去,填補空白,這是普及的任務。
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要出精品。文化作品所以精就在于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這些指導思想就是要求社會主義新文化要提高質量,提高品位,滿足人民大眾日益強烈的更高的需求。廣大的文藝工作者已經作了許多提高的工作,作家莫言先生獲得諾貝爾獎,給中國人民爭了光。歌唱家宋祖英能夠站在世界頂尖級的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中國歌曲,國家愛樂樂團也經常在大學校園演奏經典的無標題樂章,深受很多高層次文化人的歡迎。這些都說明了我國文藝提高方面是有成效的,但空間還很大,需要文化工作者繼續努力。
第二,關于通俗與低俗的問題。
當前的文化領域實實在在存在著魚龍混雜的現象,混淆了通俗與低俗的概念。通俗,是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來反映大眾的、健康的人民的心聲和人民的精神面貌,表現社會的主題,這是廣大文藝家應該做的,是接地氣的一面。但與此同時,一些文藝工作者不恰當地理解了接地氣的內涵,以為平鋪直敘的照相機式的原理反映生活,并且不加選擇地反映生活中低俗的一面。在文學作品中,大段大篇的低級方言俚語,臟話粗話不堪入耳,低俗的肢體動作不忍目睹。近年來這種現象也是屢見不鮮。這是對通俗的歪曲,是一種誤區。需要知道文藝不單是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高于生活。正如習主席所說,單純的感官娛樂并不等于藝術上的精神快樂。要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抒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和時代進步的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和崇尚之美,使人民看到前進的方向,看到光明。這才是通俗真正的含義。
第三,需要注意本土文化和引進文化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引進,世界許多其他國家的文化也涌進了中國大地。青年人對外來文化情有獨鐘,追捧不已,稱為時尚魔登,例如常見的霹靂舞、張牙舞爪、披頭散發、歇斯底里。又如音樂界稱為通俗唱法的鬼哭狼嚎、聲嘶力竭、腳亂蹬手亂指,連演唱者本人也不知某些動作是啥含義,如此等,充斥著大好的文藝舞臺。筆者認為,這并不是好的文化,這和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是格格不入的。中國本土文化是儒道合一的,多是高雅斯文,或有些剛烈的也剛烈得英俊。如果把中華的斯文和外國的暴戾硬捏到一起,必然會出現一個不倫不類的畸型,給我們的民族文化罩上灰塵,污染了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只有認清了主與客,用優秀的外來文化豐富我們的民族文化,我國的文藝才能更好地繁榮和發展起來。
第四,關于歌頌與批評的問題。
不言而喻,文藝是反映人民心聲的,要歌頌人民,歌頌時代,歌頌美善,鼓舞人民的斗志。這永遠是社會主義新文化的主旋律。
與此同時,也要重視文藝評論工作,即允許批評,允許爭論,營造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氛圍。列寧一百多年前就指出,把文學批評也同黨的工作,同領導全黨的工作更緊密地聯系起來。通過批評和爭論來提高我們的文藝質量。文藝評論能促進文藝內涵的提升,使文化的內容更充實,形式更完美,才是促進和繁榮我國文化事業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張玉蓉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特征的新思考[J].中國市場,2008(5)
[2]孫振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中國市場,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