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
品德與社會課是我國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的核心,它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國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質的重任,為幫助學生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小學階段對兒童進行德育的主要課程,它以態度、情感和行為的改變為主要目標。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是否真正走向素質教育,其重要標志是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過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集歷史、地理、品德、社會與生活為一體的綜合學科,是為升入初中打下良好基礎的學科,學好本門課程至關重要。那么,如何上好品德與社會課,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從而獲得相關知識,把知識有效轉化為外在良好的行為表現呢?這是科任教師應該不斷研究的課題。我對如何上好品德與社會課提出幾個要點進行粗淺的探究。
一、提升教師素質,做學生的楷模
課程標準提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學生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教師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的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道德知識構建,形成良好的品行習慣。在教學設計時,要根據學生具備的,如調查采訪、表演等方面的實踐能力,用實踐來豐富學生的體驗,學生在快樂中自由地發揮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凈化心靈等。為此,要提高教學水平,讓學生喜歡品德與社會課,教師就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豐富其他學科知識。作為品德與社會課教師,不能滿足于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使自己的認識適應發展的需要。教師也只有掌握了豐富的知識,才能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才能使教學生動風趣、得心應手、游刃有余,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調動學生求知的欲望。其次,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最重要的是為人師表,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為學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性立品,這就需要教師做到:在言論上,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負責,對社會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學生中大發言論,誤導學生,要相信,黨的大政方針是正確的,一些不良的行為只是個別;在舉止上,要時時處處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作為教師,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成長,只有善于反思,才能有更大提升。
二、精心備好課,提升授課質量
品德與社會課的主陣地仍是課堂教學,合理、靈活的教學方法,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更能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此,備好課顯得尤為重要。上課前,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大綱,了解其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以及本課的知識分類等方面的內容。還要充分對本班學生知識結構情況進行分析,以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進行分類,以便合理安排上課進度。教師要根據所掌握的學生特點、學生基本情況,合理設計出教法、學法。認真分析研究后,撰寫出確實可行的教案。在撰寫好教案后,教師還要根據授課內容做好以下準備工作:(1)課前按教材要求學生從各類書籍、報刊、雜志等資料中收集與之相關的資料為上好課做好準備。(2)創設一種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在輕松、愉快、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心創設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情境,真正做到趣味橫生,讓學生在愉快的情緒感染下進入課文意境,真正達到形真情切、理寓其中,讓學生真切地去體驗、去感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感悟新觀念的內涵,促進學生主動性發展,培養其良好的道德情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真正地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教學中,經常要鼓勵學生大膽匯報收集的材料,以看圖說話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的興趣。在上課前幾分鐘,要讓學生匯報收集資料情況,學生講述后給予表揚與肯定,創造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接著讓學生介紹圖片,讓學生愛上品德與社會課,由此完成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化。(3)在課中讓學生動手動腦,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道德知識構建,形成良好的品行習慣。
三、加強練習,鞏固知識
課后練習是為鞏固、擴展延伸本課道德知識觀點服務的,可以促進學生對道德概念、道德觀點進一步理解、消化、鞏固和掌握。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搭配的練習題進行練習鞏固,也可機動靈活地提出一些拓展問題。但在提問題前,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分析重難點,把握課本以外的相關內容,還要參考教師教學用書里面的教材分析、教學建議和從網絡中收集相關的最新的教學資料,全面把握課程的目標,提出相關問題,展開拓展練習。有的拓展練習需要學生在課后進行調查了解、合作探究完成,有的需要同伴互助才能完成。為此,教師在上課時,要留有一定時間給學生解答問題,及時進行鼓勵和表揚,以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確保練習取得實效。
四、注重實踐,形成良好道德意識
品德與社會教學絕對不能停留在教教材上,而是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明理,這就要求教師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多到生活中去調查。教材上的理論對學生只是起到一個引導作用,要使理論進一步升華,離不開實踐。正如費爾巴哈所說:“理論所不能解決的那些疑難,實踐會給你解決。”品德與社會教學強調的是學生主體的親身體驗和自我領悟,通過調查了解、同伴互助,使學生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的相關知識。總而言之,品德與社會課有別于其他學科,自身的特點決定必須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背景中去活動、去沖突、去體驗,去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和良好的行為模式,這樣學生自然會對學習產生很大的興趣,發揮每個學生的潛智,發展其創造力,讓學生自主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利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
1.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來擴充教學內容
教材里編排的教學內容是定性的,課本里對每個知識點的介紹都相當有限,這就需要教師在上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利用好網絡資源,搜集相關的資料,對課本的內容作相應的補充。很多地方都設置了教學資源共享庫,教師把自己的教學心得、經驗、課件、教案放上網上,我們就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為我們的教學服務。
2.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人獲取信息,靠的是眼見、耳聽、鼻聞、觸摸,還有舌頭嘗的方法,而用眼見和耳聽是主要的方法。而多媒體手段則恰恰在視覺、聽覺效果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利用多媒體,我們可以播放音樂、錄像、圖片,利用音樂、錄像、圖片,可以創設悅目、悅耳、悅心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調動學生對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只能根據教學的需要恰當地使用,不能濫用,否則也會適得其反。
上好品德與社會課,要發揮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在小學德育、素質教育中的功能。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還存在值得不斷改進和提升的地方,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努力探索,積累教學經驗,不斷反思改進教學方法,克服在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堅持以課內外實踐結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進行教學,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目標,科學地設計好每一節課,必將能把品德與社會課上好。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