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過:“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毙W時期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而低年級學段則是培養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那么,應培養學生的哪些學習習慣呢?
一、認真做好課前準備
良好的課堂紀律直接影響我們課堂學習的效果。無論什么課,有了良好的課前準備,才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學生的課前準備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準備和課前行為方面的準備。
(一)生理和心理準備
在課間10分鐘的休息之后,很多學生還沉浸在課間的快樂之中。因此,在每節課結束之后,教師應該提醒學生先去上廁所,然后再去做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和游戲。當聽到離上課時間還有兩分鐘的時候,學生應快速地回到教室坐好休息,等待教師來上課。期間最好有班長或課代表組織一些學習兒歌或數字歌等的活動,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中。
(二)課前行為準備
由于低年級學生尤其是剛入學的一年級小朋友年齡較小,他們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為,讓他們做好課前準備比較困難。開學初,應要求學生每天晚上睡覺前檢查學習用品有沒有整齊地放在書包里;讓學生在家長的要求和督促下養成良好的習慣。
二、發揮榜樣的模范帶頭作用
榜樣是指作為仿效的人或事例。對于低年級學生尤其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他們的模仿能力較強,老師表揚誰,他們就喜歡學誰,尤其是喜歡模仿自己喜歡和崇拜的人。榜樣能給小學生提供鮮明、生動、可模仿的形象典型和行為模式;同時通過典型的形象、示范的行為可以影響、帶動、吸引學生,因而最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為此我們要利用榜樣的作用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的培養。
三、適時地進行評價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正確評價學生,既能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和認知水平。教師應建立評價方式多元化和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素養的發展,而且要了解學生在發展中的需求,發現和發展他們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斷發展。如在課堂教學中,小組活動之后,很多的孩子控制不住自己激動的情緒,一直在和同組的人說話,這時的科任教師說:“你看后面的那個女生,她討論完了,坐得多好。”這時全班的學生都朝她望去,立馬坐得端正起來了。這既發揮了這名女生的榜樣作用,又使得受到表揚的學生更加積極、努力地學習,整節課都處于十分活躍的學習狀態。
四、注重多種學習習慣的培養
(一)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
低年級學生的表現欲強,往往只喜歡聽自己說。要想讓學生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首先要教給學生傾聽的方法。尤其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很聽老師的話,只要老師教他怎么做,學生也就會跟著怎么做。因此,我們首先要告訴學生上課時應該怎樣做。如在課的開始讓學生集體朗誦“坐姿歌”,讓學生了解上課時的坐姿,這是認真傾聽的第一步。聽講時,要坐端正,雙腳平放在地,手放好,小眼睛要看著老師等等。聽同學發言時,眼睛要看著書或老師出示的教具,不要看發言同學的臉,同時,大腦要不斷思考同學的答案與自己的有什么不同,不要隨便打斷同學的發言。
(二)培養學生完整表達的習慣
一個人數學語言發展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數學思維的發展。因此,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兒童化語言和創設動畫式的教學情境,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要重視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經常使用數學思維的方式完整表述生活中的人和事,從而逐步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完整性。
(三)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習慣
為了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動手實踐和操作能力,新教材許多數學知識都是通過分一分、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拆一拆等動手實踐后理解和掌握的,同時特意安排了綜合實踐課,要求每學期至少一次。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動手操作實踐,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積極動手操作實踐的習慣。例如,一年級在學習9加幾的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利用小棒擺一擺9+8等于幾時,當有10根小棒時,可以將其捆成一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湊十法”,提高計算技能。
(四)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審題是進行正確計算不可缺少的環節,正確的審題能夠保證正確、迅速地解題,教學中除了教給學生一些審題的方法以外,還要采用不同形式的練習來幫助學生掌握方法,如通過練習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當然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養成。因此,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必須貫穿在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嚴格要求,示范誘導,反復訓練,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總之,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就像一張張白紙,只要我們教師加以正確的、合理的和規范的引導和訓練,孩子就很容易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孫艷玲.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
作者簡介:陸敏(1982— ),女,漢族,江蘇省連云港東??h,教師,研究方向為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的研究。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