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榮
[摘要]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為此領導干部要充分認識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概念及關系,深刻理解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重要性,并不斷樹立法治理念、提高法律素養、完善政績考核和選拔任用機制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關鍵詞]法治思維;法治方式;領導干部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218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在黨的政治報告中確立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新時期領導干部治國理政能力提出的新標準、新要求。那么,如何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問題。
1充分認識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概念及關系
就行政領域而言,法治思維是指行政管理主體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運用法律精神、法律原則、法律邏輯和法律規范對各種社會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和形成結論、決定的思想認識活動與過程。而法治方式是指行政管理主體在法治理念以及法治精神的指導下通過制定、執行法律、法規和規章,運用法律創設的制度、機制和程序推進改革發展,處理各種社會問題,實現科學發展的措施、方式和方法。法治思維強調思維的定式,突出行政管理主體對法治的理念、精神、原則和邏輯的認識,在思想層面提出了明確要求;法治方式強調行政管理主體的各種措施、方式和方法的規定性,突出法治實踐和行為準則,在操作執行層面提出了明確要求。
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法治思維是法治方式的前提,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維的保障。沒有法治思維就沒有法治方式,如果滿腦子都是人治思維、專制思維、特權思維,其行為方式必然會出現以言代法的家長制、以權壓法的官僚主義、徇私枉法的貪污腐敗等現象。沒有法治思維,依法治國就只能是一句空話。沒有法治方式,法治思維則難以保障。如果在一個缺乏依法治國的方式、機制和體制的環境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多數人就可能不具有或者不習慣于進行法治思維;即使具有較高文化程度和較高思想覺悟的人,可能由于缺少專門的法治思維訓練或者法治環境約束,也可能不具有或者不習慣于進行法治思維。
2深刻理解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重要性
十八大報告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進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這一重要論述是黨中央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的一個新的戰略部署,是我國今后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指導思想和嶄新的工作思路。因此,深刻理解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1)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標準。法治是迄今為止人類能夠認識到的最佳治國理政方式。法治思維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法治方式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法治思維和方式的運用直接決定著依法治國的進程,法治國家的建立,決定著我們黨能否依法執政、政府能否依法行政、司法機關能否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職權。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2)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需要。首先,市場經濟主體需要依法確立。市場經濟是自主性經濟,它要求執政者以法律確認市場主體,確保其獨立性和自主性。其次,市場經濟秩序需要依法維護。市場經濟是競爭性經濟,一切市場主體不論自然人或法人,不論大企業或小企業,不論其所有制的性質均以平等的資格,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競爭。最后,市場經濟環境需要依法改善。市場經濟是開放性經濟,我國的產品要走向世界同時要吸引外國的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和流動的資金,國家必須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創造和改善對外開放的法制環境和條件。
(3)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是啃硬骨頭的工程,是挺進深水區,打破原來利益格局,讓社會發展、人民幸福的大事。只要我們運用法治思維,堅守法治方式,就能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現錯誤,少走彎路,把對路走好,因為法治是規矩,是標桿、是燈塔、是航標、是矯正器。只要讓改革在法治的規范中運行,在法治的軌道上前進,就能走直路、走近路,更好地實現改革的宏偉目標。
3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對策如何在“法治思維”的支配和影響下,運用具體的“法治方式”來“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既不能畏縮不前、灰心喪氣,也不能盲目自大、胡沖亂撞。那么,如何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呢?
(1)樹立法治理念,提高運用法制思維的能力。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依法治國、公平正義,以人為本、以法為尊、保護人權、依法治權等法治理念,不斷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公開的法治價值,使領導干部能自覺用法治理念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推動工作,自覺而堅定地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法治思維的養成特別是法治能力的提高,關鍵靠實踐。各級領導干部在領導和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一定要放下身子、躬身實踐,凡是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第一原則就是按法律辦事,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律規定;沒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治原則、法治原理。同時,要深入法治工作第一線,注意剖析個案,善于總結經驗教訓,從而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2)采取多種形式,提高領導干部的法律素質。長期以來,法治缺乏應有權威,一些法律形同虛設,法律實施效果差,一個重要原因是全社會的法律意識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法治觀念有待加強。首先,領導干部要有一個良好的自覺學習習慣,通過學習增強法律知識,始終牢記法律底線不可觸碰、法律紅線不可逾越。其次,要加大培訓方面的投入,通過培訓豐富領導干部學法、用法、知法、守法的內容,提高領導干部法律意識和法治思維能力。就目前來看,我國80%的法律、所有行政法規和90%的地方行政法規都是由政府機關執行的,這就必然要求領導干部了解和掌握大量的法律法規。最后,通過法律“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鄉村”等工作載體,潛移默化地影響領導干部的法治思想,增強領導干部對法的認知,形成法制意識,提升法律修養。還可以通過外出考察、掛職鍛煉等方式,使干部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磨煉意志,積累經驗,增長才干。同時還要發揮各級講師團的作用,把法制宣傳作為講師團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以其獨特的專業優勢不斷提升普法層次,為普法工作增添新的活力和生機。
(3)完善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和選拔任用機制。建立法治建設工作機制,明確各級各部門法治建設目標、任務、程序、責任;要完善干部政績考核和選拔任用機制,將法治指標作為 干部考核和任用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識別干部的重要依據; 堅持獎懲并舉,真正使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成為一種硬標準、硬要求、硬約束。要對有法不依、濫用職權,造成嚴重損失后果者,依法問責處理,絕不姑息;要定期向社會公布年度各級各部門法治建設考核結果,接受社會各界的廣泛監督。通過加強激勵約束機制建設,督促干部真正做到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辦事,決不允許以權壓法、以言代法、徇私枉法。
總之,執政實踐永無止境,執政能力的提高也永無止境。只有不斷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能不斷開創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