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花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不能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為池塘,沒有情感就沒有教育。”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必須對孩子具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這樣的話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不那么簡單了,在日常生活中,你必須了解班里的每一個孩子的興趣、愛好、家庭狀況,從自身的點滴行為做起去愛他們,耐心地傾聽他們童稚的語言,奇妙的想法,只有讓孩子感受到了我們的愛,才會讓他們愛上幼兒園、愛上老師,才會讓幼兒在快樂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一、做好幼兒剛入園時的家長工作,建立起彼此間的信任關系
孩子上幼兒園是他從家庭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幼兒園就是一個縮小的社會,每個剛入園的孩子都會有一段特別的入園適應期,這時家長同樣也承受著與幼兒分離帶來的焦慮感,只有先幫助家長克服分離焦慮,家園才能共同合作,幫助幼兒順利度過入園適應期。開學前,我們召開家長會,讓家長參觀幼兒園,了解幼兒園一日生活安排,向家長介紹如何配合幼兒園做好入園準備,同時對家長的疑問進行詳細解答,盡可能消除家長的顧慮。
把家長的思想工作做好了,家長對老師信任了,就會放心地把孩子交到老師的手中,就會堅持不懈地送幼兒入園了。我們告訴家長不能拿老師恐嚇孩子,和老師配合引導孩子喜歡老師,喜歡上幼兒園,告訴孩子該上幼兒園了必須要去幼兒園,家長態度堅決了,孩子就沒有退縮的余地了。
二、細心關愛每一位幼兒,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
孩子越小,對老師的選擇性就越強,只有他喜歡自己的老師時,才會愿意接受老師的教育,這就是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如果孩子不喜歡老師,就會對老師的課感到厭倦,甚至產生抵觸情緒。所以,孩子在幼兒園能否快樂地學習知識、是否玩得開心,與他是否喜歡老師緊密相關。
針對小班幼兒的特點,我們首先認真制定了各項工作目標和計劃,以及具體的內容和措施。有的幼兒來園時,哭聲很大,邊哭邊叫,有時還在地上打滾,我們就待幼兒情緒稍微穩定時,拿一些好玩的玩具吸引他們,分散幼兒注意力;有的幼兒屬于難舍難分型,最痛苦的時候就是早晨來園后與父母分離時,大哭大鬧,對待這樣的幼兒,我們及時和家長溝通,取得配合,希望家長送幼兒來園時不要在班里逗留過長的時間;有的幼兒哭鬧現象并不嚴重,但總是嘮嘮叨叨“我找媽媽,給我打電話吧”等等,我們就耐心地對待幼兒的每一次嘮叨,多抱抱他們,當幼兒表現較好時,及時進行表揚和獎勵。
早晨我們按時入園,熱情接待幼兒和家長的到來,耐心安撫幼兒情緒,記住家長的特殊囑咐,每天就幼兒在一日活動中的各項表現及時交流。就拿每天中午的交接班來說吧,交班教師交代幼兒上午情況,如果這時有尿濕褲子則順便晾上,中午到園時提早一些,想著拿好衣褲為幼兒穿好、換好。這樣既能保證幼兒按時起床,又能使教師不離宿舍看好幼兒午睡,確保幼兒安全。午睡起來入廁完畢,我們認真檢查幼兒是否穿反鞋并及時讓幼兒穿好,為小女孩梳好整齊的頭發。孩子帶來的藥品貼上標簽,定時按量給幼兒服用;孩子不舒服嘔吐、腹瀉時,不嫌臟,不怕煩,為他們清洗、換衣;幼兒離園前仔細檢察幼兒的衣服,提示他們整理,讓幼兒穿戴整齊地離開幼兒園。
在幼兒喝水方面,家長們也比較關注,我們開展了“給汽車加油”的活動,每天保證幼兒喝夠三杯水。讓幼兒明白口渴時應及時補充水分。三位老師齊心協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和孩子一起做游戲,如,找朋友、開火車等活動,讓幼兒感受到老師的愛,喜歡上老師,喜歡上幼兒園。
三、建立良好的班級常規,讓幼兒穩定有序地過好集體生活
愛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師幼關系。這是教師培養幼兒良好常規習慣的前提。教師只有做到了愛每一個幼兒,才能真正做到從幼兒的身心健康出發,培養幼兒良好的常規習慣。只有師幼之間形成了民主、平等的關系,教師在一日活動中要求幼兒做到的事情幼兒才能順利地去做,否則幼兒就會產生抵觸情緒,以致影響常規培養的目標。
四、以教師的良好的行為來陶冶幼兒
我們是孩子的榜樣和模仿對象,所以我們總是以身作則。比如,要求孩子勞動,我們先自己動手,要求孩子不大聲講話。我們盡量細聲細氣;要求孩子文明禮貌,我們總是主動向家長和孩子問好問早,從不用臟話罵人。我們時時處處做幼兒的良好榜樣,以大方得體的儀表、穩重端莊的舉止、親切和藹的態度、文明禮貌的語言,形成一種無聲無形的教育動力,去感召幼兒,啟迪幼兒,如,在培養幼兒良好睡眠習慣的過程中,教師要求幼兒輕聲走進臥室并保持安靜,多數幼兒能做到,并在慢慢地養成和鞏固。此時教師卻大聲的談話,因此破壞了臥室入睡的安靜氣氛,幼兒會感覺可遵守也可不遵守,就會慢慢忽視,以后再培養起來就會收效甚微。
認真進行安全常規教育,從幼兒一入園我們就進行了一日常規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入廁、洗手、戶外活動都要排隊進行,讓幼兒學會一個跟著一個走,不推不擠。喝水、吃飯、午睡等都有秩序地進行。還要教幼兒學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輕拿輕放自己使的小椅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由于我們三位老師統一要求、統一管理,從而我班的幼兒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和互動
教師與家長互動效果直接影響班級經營的成效,家園溝通,教師與家長協力解決教育問題,提升對幼兒的關心,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我們和家長的共同心愿,針對家長這種心態,我們以真誠、周到為宗旨,做好家長的朋友,讓家長放心。幼兒的行為有時不受自己的控制,盡管每天盡心地看管,但往往有一些意外不避免的要發生,如抓傷了,磕傷了,碰到了,燙傷了,咬傷了,當有的孩子出現了這種情況,我們總是及時采取救護措施主動向家長道歉,說明情況,達成共識,互相理解。有時家長發現了情況,而我們沒有發現時,也主動和家長道歉,不找理由,不推諉。
孩子出現了什么不好的習慣,我們和家長面對面地交談,共同商討幫助改正的方法;孩子有了點滴的進步,我們及時反饋給家長,和他們共同分享其中的愉悅;有的幼兒生病了在家好幾天,我們就打個電話問候他,表示我們的關切和想念;假日,在街邊、商店偶遇家長和孩子,主動和他們打招呼,熱情而友好。
慢慢的我們發現,我們不經意間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個親切的點頭,會使幼兒那么舒心、快樂和滿足、愉快。因為這里包含著我們對孩子的愛,孩子也感受到了我們的愛。
愛孩子就是責任,因為有了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才會做得更好。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