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摘要]發展低碳經濟受到世界各國關注,建設低碳城市已經逐步成為國內外的共識,低碳浪潮已經到來,但目前來看,發達國家和國內發達城市明顯走在前面,中小城市則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文章分析了中小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的研究背景、當前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問題,提出走低碳發展之路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最終實現經濟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三贏”。
[關鍵詞]低碳經濟;中小城市;對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1213
1中小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的研究背景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近百年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中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溫平均值,近50年變暖尤其明顯。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出現了明顯變化。與此同時我國的霧霾問題日益嚴重,呈現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的特點。霧霾問題是我國快速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不斷積累的環境問題的集中顯現,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產業過度發展,產業布局不合理,污染控制力度相對不足等問題,導致大氣污染排放量超過了環境容量。
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在繼續采取綜合治理措施的基礎上,積極推進低碳經濟發展。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又一次經濟發展方式變革。
2009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我國到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的整體目標,國家“十二五”規劃進一步明確了階段性的節能減碳目標。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把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作為重點。在未來20年,中小城市將成為提升城市化質量、推進城市化加速發展的主要戰場,中小城市低碳發展也就成為我國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等理念和行動的重要部分。中小城市不具備大城市的政治優勢和歷史機遇,其低碳發展面臨更多的挑戰,中小城市只有根據自身特點、基本能力和資源稟賦才能探索出適合自身的低碳發展道路。
2當前中小城市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問題
21傳統粗放式的經濟模式亟待改變
雖然很多中小城市對低碳發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渴望,但它們卻必須在長期的低碳發展目標和短期的GDP增長目標之間做出平衡。中國走的一直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小城市更是如此,石化能源燃燒所排放出的污染物更是相當之高。尤其是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逐漸加快對能源需求更加之多,使得中小城市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更加依賴傳統經濟。
22技術水平的限制
中小城市主觀上想轉型為低碳城市,但客觀上也受到技術水平的很大制約。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遇到的最大瓶頸,制約經濟發展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因素是科技水平低,低碳技術開發和儲備不足。無論是廢棄物處理、節能降耗技術開發,還是對資源深度開發,都離不開技術和設備投入,沒有先進的技術工藝發展,發展低碳經濟無從談起,因而技術發展制約著中小城市低碳經濟的發展。
23產業結構亟待調整
長期以來我國走的是粗放式的發展方式,我國的產業結構在全球中是最低端位置,出口的商品幾乎全是勞動密集型商品,能源利用率非常低,重化工業比重過高,使得產業結構嚴重失調,從而導致了大量廢氣染污物的排放。
三個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也是低碳經濟發展狀況的一個有力證據。當今我國還是第二產業占據主導地位,占到了總額的468%,第二產業,也就是工業能源消耗竟然占到了總能源消耗的七成以上,并且大部分都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生產模式,這種現象在中小城市尤為突出,導致了資源浪費嚴重,污染率很高,再加上有些中小城市仍舊有著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思想,使得第三產業的發展一直受到限制,低碳經濟的發展周期延長。
24低碳經濟的全面發展規劃尚不完善
大中城市的低碳發展規劃缺乏普適性,而針對中小城市制定低碳發展規劃缺乏引導性原則。中小城市低碳城市建設工作既存在不惜成本的現象,同時也存在資金缺乏的現象。地方政府熱衷開展試點示范,示范項目一結束,相關設施也閑置或荒廢,未發揮應有的作用。低碳經濟發展缺乏全面規劃,缺少發展低碳經濟需要的優惠政策和財政支持,尤其是所需資金渠道較為單一,現有的銀行貸款國家撥款國際資金來源分布未形成長效機制,金融機構和融資部門對發展低碳經濟支持力度很不夠,使得發展低碳經濟所需的各種要素未能形成一定合力。
3發展低碳經濟的科學對策
從建設生態城市的高度,遵循“三生一體”的理念探索中小城市低碳發展之路。“三生一體”就是生產、生態、生活三者融為一體,相互通融、相互支撐、相得益彰。
31強化政府低碳治理職能
完善政府、市場、公民三方互動的低碳治理模式。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設中起引領作用,制定低碳城市發展規劃,促進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科研機構、媒體等多方合作,建設相應的監管制度。通過市場體系促進節能技術升級,形成低碳技術與低碳產品開發的市場環境。建立低碳發展的市級政策法規體系,包括低碳產品優先采購,加大低碳財政稅收融資地方優惠力度,促進落后產能淘汰、節能技術改造和節能環保產品推廣等。
32集中有限資源,找準低碳發展切入點
中小城市低碳發展最有效的選擇應該是規劃先行,突出地方特色。在熟悉國家層面的低碳發展戰略、規劃和目標的基礎上,有條不紊地分步實施本城市低碳發展戰略。根據本城市的功能定位、產業定位以及各自的條件和資源稟賦,建立自己獨有的低碳品牌,增加就業,吸引投資。
33優化產業、能源結構
(1)調整高碳產業結構,逐步降低高碳產業,特別是重化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有一種誤解認為,要發展低碳經濟就要拋棄鋼鐵、建材等高耗能的產業,因而不能發展低碳經濟。但我國處于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階段,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鋼材、水泥、電力等的供應保證,這些“高碳”產業是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帶動產業,也無法通過國際市場滿足國內的巨大需求,這些產業的發展有其合理性。要堅持嚴格的節能減排,推廣低碳工業技術,按照“減量化、資源化”原則發展循環經濟。全過程實施低碳管理,即從設計、原料采購、生產工藝、生產流程、倉儲運輸、制成成品、產品報廢與有效回收等全過程。充分考慮工業發展與環境承載能力,優化整個城市工業布局,淘汰落后產能,發展新興產業。新上馬項目要從立項的時候就考慮和實施低碳化,從源頭上改變原有高碳模式。
(2)發展高新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用高新技術改造鋼鐵、水泥傳統產業,降低GDP的碳強度。一是旅游業。很多中小城市都擁有較為豐富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旅游資源,可以發展低碳旅游。二是商業。零售業要增加低碳商品供應,按照集約化、生態化的標準合理規劃商業布局,對現有各類市場加強環保監管。三是生產性服務業。結合本城市的工業發展需求,可以發展現代物流業、信息服務業、金融業、會展業、中介服務業等。
(3)優化能源結構。中小城市往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缺乏大規模推廣應用低碳清潔技術的經濟條件。但中小城市天然氣、地熱、風能、水能、農村沼氣等清潔資源相對豐富,開發利用清潔能源潛力大。根據國家發改委《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應用要形成較大規模。即:建設30個新能源微電網示范工程;建設100個新能源示范城市和200個綠色能源示范縣;沼氣、太陽能、生物質能氣化等可再生能源在農村的入戶率達到50%以上。這一政策無疑體現了政府對于在中小城市發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扶持。
34建立低碳金融體系,支持企業節能減排
一是成立相關的擔保基金、擔保機構,擴大政府引導資金的規模。以“嚴格標準,同等情況比周邊城市優惠”的原則制定本市節能減排配套政策;二是將環保評估的審批文件作為授信的必備依據,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信貸投入;三是充分利用本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平臺,在有效防范信貸風險的前提下,加大對節能環保企業和項目的信貸支持。
35培養公民低碳理念,增強全社會節能減排意識
推進低碳發展,需在全社會樹立低碳生產觀和生活觀,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源。我國的二氧化硫、煙塵80%以上是工業部門排放的,生活排放所占的比例低于20%。大氣污染物排放還有兩大源頭:一是農業廢棄物焚燒。我國每年約有64億噸的秸稈被焚燒,這在東部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此外,地膜焚燒污染也很嚴重。二是城鄉生活垃圾隨意焚燒。有相當數量的城市生活垃圾被運到農村隨意焚燒,每年有上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也被隨意棄置,很多被就地焚燒。消費觀念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行為,因此要向低碳化方向引導人們的消費觀念。政府要在全社會大力宣傳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對人們的消費活動進行有意識地、合理地、科學地引導,倡導形成綠色消費、綠色經營的理念,引導人們的消費觀念向低碳、生態、健康的方向轉變,使之消費行為向低碳化方向轉變,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周游等你不可不知的低碳生活方式[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
[2]黃國勤,黃依南低碳經濟及其國內外的新進展[A].2010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一卷)[C].2010
[3]彭應登,田剛,張中華,等“十二五”期間北京市低碳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與主要任務[A]2010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一卷)[C].2010
[4]馬馳,丁俊慧基于低碳經濟的旅游業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2009(7)
[5]鄒驥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探索中國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