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元瑞++田成志
[摘要]90后新生代農民工是指出生在1990年以后,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村戶籍勞動力。他們是新時代下成長起來的一個特殊農民工群體,擁有著老一代農民工問題的傳承,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文章通過對成都市溫江縣永寧鎮90后新生代農民工回鄉就業情況的調查,運用隱性收益視角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回鄉就業傾向、就業狀況、就業發展等方面進行分析,找出影響90后新生代農民工回鄉就業的隱性收益因素,對于當前吸引技術型勞動力投入西部開發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隱性收益;回鄉就業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1241
1永寧鎮90后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就業狀況調查主要內容此次調查以溫江縣永寧鎮王家碾村、永福村和北林子村等村中返鄉時間為2011年以后的90后返鄉農民工為主要對象,總數150人,其中女性60人,占比為40%,男性90人,占比為60%。年齡選取在18~25歲的90后農民工,其中有配偶者68人,占45%;未婚者82,占55%。
11永寧鎮90后新生代農民工在本地務工的職業分布及工作角色在本次調查的150位90后新生代農民工中,有113人在當地擁有穩定的就業崗位,占總數的753%,剩下的37人沒有固定的工作。在擁有穩定就業崗位的人數中,絕大多數是從事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占比為911%,主要分布在以下職業中:在第二產業中,普通工人(即體力工人、雜工)占比224%;技術型工人(即水電工、泥瓦工、木工等)占比358%;第三產業中,服務員、促銷員、廚師、美發等服務行業占比為308%,管理者如經理、車間組長等占61%;第一產業從業人員較少,從事農業生產的只占就業總人數的49%。
在這些就業人群中,我們按照長期工、臨時工、個體經營戶、家庭幫工、其他五大職業角色進行分類,其中455%是屬于擁有長期合同或雇工協議的工人,無長期合同的臨時工比例為193%,其中個體經營者為287%,還有人從事屬于家庭幫工性質的有償勞動,約占46%,剩余19%選擇了其他。
12永寧鎮90后新生代農民工回鄉就業的原因和途徑
在此次調查中,90后新生代農民工選擇回鄉就業的原因和途徑是調查的重點,通過對150個90后農民工的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33人認為是因為東部城市地區的錢越來越難掙,占比為220%;38人認為回鄉是由于永寧鎮的就業條件比以前更好了,已經沒有必要出去,占比253%;11人是因為原來的工作沒有了,被迫回鄉,占比73%;有3人認為回鄉務農是不錯的選擇,占比20%;17人是自己在外學到了技術,想回鄉自己創業,占比為113%;34人回到永寧鎮是為了方便照顧老人、孩子,和家人在一起,占比229%;5人只是為了出去見見世面,并不想在外久待,占比34%;5人是因為永寧鎮的工作薪資高于其在外務工地,占33%;其他原因的占25%,為4人。不難看出,其中絕大多數是自己主動愿意回鄉的,除去選擇“其他原因”的人數,比例高達869%,見下圖。
90后新生代農民工回鄉的就業途徑中,以自己聯系、親屬朋友介紹為主要的就業途徑,占比909%,是90后農民工回鄉找工作的主要途徑,而且是最為有效的途徑。
90后新生代農民工回鄉就業的原因
2永寧鎮90后新生代農民工回鄉就業的原因分析90后新生代農民工作為新生代農民工中的又一個細分,要進行研究就要對該群體有明確的定義。所謂“隱性收益”是指在工資、獎金、津貼、補助等工作所得的顯性收入(或稱名義收入)之外,所獲得的社會地位、心理滿足感、間接性收入等不易被人察覺卻具有較大影響性的收益集合。“隱性收益”是區別于“隱性收入”概念的,前者主要是后者的延伸和拓展,包含經濟學意義上的“間接性收入”“相對成本”等物質收益概念,卻又有自己獨特的社會學內涵,強調諸如“精神文化享受、環境優勢”等精神層面的收益。此次專門以微觀的視角來研究90后農民工回鄉就業的選擇傾向,希望能為以后對該群體的研究增加新的角度。
21在本地務工的實際收入與外出務工差異縮小
在這次調查的永寧鎮中發現,90后新生代農民工之所以要回鄉就業,是其中一部分人認識到自己在外地務工所得到的收入在某種程度上并不比在永寧鎮這樣的企業聚集鎮更多。“實際收入=名義收入/消費者物價=貨幣工資/價格指數”這一經濟原理,已經被永寧鎮的90后新生代農民工們所認識到了。多數人認為自己在東部地區打工所掙到的名義收入看來,并不如自己在成都周邊的工廠企業里打工的實際收入好多少,比如在調查中,56%的人就表示過“沿海地區掙的多,但物價太高。”“在上海打工拿4000元一個月,還沒有在成都的富士康里拿3000元過得舒坦。”等之類的話。這些說明永寧鎮的90后新生代農民工們通過在外務工,特別是北上廣地區的務工經歷,逐漸地感覺到這些發達地區的生活物價壓力,東部地區的高收益對他們來說伴隨物價的不斷升高而相對貶值,雖然總體上看,東部地區的實際工資收入還是會高于西部地區,但伴隨生活成本的提高,其對90后新生代農民工的吸引力會有減少。與此同時,西部地區,特別是成都、重慶這樣的西部大城市,物價水平指數較低,導致90后新生代農民工的名義收入雖比東部務工時更低,但由于成都地區的生活成本較東部更低,折算之后的實際收入跟東部比起有差異也能夠為他們所接受,而在有的技術型行業,因為永寧鎮本地區域內缺乏相關的技術人才,回鄉的技術型工人所得的實際收入甚至會比東部更高。[1]
90后新生代農民工因為父輩們積攢的財富,家中已有了較好的物質經濟基礎,故在他們外出務工的時候,不是以為整個家庭增收,提高貧苦的家庭境遇為目標的,更多的情況是為了個人的發展以及家庭幸福感的提升,更加強調精神享受和自由感。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并不愿意像父輩那樣為了集聚財富,而去壓榨自己的個人消費,犧牲享受機會。這種觀念的巨大差異,讓90后農民工們對東部地區的所謂高收入不再如老一代農民工那樣熱衷,從而選擇回鄉。
22家鄉的條件變好,遠期利益吸引90后新生代農民工
位于成都西郊的永寧鎮由于其獨特而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的民營企業入駐其中,據溫江縣永寧鎮鎮政府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入駐永寧鎮的民營企業總共24家,加上永寧鎮是成都市重點鎮,國際醫學城項目的所在地,現已有成都博奧、北京阜外、美國ICT等世界8家知明高端醫學機構紛紛落戶永寧鎮,中央軍委援建的四川省八一康復中心、芙蓉長卷已相繼竣工投入使用,這使得永寧鎮的經濟在成都西郊鄉鎮中屬于較好的。
90后新生代農民工也將家鄉經濟的發展看成了一個良好的契機,遠期利益成為了這些90后新生代農民工所期待的隱性利益之一。所謂“遠期利益”是指在短時間內不能實現,但能夠被人們合理預見,為人們在一定時期后帶來較大回報的收益集合。永寧鎮的90后新生代農民工便看到了這一點,整個回鄉的90后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有達388%的人是因為看到了永寧鎮經濟的快速發展,感覺自己能夠在家鄉有更好的發展,在本地務工的晉升空間更大,并且在將來獲得更穩定的工作和收益。而農民工社會地位獲得晉升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技術職稱的提高,即農民工獲得各類的專業技術、職業的職稱或證書,有利于該群體的長遠發展。[2]90后新生代農民工對此的思考也比老一代農民工更加透徹:自己在東部學到的技術已經變得非常普遍,技術優勢在這些地區逐漸喪失,導致他們難以在東部地區有晉升空間和個人發展;但回到本地后,成都地區既具有發達的經濟,同時相對缺乏諸多的技術型工人,這就給90后農民工們帶來了廣闊的成長空間和社會地位晉升渠道,這些“遠期利益”很直觀地擺在了他們的面前。
23鄉土文化環境的吸引力
鄉土文化環境的巨大吸引力,深深地影響90后新生代農民工的務工地選擇。中國農民工在外出務工時,與務工城市存在著心理隔閡和文化隔絕。由于中國一直存在著城鄉二元體系,傳統的戶籍制度讓農民與城鎮居民有了天然的鴻溝,而農民工是一群擁有農村戶籍的勞動力,來到務工城市后往往會受到當地的排斥或隔絕。而且這種現象從空間上看,是隨距離的遠近而呈正相關的,從西到東看,西部的農民工越往東部走,所受到的歧視和不公平待遇就越大。另外,農民工對自身的定位本身就是城市的暫居者,自己很想念家鄉的文化環境,只要賺夠了錢以后還是會回鄉的。
這些影響在回鄉的90后新生代農民上反映得非常鮮明,比起他們的父輩,90后新生代農民工是在一個經濟更發達、信息更膨脹的時代長大的,他們對于舒適生活的追求和自己尊嚴的維護表現出了較強的保護態度。在外務工的時候,90后新生代農民工也會經歷父輩們所遭受的文化隔閡和歧視,他們無法融入務工城市特別是東部大城市的文化圈子,使得他們備感孤立,而90后新生代農民工較強的自尊心讓他們又不愿意像老一代農民工那樣忍氣吞聲地在城市中賺錢,這就激發了他們想回鄉工作的想法。新生代農民工其實存在著“雙邊不融入”現象。他們既無法真正融入農村,也無法融入城市。[2]但這更多是在戶籍制度的角度上看。而從心理上說,受訪的新生代農民工覺得自己不算農民,而已經是有正式職業的工人,比起東部地區的文化隔絕和“不融入”,成都周邊務工讓他們很少感到排斥和壓抑。更加和諧熟悉的鄉土文化氛圍以及融入感,成了永寧鎮90后農民工們追求的生活目標之一。此外,在外務工的90后新生代農民工還會考慮到家鄉的生活習性,諸如飲食、氣候、鄉音等物質條件的優越性,這些對他們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隱性福利。
我們可以看到,隱性收益是永寧鎮90后新生代農民工選擇回鄉就業的一個重大影響因素,這一點可以運用美國學者ESLee的“推拉理論”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進行理論解釋。推拉理論是用于解釋人口遷移的重要理論,它認為:自市場經濟和人口自由流動的情況下,人口之所以遷移、移民之所以搬遷,是因為人們通過搬遷可以改善生活條件。[3]它首次劃分了影響遷移的因素,并把它分為“推力”和“拉力”兩個方面。ESLee認為,前者是消極因素,因為這些因素促使移民離開原居住地;后者是積極因素,因為這些因素吸引懷著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遷入新的居住地。在此來看,隱性收益其實就屬于“拉”的因素,90后新生代農民工看到這些隱性收益能夠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從而開始選擇從東部遷移回溫江縣永寧鎮,從而實現該群體的地區遷移。
而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只要低層次滿足,人就會向高層次進行追求。[4]具體來看,正是由于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老一代農民工的財富積累,新生代的農民工已經超越了“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這樣的低需求層次階段,他們也開始向更高級的需求層次邁進,“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開始成為了90后新生代農民工的追求,這也是隱性收益越來越成為90后新生代農民工所看重的原因所在,對于今后政府吸引勞動力建設西部經濟具有很強的借鑒性。
參考文獻:
[1]許傳新,王俊丹新生代農民工工作-家庭關系及其對離職傾向的影響[J].人口與經濟,2014(3)
[2]李強農民工與中國社會分層(第二版)[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3]lee,Everett SA Theory of Migration[J].Demography,1966(3),54,47-57
[4][美]亞伯拉罕·馬斯洛人類激勵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