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坤榮 陸建榮
教學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正常教學秩序、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但在實際的教學管理中,往往出現隔靴搔癢、漫不經心、松散疲沓的現象。對此,教學管理者應該認真思考,把握好時間節點,落實好有關措施,讓教學管理深入有效。
一、作業管理檢查,要從頭抓起
某校狠抓教學常規的檢查評比,要求教師認真做好教學常規工作。領導認為,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繼續和及時補充,作業管理是教學質量管理的十分重要的方面,因而他們以作業管理為突破口,推動整個教學常規的規范深入。
這所學校在元旦前夕進行了作業管理大檢查,召開了現場會,表揚了做得好的教師,要求全校教師向先進者看齊,認真批改作業、認真作業講評,要求學生認真做好作業、認真歸納糾錯練習。會議開得轟轟烈烈,學校領導全部到場。但是會議后教師們卻把學校里的“作業管理要求”紙張扔進了垃圾箱。看到這種現象,筆者隨即問了幾位老師,他們說,領導要求要有預習本、錯題本等,這是正確的,但不合時宜啊。離期末考試只有十來天時間,哪有“閑”功夫來要求學生做好這種本子呢?還是快點復習知識點來得實惠。聽后細細思索,筆者覺得老師的話有點道理。
作業管理,是教學管理環節中最具活力的一環,作業的設計、作業的布置、作業的批改、作業的評講,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果,直接關系到教學的質量。作業管理是要抓實抓好的。但這種現場會,不應該在期末階段召開。期末是收尾階段,新課教學已經結束,期末考試馬上到來。這時強調作業管理的環節和有效作業的要點,恐怕培養不了學生良好習慣,不利于正常的有效復習。因而,這種現場會應該放在開學初或開學第一個月里舉行。例如,開學初大張旗鼓地要求教師抓好作業環節,大力實施作業檢查活動,這樣就能推廣先進經驗,夯實作業管理的過程和環節。
扎實教學管理,應該注重作業管理這個有效教學的重要環節。作業管理要恰當地有機進行,要從頭抓起,這樣才能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有效提升教學效益。
二、《研修手冊》記錄,要抓點滴積累
臨近期末,教師們陸續收到教務處發送的短消息:為迎接局領導來校考核,請老師們準備好《研修手冊》。如有項目空白,要補充完整。本周五將先期舉行校內檢查評比活動。信息一發,教師們紛紛行動起來:有補聽課記錄的,有補教研活動內容的,有補課例研究信息的,更有拿著別人的《手冊》大抄特抄的,甚至,有的教師直埋怨“手都抄得酸痛了”。筆者見此,不禁要問:《研修手冊》臨陣磨槍,那平時的活動呢?平時的記錄呢?
事實上,工作布置了,要求提出了,但執行過程中往往有各種各樣的情況,會影響到工作的落實。盡管當時各位教師都信誓旦旦,要認真活動要及時填寫,但在沒有外在壓力督促的情況下,他們就敷衍了事,甚至把此事忘得一干二凈,以致造成“空白”一片的現象。
要使這個工作有效落實,首要任務是要檢查督促教研組去開展活動,如可以設定教研活動檢查點。檢查能夠保證正常工作進程,能夠及時堵塞漏洞,也能夠催促工作活動的開展。只要活動開展了,《研修手冊》的記錄就有了源頭活水,就有了可供記錄的材料。同時,還要檢查督促教師點滴積累。只要有聽課活動、教學研討等,就要求教師積極地參與,扎扎實實地投入進去,認認真真地記錄。有時還可以把階段性檢查的結果,適當地公開,以促使教師之間相互監督提醒,更好地獎勤罰懶,弘揚正氣。這樣,何愁到月底時手冊還是空白一片呢?
《研修手冊》中的點滴積累,實際上就是教學工作中的一個有力的過程性管理。平時將點點滴滴記進《研修手冊》,就是在實實在在地“開展”活動,就是在實實在在地“消化”活動內容,就是在實實在在地“研究”課堂教學。這個牛鼻子牽住了,就帶動了整個常規教學管理,為優化教學管理和提升研究水平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扎實的教學管理應該注重《研修手冊》的記錄。在這個環節,如果能夠恰當地積累活動經驗,那么就很容易找準教研工作的路徑,走向教學研究的最佳狀態。
三、教學質量監控,要抓過程推進
某校為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推出了教學質量重獎制度。制度規定,期末考試平行班級之間競爭,如某班級某學科平均分第一,任課教師可得2000元質量獎勵。一學期計獎只有期末考試,學校對教師的考核就看重這次期末考試。這一制度剛啟動時,教師們的工作熱情較高,但一學期后,教師們好象不當一回事情了,教學干勁不如從前。
學校把“寶”押在期末考試上,以為“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必能觸動教師“神經”。其實,期望通過一次期末考試獎勵的刺激來提高教學質量,這是不切實際的。因為,一學期中,學生學的內容多而雜,不可能一下子就消化得明白、理解得透徹。想在一次考試之前徹底攻克這些知識,往往時間緊任務重,師生都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致不能做好充分的考試準備。因而,只看一次期末大考,只重獎一次大考,往往事與愿違。
筆者認為,教學質量監控,要恰當地搞好過程性推進。獎勵可以分成多次,既獎勵期末,也獎勵期中考試和調研考試。獎勵多次考核,雖然額度少了,但教師的心理負擔明顯減輕了,教師的復習教學也做到了有條不紊、查漏補缺。更重要的是,有了階段性的復習,有了過程性的總結,就能段段盤點反思,段段胸有成竹。這樣,教師的教就顯得穩固,學生的學就顯得扎實。即使期中或調研考試考砸了,學生學得不好,也能及時了解教學環節的漏洞,有效發現教學過程的得失,及時調整或補救教學。相比只注重一次大考、一次考試質量,這樣的辦法無疑能使質量監控步步推進,能使提高質量的愿望呈現出一片曙光。
總之,作業管理,要從頭抓起;研修活動,要抓點滴積累;質量監控,要抓過程推進。在教學管理的實踐中,如果能恰當地把握好這三個重要環節,落實精致實在的要求,那么就會有效激活教和學的因子,收獲教和學的累累果實,輕松地奏響教學管理的明日晨歌!
金坤榮,男,江蘇省蘇州市教育科研學術帶頭人,曾經連續在江蘇省五四杯、江蘇省師陶杯、江蘇省教育管理等論文大賽中榮獲省一等獎,現為蘇州市吳江區盛澤一中校長。
陸建榮,男,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歷史學科帶頭人,曾獲蘇州市評優課一等獎,在2015年“一師一優課”評比中榮獲“省優”,現為蘇州市吳江區盛澤一中教務處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