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旻
近年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杭州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2015年,浙江省杭州市全力推進以“機器換人”為重點的創新投入,實施“機器換人”項目675項。在“規模紅利”向“生產率紅利”轉型的過程中,杭州制造不僅實現了智能化、信息化的附加值提升,一大批從事智能裝備制造生產的企業也成為杭州工業對接“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支撐。
在大多數人眼中,杭州娃哈哈只是一家食品生產商,不過,自2012年以來,這個在中國酒水飲料行業排名第一的企業有了自己的副業—制造機器人。
在杭州下沙娃哈哈基地,最新的全自動生產線上,一瓶飲料從吹瓶、灌裝到包裝、碼垛,20多道工序不需要一個工人。其中,負責飲料箱整列、抓取、碼放等工序的碼垛機器人,1個小時能碼完2000箱飲料,定位精度可以達到正負0.05毫米,而一位碼垛工人1個小時只能碼450箱。娃哈哈設備工程部部長邵金榮介紹說,今后全國80多個工廠的生產線都將加裝機器人,生產效率將大大提升。
“跟人工比的話至少替代了4個人工,而且人工的話一個搬運工的工作會讓人覺得不是很體面,我們管理機器人的工人是技術工人,他的勞動強度很小,他自己會覺得是有技術含量的一個比較體面的工作。”
提升企業效率的同時,娃哈哈還將機器人向外輸出:跟天津大學、中科院自動化所共同研發的炸藥包裝機器人,解決了炸藥廠包裝、分揀工人操作高危難題;為某企業定制的電池極板上下料機器人,化解人工搬運鉛粉容易引發職業病的問題。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后稱,之所以自己做機器人,是因為一是有產業基礎,二是響應政府號召。
“我們以前專門建了兩個機械廠,為自己服務,開發模具,后來我們建了機械廠生產進口設備配件,為什么我們效益比較好,因為很多零件都是自己做的,加上一些非關鍵設備也是自己做的,有這個基礎,政府號召要裝備制造業從中低端制造業轉向高端制造業,浙江省也在進行機器換人,所以我們也研發出了機器人。”
像娃哈哈這樣的由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的企業在杭州還有很多。截至2015年底,杭州累計實施“機器換人”項目1595個,加快代替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規上工業勞動生產率達25.91萬元/人,比上年提高9%;全市2015年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2903億元,同比增加5.4%。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分別達到9.8%、9.4%、13.5%。杭州最新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智能制造促進產業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市將累計推進3000個“機器換人”技術改造重點項目,新增使用工業機器人2000臺,實施300個智能制造示范試點項目。浙江省經信委副主任凌云表示,機器換人能大大提升企業競爭力,而換下來的熟練工也有機會在別處實現再就業。
“通過機器換人后它的產業競爭力提升了,企業的發展加快了,如果不進行換人,企業就會面臨倒閉,企業一倒閉就什么工作都沒了。機器換人從2013年開始,過去3年(全省)年均換下60萬人左右。我們調整下來的熟練的操作工到了四川、河南后就業非常方便,因為他培訓過,所以浙江相當于每年在搞技術培訓班。”
在機器換人的大趨勢下,杭州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成了新浪潮的受益者,同時也成了杭州加速智能制造的推動者。自2010年成立以來,這家企業為眾多杭州大企業提供了“一站式”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杭州新松總經理李正剛告訴記者,機器換人不是一個簡單的替代,用新技術保證產品品質才是關鍵。
“現在招工也難,成本也高,管理起來也麻煩,如果用了機器人一天可以開三班,管理負擔很小,我想這只是其中一個因素,但絕對不是第一要素,如何保證出廠的產品品質才是第一要素,在這個過程當中,應把機器人結合起來使用。”
如今,在國內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杭州新松也在尋找著自己的產業升級之路,李正剛認為,新松未來的競爭力將體現在服務上,做好“機器人+”和“+機器人”兩方面。
“‘+機器人的概念是說更多的企業能應用機器人,適合機器人的場合、適合機器人的環境能更多地應用機器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機器人;‘機器人+是說怎么把機器人這個產業做大做強。盡管國內機器人目前過熱,但機器人產業發展還是有相當的需求的。”
而在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后看來,機器換人可以增加一二產業人員的收入,帶動第三產業,今后娃哈哈除了繼續將機器人用于生產外,還致力于將機器人核心部件國產化。
“我們現在一方面在做機器人,另一方面還想做自動化的元件,也就是機器人的一些關鍵部件,這個在今后的應用可能是比較廣泛的,因為目前機器人的很多關鍵部件還是進口的,成本比較高,所以我們現在也在研發關鍵部件。我近期要去以色列,引進一批高新技術的項目,我希望在杭州搞一個硅谷,能為整個浙江產業升級做點貢獻。”宗慶后說。
(本文轉自國際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