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彩石 上海航運保險協會
?
上海航運保險“十二五”回顧與“十三五”展望
降彩石上海航運保險協會

“十二五”期間,上海航運保險協會作為中國唯一一家專業性保險行業組織,是借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東風應運而生的。上海航保協會的成立是中國保監會支持上海自貿試驗區重要舉措的體現。成立以后,協會積極參與上海“兩個中心”和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在上海國際航運保險中心建設中發揮自身積極作用,并取得顯著成效,突出表現在:
(一)航運保險保費呈現穩定增長態勢,全國占比提升
航運保險作為航運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支撐,是推動國際金融和國際航運發展的重要動力。“十二五”期間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提出、自貿試驗區建設的不斷深入及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的持續推進,中國航運保險在產品供給和服務供給方面不斷創新,航運保險市場和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和完善,航運保險業務整體呈現穩定增長態勢。根據國際海上保險聯盟(IUMI)2015年9月發布的2014年全球航運保險數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是全球第一大船舶險市場以及第二大貨運險市場。
2015年,全國船舶險及貨運險總保費收入143.24億元,其中船舶險保費收入55.09億元,貨運險保費收入88.15億元。就上海來看,“十二五”期間航運保險業務聚集效應明顯,以船舶險為例,2011年上海地區船舶險總保費收入20.87億元,全國占比37.16%;到2015年末上海地區船舶險總保費收入已達30億元,占全國船舶險保費總量的54.33%,占據全國船舶險業務半壁江山。
(二)航運保險業務聚集效應和輻射功能明顯增強
截至2015年年底,上海保險市場共有50余家財產保險公司在滬經營航運保險直保業務。其中,保險分公司42家,航運保險運營(營運)中心11家,總公司直屬營業部2家;中資公司42家,外資公司12家;經營船舶險業務的公司39家,經營貨運險業務的公司53家。共有3家再保險公司在滬經營航運相關再保業務,其中中資再保險公司1家,外資再保險公司2家。共有保險專業中介機構363家,其中保險代理機構178家,保險經紀機構119家,保險公估機構66家。
在中國保監會與上海市政府支持下,2013年12月26日上海航運保險協會正式成立,成為我國航運保險的重要平臺。目前,協會共有會員單位44家,其中保險公司30家、再保險公司3家、保險經紀公司8家、保險公估公司3家,其業務總量已占到中國航運保險總業務量的95%以上,對中國航運保險業發展影響顯著。此外,海事仲裁、運價交易、航運咨詢等機構也逐漸集聚,我國航運保險服務體系專業化、集約化的市場格局初步形成。
(三)航運保險產業制度創新成效顯著
伴隨著航運保險市場規模的逐步擴大及航運保險服務體系建設的逐步形成,航運保險業聚焦制度創新,接軌國際規則,推出了一系列優化發展環境、提升產業升級的新舉措。
2014年5月19日,保險監管部門授權允許上海航運保險協會試點開發航運保險協會條款,備案后會員公司可以自主使用。協會條款的開發是保險產品監管制度的重大革新,也是自貿試驗區保險市場的又一項制度創新,有利于發揮行業組織優勢,激發保險產品創新活力,將極大改善當前航運保險產品重復開發、重復報備現象,提升航運保險產品規范性和標準化,有效降低保險機構報備成本,極大地便利航運保險業務開展。同時,也有利于借鑒和引進國外成熟航運市場保險產品,提升國內航運保險的國際化水平,進而推動上海形成國際性航運保險中心。2014年9月24日,協會首個條款“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保證金責任保險條款”,在中國保監會完成備案,實現了創新性的突破。
在此基礎上,2015年7月1日,在中國保監會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航運保險產品注冊制在上海正式實施,航運保險產品注冊管理平臺正式上線運行。航運保險產品注冊制度由保險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保險機構四類主體共同參與,形成監管部門依法授權、協會組織承辦、第三方平臺運營、市場主體自主注冊的整體架構。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共注冊航運保險產品1123款,超過2013年、2014年備案航運保險產品的總和,其中船舶險產品192款,貨運險產品854款,其他航運保險產品77款,極大地豐富了我國航運保險產品種類。
(四)航運保險業國際話語權得到提升
2015年9月16日,上海航運保險協會代表中國加入了全球最大的航運保險協會——國際海上保險聯盟(IUMI)。IUMI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航運保險協會組織,擁有包括英國、美國、德國等世界航運保險強國在內共計55個國家和地區的會員。同時,在協會的推薦下,兩名國內資深航運保險專家分別當選IUMI專業委員會委員。協會加入IUMI,更多的中國航運保險業人士加入IUMI、專委會,有助于中國航運保險與國際接軌,提升國際影響力。
2016年1月12日,由上海航運保險協會和上海市浦東新區航運服務辦公室聯合主辦的2016上海航運保險國際論壇在上海成功舉辦。來自保險業界、航運業界、政府部門、國際組織以及高等院校的270余名國內外專家學者參加了論壇。此次論壇搭建了國內外航運保險市場交流平臺,立足全球視野,匯聚全球智慧,共同推進中國航運保險市場創新發展,探索了中國航運保險業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支持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從航運保險大國到航運保險強國的發展路徑。
按照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國家戰略的定位和要求,“十三五”時期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航運保險一方面要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緊抓國家戰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戰略機遇,積極探索航運保險運營模式創新,從產品創新到銷售模式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多層次、多渠道、多領域地為航運保險市場客戶提供豐富的產品選擇和完善的保險保障服務;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目前市場存在需求不足、供給過剩、風險累積等嚴峻挑戰。我國航運保險在“十三五”時期新機遇下的創新發展,就是要做強航運保險生態產業鏈,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加大改革創新,加強人才培養,從而不斷推動航運保險向縱深發展,提高航運保險發展的科學化、專業化、國際化水平,逐步實現航運保險強國夢。
(一)借助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推進航運保險發展新高地
“一帶一路”戰略,事關我國經濟發展全局,是當前和今后較長時間內的重要戰略任務。隨著“走出去”提升為國家戰略,對企業的全球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越來越多的大型中資企業進行全球化的布局,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實施,中國航運保險業乃至整個中國保險業都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作為風險補償、投資管理和社會治理機制重要組成部分的現代保險業,應當充分發揮自身在風險管理方面的數據與技術優勢,協助企業提升跨境運營風險的防控意識,增強對海外利益的保護。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不僅是保險業作為金融服務支持實體經濟“走出去”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型保險集團全球化布局發展的內在需求。
航運保險發展要借助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逐步搭建全球網絡,發展完善保險機構海外服務體系,輻射海外市場。以開放的姿態,有效服務于“走出去”的跨境企業,充分利用國家政策,加強產品創新。逐步提高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的人員、工程、財產、責任、投融資并購等方面提供“一攬子”風險管理和保險解決方案的能力,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保險機構建立合作,為所在地投資項目、建設工程和相關人員提供保險保障。全力支持中國能源企業走向海外,為“一帶一路”企業提供全球化的有針對性的“一對一”保險服務。
(二)加大航運保險創新,加強產融對接,支持航運貿易產業轉型升級
推動保險協會組織與航運協會組織合作,共同完善航運新技術、新業態的風險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建立港口累積風險、網絡安全風險、大型船舶航行風險等航運業新型風險評估管理模型,創新航運保險供給模式,改善供給質量,支持上海航運企業利用新技術發展綠色航運、加快產業升級。
積極開展航運保險指數建設,航運保險指數作為航運保險業務發展情況的直觀體現,其編制與發布將有助于提高中國航運保險業的科學定價能力,擴大中國航運保險業的承保規模;有助于中國航運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充分發揮社會管理的職能;有助于提升中國航運保險業自主定價權和國際影響力;有助于保險業系統評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特定領域的航運風險,服務國家戰略的實施。
推動航運保險產品內涵由傳統、單一保障功能向保障新興風險、全面滿足客戶需求的綜合化保障服務功能轉變。在大力發展船舶保險、海上貨運保險、保賠保險等傳統保險業務的同時,積極探索新型航運保險業務以及產品研發。
同時加強航運保險風險控制,運用基于互聯網、船聯網、物聯網技術,利用船舶航行及集裝箱流轉的動態監控技術,形成具備大數法則特點的數據庫,強化航運保險的風險管控。以專業技術能力為支撐,創新保險服務模式,從傳統的出險后經濟補償向承保后的風險識別與控制轉變,提升航運保險服務航運物流行業的能力和水平。
(三)優化航運保險發展軟環境,融入世界航運保險生態圈
加強航運保險國際合作,提升定價權和話語權,維護我國航運貿易領域國際權益。加強與國際航運保險協會等各類組織的交流合作,爭取各類專業席位,深入參與國際航運保險市場的貿易規則制定、服務標準實施、風險管理技術革新,利用國際協會組織平臺不斷提升我國航運保險業的國際話語權,從保險角度積極維護我國航運貿易領域國際權益,推進我國航運保險加快融入全球航運保險生態圈,不斷優化航運保險發展軟環境,與航運保險國際市場相接軌。
優化法律環境。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海商法》,明確相關司法解釋,逐步形成我國的國際海運以《海商法》及預期配套的管理條例為主、相關的運輸管理條例和港口管理法為輔的法律體系。不斷提高海事法庭和海事仲裁機構的國際化水平,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優化稅負環境。逐步放寬對注冊在上海的保險企業從事航運保險免稅范圍,放寬險種范圍。加大對中介市場、再保險市場的稅收扶持力度,積極培育離岸保險、再保險市場。
優化航運服務周邊環境。加強航運保險信息化建設,推動航運保險業與相關金融、航運、海事等方面的數據共享,搭建統一航運平臺,建立風險預警和防范體系,提升風險管控能力。
(四)加強航運復合型人才培養,積極推動上海航運保險中心建設
高質量的航運保險人才,是高水準的航運保險服務的保障,發展我國航運保險的首要因素和稀缺資源就是人才。
借助上海航運保險協會及IUMI搭建國內外平臺,鼓勵保險市場主體加強人才培訓,建立專業人才培養平臺,研究構建專業資質認證體系,組織航運保險業務骨干及高級經營管理人員的海內外培訓,拓寬人才及企業自身的國際化視野,真正與世界一流水平接軌。
同時,利用全球航運保險市場調整和重心東移的有利時機,借鑒亞太航運保險中心建設經驗,積極發展離岸航運保險,加快建設形成與倫敦、新加坡等地比肩的國際航運保險中心,為我國實施自由貿易區和“一帶一路”等新一輪對外開放戰略提供保險要素市場支撐。
我國航運保險的發展,需要以全球化的視野和創新型的思維,大膽進行改革創新,尤其要著力消除制約發展的瓶頸和問題,要從政策制度上、行業持續健康發展以及各類航運保險相關機構的轉型升級上,統籌兼顧,齊頭并進,全方位吸引重要航運企業和保險機構進入中國,使航運業整體擴容增量,切實推進我國航運保險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