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祁 北京工商大學
?
網絡互助平臺運行模式及未來發展路徑分析
胡祁北京工商大學

網絡互助是新興的一種互助模式,目前已經有多家網絡互助平臺建立。其主要的運行機制和發展模式受到廣泛關注。本文主要以互助計劃與相互保險之間的區別入手,分析網絡互助的內涵。然后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幾大網絡互助平臺從入會條件、保障內容、資金管理、運行監管模式、退出機制等方面進行解讀,最后探討網絡互助平臺未來可能的發展路徑。
2015年10月28日,保監會發布《關于“互助計劃”等類保險活動的風險提示》,指出互助計劃與相互保險類似但不是保險,其與相互保險在主體資質、經營原理、法律監管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網絡互助與相互保險在發起模式、運行機制、理賠環節等存在相似性,的確容易給用戶造成混淆。我國目前的網絡互助平臺主要有e互助、抗癌公社、壁虎互助、夸客聯盟、互助家等近10家。而在相互保險公司方面,國內目前僅有一家獲得保監會批復的相互保險公司即黑龍江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
由于相互保險和網絡互助二者易混淆,本文首先對比分析了網絡互助的內涵,然后選擇e互助、抗癌公社、壁虎互助、夸客聯盟四大網絡互助平臺進行解讀,主要從入會條件、保障內容、資金管理、運行監管模式、退出機制等方面分析網絡互助平臺的特點,并針對涉及到的平臺設立、運行、退出等方面的監管問題提出解決辦法。最后,本文探討了互助平臺未來可能的發展路徑,即向相互保險公司或純公益類組織轉型,或繼續以網絡互助的形式深入發展。
(一)網絡互助與相互保險的區別
《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對相互保險的定義是,具有同質風險保障需求的單位或個人,通過訂立合同成為會員,并繳納保費形成互助基金,由該基金對合同約定的事故發生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保險活動。網絡互助主要是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撮合功能將同一風險類型的會員集合起來,會員之間通過協議承諾風險共擔,并且采取小額保障,避免個人負擔過重。網絡互助計劃沿襲了保險產生之初的互助模式,這也是網絡互助計劃與保險模式非常類似的根本原因。單純從精算抑或付費方式等某個層面比較二者的區別,都是不全面的,但倘若從基金籌集、資金管理、政府監管等幾個方面分析二者的區別,則可較為全面地刻畫二者之間的異同。
1.基金籌集
相互保險公司一般采取定期足額預交制建立償付基金,專門運營。但網絡互助的資金不歸平臺,沒有沉淀資金,沒有基金。這既可以規避政策風險,又可以降低互助繳費。
2.資金管理方面
相互保險繳納的保險基金由保險公司進行分散化投資以獲取收益,投資收益用來補充保險賠付支出。而網絡互助平臺所收集到的互助金均由第三方托管,平臺不參與直接管理,以防止挪用、藏私等行為。
3.監管方面
相互保險公司和其他相互保險組織將被納入保監會的監管范圍,和股份制保險公司一樣受到保監會的各項監管政策影響。網絡互助平臺在現有框架內尚沒有被納入保險監管體系,主要靠平臺自律。
4.風險定價和費率厘定
網絡互助的互助計劃暫時還沒有進行風險定價,互助費方面也沒有專門的技術厘定。而相互保險經營業務明確,且風險同質化程度高,規模達到大數法則的基本要求,因此相互保險公司在風險定價和費率厘定方面更為專業。

◤表 四大網絡互助平臺發展模式比較分析
(二)網絡互助平臺與其他互聯網金融創新的聯系與區別
在運營模式和基本理念方面,網絡互助與眾籌、P2P十分相近,都具有小額化、分散化、不以營利為目的等特征,在這種模式下風險能得到很好的控制,還能更多地保障低收入人群,社會效益非常突出。
但網絡互助與眾籌和P2P存在一定區別,眾籌指的是集中大家的力量來做某件事,而互助指的是互相幫助,在網絡互助平臺中是基于互聯網平臺采用眾籌的方式來實現相互保障的目的,同時達到P2P去中介化的效果。
據財新網統計,網絡互助平臺主要是以互聯網公司的形式通過微信、手機APP等方式開展業務。截止到2015年11月,已知的互助平臺有10家左右,會員總人數接近100萬。檢索各平臺發現,e互助平臺是國內首家網絡互助平臺,主要針對癌癥病患、意外事故身亡的互助;抗癌公社是一家旨在抗癌的互助平臺,開創眾保模式,以助人自助的方式為患癌會員籌集醫療費;壁虎互助平臺由北京必互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發起和組織,是會員自籌資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群眾性相互保障組織;夸客聯盟除了大病、意外互助,還針對社會上被老人碰瓷、遭受訛詐等需要進行維權的行為提供律師費、賠付費等籌資互助。
上表對四大網絡互助平臺入會條件、保障內容、資金管理、運行監管、退出機制等方面進行了詳細分析,由此可見,網絡互助平臺的進入退出都遵循自愿原則。在保障內容方面,各互助平臺的互助計劃雖然有所區別,但保障內容主要都涵蓋罹患癌癥等大病和發生意外事故對家庭經濟造成重大負擔的事項。個別如壁虎互助還有針對訛詐等社會不良現象的互助行為。
在互助金的管理方面,平臺都不直接管理,而是選擇第三方金融機構托管,或是直接由捐助人將資金打入受助人賬戶。這樣能保證財務信息公開透明化,提高會員對平臺的信任度。但互助資金在中間一段時間處于閑置狀態,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可以選擇一個獨立的第三方投資機構,將這部分資金進行一個短期的投資操作,獲取一定的利益。投資收益均給予受捐者,這樣能使受捐贈者得到更多救助資金。
在平臺監管方面,尚未有專門的監管機構對其進行嚴格監督,主要依靠平臺的嚴格自律,因此發生互助糾紛時可能會出現會員無法處理的情況。建議設立專門的網絡互助平臺監督管理機構,對平臺設立、資金籌集、資金管理、資金發放以及會員退出這一運行機制進行垂直監管。
本文通過對各大網絡互助平臺的運行模式分析,認為網絡互助平臺在我國相互保險發展中具有一定的優勢和空間。大多數商業保險產品價格昂貴,尤其壽險、健康險這類動輒上千上萬保費的大需求險種,普通人難以負擔。網絡互助平臺出現后,會員每次只需繳納數元的費用,就能一直保障到老,任何人都能負擔得起。本文認為,我們需要商業保險、醫療保險等必要的保險產品,但還可以通過網絡互助平臺獲得額外的保障。抗癌公社負責人就表示,抗癌公社有意向相互保險公司轉型。這樣也意味著網絡互助平臺既可以轉型為相互保險公司追求更大的市場規模,也可以保持自己的優勢特點,以互助平臺的模式一直發展下去,在相互保險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筆者總結了三條網絡互助平臺未來可能的發展路徑。
(一)繼續以網絡互助平臺的模式深入發展
目前我國網絡互助平臺的發展還不是很成熟。在互助事件的真實性確定、互助資金管理、互助平臺監管等方面還有待改善。但互助組織給社會帶來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它提供了一種新的保障風險的方式,并且因其個人繳費低而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因此網絡互助平臺具有其優勢和獨特性,如果能繼續以這種形式深入發展,未來國家專門出臺配套的監管措施保障其規范運營,網絡互助平臺將更為成熟,并為我國保險行業快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轉型為純公益性組織
純公益性組織就是類似“紅十字會”“慈善基金”等慈善機構,不需要入會,也不規定分攤費用方式。在這種組織中,一旦有人發生重大疾病或意外事故,所有人均可以選擇是否捐贈,且捐贈形式、捐贈數額無具體規定。其保障范圍、保障期限與相互保險和網絡互助都有區別。抗癌公社就類似于這樣的組織,因此純公益組織也不失為網絡互助平臺未來的發展路徑選擇。目前,關于純公益性組織的監管問題越來越被重視,2016年全國兩會上提出對《慈善法》草案修改,如個人不能公開募捐、慈善組織公募權逐步放開、明令禁止強制攤派募捐等建議,對有關慈善行為進行了規范。因此,在相關法律法規的監管下,轉型為純公益組織成為網絡互助平臺一條安全可靠的發展路徑。
綜上,關于網絡互助平臺未來發展路徑的研究,有助于明確我國相互保險市場的發展方向。無論是作為網絡互助平臺的模式繼續深入發展還是將平臺轉型為相互保險公司或公益組織,在相關監管措施能夠成熟有效地保障其運營規范的情況下,網絡互助平臺的發展路徑研究具有深遠意義。從微觀層面上看,普通群眾只需繳納少數費用就能享受保險保障服務;從宏觀層面上看,有利于促進我國相互保險市場的多樣化發展。
編者按:今年5月3日,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就“夸克聯盟”等互助計劃有關情況答記者問。保監會相關負責人指出,這些互聯網公司不具備保險經營資質或保險中介經營資質,互助計劃也非保險產品。針對互助計劃與保險的差異及可能存在的風險,前期保監會已發布風險提示,并再次提醒廣大消費者注意:互助計劃的經營主體不具備保險經營資質,部分經營主體的持續經營能力和財務穩定狀況存在隱患,消費者可能面臨資金安全難以保證、承諾保障無法兌現、個人隱私泄露、糾紛爭議難以解決等風險。由此可見,對于網絡上比較熱門的互助計劃,監管層面還是強調風險防范和消費者保護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