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海燕
摘 要: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發生了重大轉變,開始由東西部地區的不平衡增長逐步向相對均衡增長轉變。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不斷深入,西部地區在發展開放型經濟方面已經初見成效,社會發展水平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改善。但目前看來,西部地區在特色經濟,尤其是特色產業發展方面還很不成熟。本文從西部地區的實際出發,對西部地區發展特色產業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嘗試性的提出幾點對策建議,以促進這一地區特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西部地區;特色產業;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經歷一個先擴大后縮小的過程,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發生了重大轉變,開始由東西部地區的不平衡增長逐步向相對均衡增長轉變。深居內陸的西部地區受其自然條件及國家政策的影響,在我國對外開放的進程中步伐明顯滯后。新時期,伴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實施,將會為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帶來空前的機遇。特色產業作為西部經濟的重要支撐,它的發展將對西部經濟起到一個很好的拉動作用。
一、西部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優勢和現狀
1.優勢
(1)資源優勢
西部地區深居祖國內陸,優越的地理狀況賦予了這一地區豐富的資源儲備,包括礦產、天然氣、石油、煤炭和水資源等各類能源資源蘊藏豐富且分布廣泛。獨特的資源優勢為西部地區特色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要素成本優勢
第一,西部地區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同東部發達地區相比,人均工資水平差異顯著。2012年西部城鎮人均工資水平為38586元,明顯低于東部地區。第二,土地的使用價相比東部地區而言則低廉的多。比如工業用地價格,根據《國家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格標準》規定,我國的土地級別劃分為15等,最低價標準從十五等的60元/m2遞增至最高的一等840元/m2。前者所涉及縣級單元全部屬于東部地區,后者涉及縣級單元中西部地區占比達到81.2%。充分體現了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土地利用狀況的差異。
(3)產業優勢
西部地區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賦予了其發展旅游業的天然優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需求逐步向精神文化需求轉變,作為第三產業的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從西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旅游收入與地方的GDP占比中可以看出,貴州省多占的份額達到18.9%;同時,包括西藏、云南、四川、重慶等在內的省份旅游收入同GDP的占比也大大超過10%,表明這些省(自治區、直轄市)旅游業發展為重要的支柱產業。
2.現狀
(1)特色農業的專業化生產和區域化布局初步形成
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地區根據各自不同的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特色農副產品結構得到了很好的優化,使特色農產品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通過培育優勢農產品,形成區域優勢,提高了農產品的競爭能力。2012年西部地區糧食產量15495萬噸、棉花產量370.5萬噸、油料產量933.5萬噸,分別占全國的26.3%、54.2%,27.2%。總體而言,西部重要農牧產品基地逐步形成。
(2)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和化學工業基地
2000年以來,西部能源和石化工業重點項目加快建設,裝備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重點企業競爭能力增強,特高壓輸變電設備國產化、大型鑄鍛件加工、核電裝備國產化、電子通信等領域重點項目建設步伐加快,西部地區各工業行業產值的絕對數不斷上升,食品及副食品、能源、機械等行業產值占全國的比重也呈上升趨勢。其中,能源行業上升幅度最大。但電子電器、紡織服裝、非金屬物資、黑色金屬和金屬物資的增加值占全國比重呈下降趨紡織服裝和金屬物資行業占全國比重到2010年均低于3%;醫藥制造、化工及石化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國比重相對穩定。
(3)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旅游業逐步發展成為新的增長點
截至2010年,國家在西部地區陸續批準了13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1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目前,西部已經基本形成了十大特色旅游區,培育出長江三峽、九寨溝、桂林山水、麗江、兵馬俑、敦煌莫高窟等-批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
二、西部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1.產業趨同現象嚴重
西部各省份產業間的互補性還很差,產業間的協調性不足,這樣的產業結構導致產業的特色優勢很難發揮出來,因此產業趨同現象比較嚴重。西部各地區不僅產業結構趨同,而且大多數的支柱性產業的很難集中起來,因而很難達到規模經濟的水平,使產業結構轉變和升級的難度系數進一步加大。面對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新技術革命的機遇,西部地區盲目追新和投資于新技術產業,造成了新一輪的更高層次上的產業趨同。從我國西部的工業化進程來看,首先,包括加工工業等在內的這類基礎性產業已經嚴重制約了西部省份的重化工業發展;其次,重工業的產業升級與改造也呈現出疲軟態勢。如果不對這類問題重視起來,不是著力于建立促進技術向生產力轉化的機制和環境,而是繼續把精力花費在對高新技術產業上,其結果必然會導致新一輪的產業趨同現在。
2.特色產業無序競爭嚴重
受到經濟利潤的驅使,西部各省份競相發展所謂的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陜西省30余家濃縮果汁加工企業大都集中在關中地區,有的相距僅十幾公里,競爭激烈,規模都很難做大。有的地區確定的主導產業數量太多,無法形成規模優勢。在有限的市場需求下,出現了企業之間爭原料、爭市場的惡性循環,導致銷路不暢、產品積壓、價格下跌、效益下降。同時,西部地區的龍頭企業小而分散,集中化程度不高。盡管已經形成了一批規模較大的特色農業龍頭企業,但這些龍頭企業仍然規模較小,科技創新能力低,帶動能力不強。優質農產品原料分散,沒有形成規模制約了龍頭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3.基礎設施和軟環境薄弱
基礎設施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起點,因此,在大數據經濟時期,網絡化的基礎設施是經濟發展的關鍵。自我國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各省市的交通條件雖然有了很大的改觀,但受自然條件的限制,西部形成網絡化的基礎設施體系尚需時日。近年來西部的軟環境建設有了很大改善,但受傳統體制束縛及西部長期形成的計劃經濟思想的影響,軟環境的徹底改善仍需時日。如政策法規的制定、對外招商引資的承諾條件仍缺乏穩定性和透明性,制定的優惠政策的落實仍存在問題,機構過于龐大、辦事效率低等問題也亟待解決。
三、西部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促進資源深加工,凸顯西部特色品牌優勢
在工業化進程中,東部沿海地區依靠其開放優勢,以工業加工為主導,相關產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雖然當前的西部地區也置身開放的關鍵時期,但受交通條件和經濟發展等因素的限制,西部地區在人才、市場等方面都居于劣勢。在當前這一時期,靠大幅的吸引外資來帶動自身的發展顯然不太現實,當務之急應當重點關注國內市場國內。同時,要想使西部地區起步的市場環境與東部地區加以區分,在日趨激烈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就必須選擇特色產業,凸顯品牌特色。
2.進一步完善西部地區的投資環境
只有不斷的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才能使西部地區的特色產業發展永葆生機、煥發光彩在西部逐步形成-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這就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為這類產業發展牽線搭橋,提高有利于特色產業優勢得到發揮的大環境,同時,可以通過相關政策的支持與指導,將引導機制與同自由市場的作用有機結合起來。較之投資的外部環境,投資軟環境的改變也并非易事,而這會讓投資者面臨的各類不確定性因素增加,進而畏懼投資。西部各省市為了改善軟環境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下大力氣清除各類可能阻礙投資的現象、風氣,讓投資者敢于投資、放心投資、安心投資。
3.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在西部地區的公路建設過程中,應進一步推進“油路到鄉”和“公路到村”建設工程的實施,建成能到達全國的各類路線。鐵路建設方面,應完善路網結構,擴大路網覆蓋面,基本形成抵達全國各的干線公路,建設通達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通道。民航建設應優化民艦場布局,提高機場密度,促進旅游資源開發,邊遠地區交通條件改善和加強交國防通。改善邊遠地區郵政網絡設施,建設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推動城鄉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向基層地區延伸。提高嚴重缺水地區供水保障水沼氣等清潔生活能源,加快建設農村中小型水利基礎設施及其配套工程。
參考文獻:
[1]安樹偉.西部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高全成,王恩胡.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狀況綜述[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8.
[3]袁境.西部特色優勢資源與特色產業開發與發展探析[J].2010.
[4]耿小珂.中國西部沿邊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