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應超
在教學工作中,批改作業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老師通過批改作業可以發現學生對所講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然后分析學生為什么錯,是哪里不明白,從而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輔導。解題錯誤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會經歷的,是一個從未知到己知的探索過程,本文試就小學生數學解題錯誤做一簡要分析。
一、要容許學生犯錯
學生做題出現錯誤是學習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對于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教師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耐心而細致,不能一遇到學生解題錯誤就大發雷霆,一味地指責批評。教師應該思考學生為什么錯?錯在哪里?然后針對學生的錯誤詳細講解。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掌握必要的教學思想和方法,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真諦,懂得數學的價值,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比什么都重要。
比如,在教學二年級時,批改作業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以下幾種情況:
(1)把數字看錯。例:媽媽今年41歲,小芳12歲,媽媽比小芳大多少歲?
41-21=20(歲)
錯誤分析:把12看成21,屬于看(抄)錯題。
(2)小明拍了135下皮球,小紅拍的比小明少一些,小剛比小明多一些。
①小紅最多拍多少下?135-10=125(下)
②小剛最少拍多少下?135+10=145(下)
錯誤分析:不能準確理解“最多”與“最少”的含義。
(3)18片藥片裝一瓶,小紅每天堅持吃,早晚一次,每次3片,一瓶藥夠吃幾天?
18÷3=6(天)
錯誤分析:沒理解“早晚一次,每次三片”中包含的乘法意義。
對待學生的錯誤,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耐心幫助學生找到癥結所在,對癥下藥,從而改正錯誤。
二、小學生解題錯誤的原因
小學生解題錯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心理上的,解題技能上的,也有原有知識結構上的。
(一)粗心大意,看錯或寫錯
有的學生在做題時不夠認真仔細,粗心大意,把數字看錯或寫錯,或者計算失誤。應用題理解題意時往往一晃而過,僅看一次,不肯多看多讀,砍頭去尾,張冠李戴。如一些學生會把“9”看成“6”,“米”看成“厘米”,“除”看成“除以”等等。
(二)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干擾
思維定式又稱“習慣性思維”,是指人們按習慣的、比較固定的思路去考慮問題,分析問題。表現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做特定方式的加工準備。它影響了思維的開放性和靈活性,造成思維的僵化和呆板。這使得人們不能靈活運用知識,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受到阻礙。如:學生用簡便方法計算99×99時,在思考時會發現99=100-1,該題可以用簡便方法計算,但學生卻忽略了某個環節的細微之處,出現如下錯誤:99×99=99×(100-1)=99×100×1。
(三)基礎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原因
在學生所反映出的解題錯誤中,基礎知識和技能方面的不足是錯誤出現的最主要原因,而這又主要反映在對基本概念了解模糊與自身運算技能欠缺。如有的學生沒能很好地掌握除法的運算技能,有的學生記不住各種單位的換算和面積公式等等。
三、減少小學生數學解題錯誤的對策
解題錯誤是學生在學習中的一種常見現象,那么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怎樣減少學生的解題錯誤呢?我認為有如下幾種方法:
(一)上好每一堂數學課,優化課堂教學
課前老師要認真備課,要抓住每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廣度、深度和學生的基礎來確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認真研究,抓住關鍵,突破難點。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給枯燥的教學課堂增加趣味性,吸引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講課之前教師還要預見該內容容易產生錯誤的地方,講課時有意識地指出并加以強調,有效地控制錯誤的發生。
(二)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于學習時粗心大意,做事馬虎的學生,要教育他們做事要認真細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題時一定要認真計算、認真審題、認真檢查。
(三)課后講評要查原因,解決問題
教師批改作業后,要找出學生的典型錯誤和學生作業中的共性問題,在課堂上予以呈現,讓學生集體診斷,查找原因。引導學生探究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減少錯誤,提高正確率。
綜上所述,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失敗乃成功之母。”正確對待錯誤,認真分析,有效控制,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許友良.給孩子犯錯的空間[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1(7).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