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建梅
載著領導的囑托,懷著求學的渴望,我踏上了北上的列車,走進了北京小學豐臺萬年花城分校,在該校點對點地跟班學習了兩周。兩周的“浸潤式”學習,給了我一種全新的生活和體驗:北京小學花城分校先進的辦學理念、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優秀教師團隊建設的經驗、“實”與“活”的教學思想、上善若水的校園文化、精彩的自主課堂……無不對我產生著影響和沖擊。可學的東西太多了,要學的東西太多了……
一、北京小學花城分校的教學理念
兩周的“浸潤式”學習,讓我對花城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變革學習方式”,有了較深層次的理解。他們注重團隊的力量,追求各學科的通力合作,利用集體的智慧,且不說其他學科,單說語、數、英三科任教老師對學校“造就自主發展的人”教學理念的認同,并應用于教學中,使得一個班的學生,在這三科的每一節課上都可以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交流、學習,都有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和空間。他們“變教為學”的教學方式不但給人以大氣靈活的感覺,還讓人感覺特別“實”,真正做到了:突出本質,滲透文化,實現關聯;每個學生都受到關注,每個學生都有活動,每個學生都有機會。
二、北京小學花城分校的課堂模式
花城的課堂流程:獨學—互學—展講—提升。
他們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人。對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獨學”變成了“互學”,“單座”變成了“雙座”,以利于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組與組之間盡量保持相對平衡的水平,這樣有利于形成各組學習過程中的“公平競爭”,也便于教師輔導。在小組學習中,優等生的才能充分發揮,中等生可以得到鍛煉,學困生可以得到幫助和提高,為學生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激發了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促進學生個性品質的形成。
花城的課堂,第一個字就是“活”,活在學生的課堂生成。學生能根據老師課前精心設計的一張張學習活動記錄單,完成一個個任務,然后在小組中交流,在全班展示中爭論、辨析,老師退在一邊,只在學生爭論不清或表達不到位時適時地引導點撥,絲毫沒有走教案的痕跡,學生就在這樣的思維碰撞中掌握了知識和技能。沒有情境,沒有導入,沒有課件,沒有精心設計的過渡語,完全顛覆了我們傳統的課堂模式。這種看似簡單的課堂,其實最能考驗老師的教學功底和教育機智,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的課堂最好地踐行了“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句話。
三、北京小學花城分校的教學實踐
“水本無華,相蕩乃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乃發靈光。”在這次的學習中,我有幸走上講臺,與北小的孩子們共同學習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一課。這既是機會,又是壓力,更是自我挑戰。
1.集體備課
因為有之前幾天的聽課學習,我們對他們學校“變教為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確定好課題后,我們于都來的數學老師坐在一起凝智聚力設計好了教案。整節課安排了4個活動(活動一:觀察手中的長方體,填寫表格;活動二:想辦法驗證長方體的特征;活動三:用你手中的學具,同桌共同搭一個長方體框架,你發現了什么?活動四:完成下面的練習。)當我把教案給張靜老師審閱時,她出乎意料地把最后一個練習活動全刪了,看到我很疑惑,張老師耐心細致地跟我解釋說:“看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主要是看學生是否得到自主發展,這些練習可以放到下節課學習。”張老師還說:“每個活動的題目語句盡量不要啰嗦,應通俗易懂,貼近學生的語言。”
2.調整設計
經過兩次的試教、評課以及與指導老師的多次交流,我根據活動目標,刪減了部分教學內容,調整教學設計,將教學設計改為以下四個活動:
活動一:舉起你手中的長方體,摸一摸,你發現了什么?(活動目的:初步感知長方體的特征。)
活動二:利用你手中的學具,拼一個長方體,與自己已有的長方體實物相比較,說說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活動目的:在操作中,加深對長方體的認識。)
活動三:通過以上活動,你認為長方體有哪些特征?請你有條理地試著總結出來。(活動目的:讓學生自己總結長方體的特征。)
活動四:請將你手中的長方體變為正方體,你又發現了什么?(活動目的:知識延伸,總結出正方體的特征。)
教案在幾番修改后,覺得自己對每一個活動目標更明確了,活動題目的設計也“清爽”了許多。
經過這次的親身體驗,我深深地感覺到花城不僅僅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更是教師自主發展的伊甸園,這里給了老師寬松的工作環境;更準確地說是實踐變革的環境,是包容、創新的環境,老師應根據明確的教育教學目標,執著地探索實踐,有各自的風格,有各自的途徑,最終完成共同的目標:成就學生的發展!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短短的兩周學習已經結束,然而思考的腳步卻永不停止,花城分校別具一格的教學理念和課堂模式拓寬了我的視野,讓我對傳統的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思考。課堂是我們教師耕耘的田地,我愿做一棵“會思想的蘆葦”,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參考文獻:
王淑娟.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優化的幾個策略[J].新課程學習:下,2011(6).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