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馨月
[摘要]黃河既能造就北宋開封城的輝煌,也可以讓開封走向沒落的道路。黃河水患是開封經濟衰落的重要原因,開封經濟發展與黃河水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金元以來,由于黃河下游河道南移和黃河的不斷泛濫,造成了對開封這座城市發展的重要影響。黃河水災必然會導致重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而且恢復的時期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開封經濟發展影響嚴重。通過對北宋以后黃河水患的研究,可以推知黃河對北宋后的開封城市經濟衰落的影響,找到防治措施,為當代的水災問題提供一定借鑒作用。
[關鍵詞]黃河;開封地理信息;水患
1引言
著名城市學家顧朝林先生從中國城市中抽取了61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大陸城市進行量化分析后發現在全國這61個大陸城市中停滯型和衰落型城市有31個,約占全國總城市數的28.62%。造成這種城市出現停滯和衰落的不協調景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城市興衰的各種因素中包括地域因素,歷史遺產和自然傳承演變的普遍性因素,城市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中遇到的不利發展因素。在近代中國,嚴重影響受自然災害及相關因素影響的城市,特別以開封最典型。黃河水患是開封經濟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2黃河概述
2.1黃河地理信息概述
黃河,發源于中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后于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黃河是一條世界聞名的河流,是中國僅次于長江的第二條萬里巨川,也是世界第五長河流,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文化的搖籃,素有“四瀆之宗”“百水之首”之尊稱。
2.2黃河對開封興衰影響概述
歷史上長時期內,黃河流域是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它造就了七朝古都開封(戰國的魏,五代的后梁、晉、漢、周,北宋及金朝后期等七朝),開封在北宋時稱東京,達到了空前的繁榮,當時人口有一百多萬,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世界聞名的大都市。
但是在對開封有著巨大貢獻的同時,黃河是一條多泥沙的河流,含沙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黃河在河南的孟津附近,開始由山地進入華北大平原,由于坡度平緩,水流散亂,泥沙大量淤積,年復一年,使黃河下游河道成為世界聞名的“地上懸河”,由于它多沙、善淤、善決、善徙特別是歷史上下游改道頻繁,給開封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3黃河水災發生情況
3.1金元以來
由于黃河下游河道南移和黃河的不斷泛濫,造成了對開封城市發展的重要影響。據統計,元、明、清三朝,黃河在開封決溢的次數達300多次,其中在近郊決溢的有88次之多,其中又有數十次泛水襲城,7次水淹開封城。黃河河道的南徙,使開封城池不像以前那樣遠離黃河。這樣,開封便成為首當其沖的徙決沖淤的最大受害者。從金明昌五年至清末光緒十三年(1887年)近700年的時間里,黃河在開封及其鄰近地區決口泛濫達110多次,多是每年一次,少時也是十年必泛。開封城曾7次被河水所淹,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其中,以崇禎十五年(1642年)決口破壞最為嚴重,同時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
3.2明代后期
自正德元年(1506年)以后,由于黃河泥沙極易在河道中淤積,不僅使豫東大部分河流淤塞,而且使淮河中下游河道造成嚴重淤積,河床抬高,洪澇災害日益嚴重。崇禎十四年(1641年)九月,明河南巡撫高名衡在城西北17里的朱家塞扒開河堤,妄圖淹沒義軍,水灌起義軍軍營。起義軍于馬家口處另決一口灌明軍,兩水匯流,滔滔洪水,沖灌開封城,開封全城覆沒,城內37萬居民淹死34萬,造成黃河泛濫的人間悲劇。
明末的這次黃水入城,可以說是對開封城市的一次毀滅性的災難,大水過后,開封經濟受到極大的破壞。從此,開封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地位日趨衰落。
4北宋后黃河泛濫的原因
4.1地處中游的黃土高原植被狀況惡化
北宋以前,黃河流域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長期起來由于過度的開發,大片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日益嚴重,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在水流較緩的情況下,淤積下來,使河床日益增高,形成地上河、懸河,一般要高出兩岸城市、村莊數米。
4.2黃河由于頻繁的水患不斷改道
黃河不斷改道使黃河和開封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北宋之前,黃河距離開封有200里之遙。金元以后,隨著黃河的決溢,河道逐漸南徙,根據《河南黃河志》記載,金天興三年(1234年),河決寸金淀,河道已移至開封城北20里;到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開封城北十里枕黃河”,黃河僅距開封10里;清代到咸豐五年(1855年),形成今日河道,黃河距開封城18里。再加上都城轉移,政府對開封附近堤段治理不力,出于政治、軍事需要的人為扒決。所以,北宋以后黃河下游河患日益嚴重的趨勢已不可逆轉。
5黃河水患對開封經濟的影響
5.1導致重大的經濟損失
黃河水患不僅造成許多設施毀于一旦,而且耗費了大量的財力、人力,給開封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不僅使經濟損失慘重,而且恢復的時期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開封經濟發展影響嚴重。每次水患開封城市的官署衙門、公共建筑設施建筑以及居民房屋均難逃厄運,給開封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困難。而且為了疏浚河道、筑構堤壩、官署民房等,耗費大量資金,屢年修筑,工繁費巨,動輒幾萬、乃至幾十萬、幾百萬兩。這些經費有一部分由政府出外,很大一部分在之廣大農民身上,嚴重加重了農民的負擔,使其極度貧困,農民因此喪失了一定的購買力和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很不利于該地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繁重的勞役和工程費用,加速了開封城市廣大人民的絕對貧困化,以至于喪失了一定的購買力和擴大再生產的能力,使開封社會、經濟的發展失去了基本推動力,衰落也就在所難免。
5.2造成人口密度下降
在古代社會,由于生產工具發展極為緩慢,直接掌握生產工具的人就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中最積極的因素,勞動力與生產力之間基本上可以畫等號。生產力水平的低下決定了大量的工作只能依靠人力來完成,因而說人口密度的減少對經濟發展是不利的。任何社會的發展,都不僅需要體力勞動,也需要腦力勞動。任何時期的社會發展都不是靠一兩個人的能力能夠辦到的。所以人口密度的減少使當時開封的經濟發展缺少充足的勞動力,既不利于農業的擴大再生產,也不利于整個開封城市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5.3導致開封城市周圍的農業生產下降
黃河水患給開封的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除明代前期有較大恢復發展之外,總的講來是停滯不前的。每次黃河泛濫過后,都使開封城郊的旱澇、風沙等自然災害加劇,開封周圍分布的幾萬頃良田變成一片荒漠,大量耕地的沙化、鹽堿化,農作物產量銳減,農業生產水平越來越低。許多地區的農作物盡被淹沒,有時甚至顆粒無收。另外,水患改變了開封周圍肥沃的土壤,使其越來越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給開封農業生產帶來了毀滅性打擊。農業不僅是開封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會給城市手工業、商業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導致原料供應不足,商業衰退,大大削弱了開封城市存在和發展的最起碼的經濟基礎,從而使整個開封城市的經濟停滯不前甚至衰退。
5.4引起開封城市周圍區域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開封是受水患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植被亦被嚴重破壞,大量湖泊沼澤被淤沒,沛河水系被破壞,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長期以來,人們為了防御水患,盲目砍伐大量的樹木,用來堵截洪水或修筑防洪堤壩,從而導致黃河流域的自然環境逐漸惡化,自然環境的惡化又導致發生黃河水患的概率,從而陷入了惡性循環。黃河泛濫也造成了開封周圍湖澤的消失,至于一般的旱、澇和風沙、鹽堿,則是連年不斷。黃河水患嚴重破壞了開封周圍的生態環境,不僅嚴重破壞了城市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而且還影響了農業的再生產。
5.5導致開封周圍的交通貿易條件
黃河多次泛濫改道的結果,致使原有的汴、蔡、五丈、金水等河及蓬池、沙海諸澤,自金以后都被淤沒了。元順帝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曾命賈魯修浚賈魯河,但終不能恢復舊觀,開封成了一座不通航的城市。城市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城市與外界時刻進行著物資和人口的流通,信息的轉換和傳播,這是與外界聯系的基礎,其中城市的交通起著關鍵的作用。開封賴以繁榮的交通、貿易條件,遠遠不如從前了。水運網絡破壞的結果,使憑借水運樞紐地位先發展成為商業城市后來才改建為都城的開封一落千丈。
6結論
戰國時期荀況于《荀子·王制篇》里說過“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黃河既能造就北宋開封城的輝煌,也可以讓開封走向沒落的道路。我們可以得知,黃河水患是開封經濟衰落的重要原因,開封經濟發展與黃河水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要使開封經濟發展逐漸復蘇,必須要治理好黃河的水患。
6.1保持黃河流域的生態平衡
黃河流域開封城市周圍的生態環境相當脆弱,依賴開荒墾田、借用黃河水灌溉取得了農業的豐收,但破壞了原來的生態平衡,再加上春秋風沙加劇,原來的土地原有的植被被破壞,既形成了沙塵暴加劇,又使河流沖刷使泥沙量劇增,所以一旦雨量充沛,黃河就成為易于決堤的河流。保持黃河流域的生態平衡,是保證黃河安流的必然選擇。
6.2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修養
只有通過科學來治理黃河才能夠實現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因為在某些農村地區,依然存在相信神靈的現象,認為黃河水患是觸犯了水中神靈,這種迷信的說法不利于廣大民眾認識黃河從根本上治理黃河水患,只有依靠科學探索黃河水文變化的規律從而實現黃河的科學治理。
6.3站在全局的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
黃河治理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政府的統一指導,這是保證黃河中下游地區不再遭受水患的重要因素,各個沿黃部門和省份都要站在沿黃河經濟帶的角度思考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黃河流域的經濟騰飛,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這一問題是黃河流域經濟發展的要求和責任。
認識到這幾點,我們就可以找到有效防治黃河水災的措施,減少黃河水患給開封城市帶來的經濟損失。當然,我們可以利用黃河的水利資源來進行灌溉、發電、通航,促進農業、工業和運輸業的發展。總之,通過對黃河的治理不僅能使開封恢復它應有的美好環境,更好地造福于人民,而且能從根本上改變黃河流域的經濟面貌。
參考文獻:
[1]吳天鏞.河南水旱災害[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1999.
[2]陳橋驛.中國七大古都[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
[3]程遂營.12世紀前后黃河在開封地區的安流和泛濫[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3(6):32-36.
[4]李潤田,丁圣彥,李志恒.黃河影響下開封城市的歷史演變[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25(6):1-7.
[5]李亞.歷史時期瀕水城市水災問題初探——以北宋開封為例[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120-124.
[6]蔡云輝,近代中國衰落城市成因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4(12):192-199
[7]袁冬梅,對宋代黃河水災原因的分析[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19(9):85-89
[8]程子良,李清銀.開封城市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